克拉拉·E.希尔教授的助人技术模型整合了人本主义、心理动力、认知行为等理论,通过对每项技术的深入练习,以及同伴与督导的即时观察与反馈,系统地提升助人工作者的实操技能,既适合新手助人工作者,也有助于有经验的助人者进一步打磨实操技术。助人技术是美国心理咨询硕士项目的必修课,但这种以实操为主、整合取向的课程在国内并不常见。
2015年,应徐钧老师的邀请,还在美国读博士的我作为助教,与理海大学咨询心理学系时任系主任阿诺·R.斯波坎教授一起,回国开设了国内首期助人技术培训工作坊,并在此结识了本书的第二作者黄书华。我和斯波坎教授一方面被学员们的热情深深打动,一方面又为自己分身乏术深感遗憾:由于我需要担任翻译,无法像在美国课堂中那样与教授分头行动,加上这次培训的学员人数几乎是在美国培训时的两倍,因此我们无法充分地观察学员们的实操练习,而这种直接接受督导观察和反馈的机会,恰恰是国内助人工作者最缺乏的资源。
2018年,我和书华创办了歌子心理,初衷是通过一系列小班制的实操训练,填补国内助人行业训练的空白。首先推出的就是助人技术私房课,我们确保每个三人小组每节课都能被讲师或助教观察和反馈,还设计了一系列自我督导、同辈督导的练习,以弥补国内督导资源的相对匮乏。此外,我们特别强调了不同助人技术之间的关联,让学员们在学习新技术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已有基础上逐步进阶。本书中的很多刻意练习正是在课程一轮又一轮的调整、升级中打磨出来的,实操性强,也非常容易上手。在这些教学实践中,我们结识了本书的第三作者林燕,她的中医世家背景,开启了我们对于西方理论如何与东方哲学、文化整合的思考。
助人技术私房课开展三年后,我们发现用情绪词汇做情感反应
对于每一期学员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起初,我们认同了西方文化对于“东亚人不擅长表达情绪”的评价,想方设法地帮助学员拓宽情绪词汇,但总感觉这种仅用情绪词汇来做情感反应的方式不太接地气,有一种用中文说英语的味道。于是,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更多本土化的表达,鼓励学员通过意象、躯体感受来做情感反应。突然间,学员们变得如鱼得水,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助人行业的去殖民化及本土化的必要性,我们开始仔细反思克拉拉·E.希尔版的助人技术在本土助人环境中的适用性。在这段历程中,我们从最初的全然认同西方理论与教学方式,到批判性地反思其中蕴含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对东亚群体的偏见,这些反思贯穿于本书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各章对每项技术的“去殖民化思考”部分。
关于“去殖民化”一词,本书重点关注的是文化殖民,这是一种隐蔽的、软性的方式,即让被殖民者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殖民文化的价值观,产生对自己文化的否定和自卑感。传统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多是基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样本和文化,却被用来代表全人类的心理规律,这种将西方的经验视为“正常”或“标准”,忽视甚至病理化非西方文化的独特经验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软性文化殖民。
比如,在对助人技术进行去殖民化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多数教材中使用的案例,多是“玛丽”“约翰”等翻译过来的西方人物,这对本土助人工作者的理解和应用并不友好。然而,由于业界长期使用西方案例诠释理论,同行早已习以为常,没觉得有太大的问题。在本书中,我们基于和本土当事人工作的经验,设计了“静婷”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一位因为家庭生育压力辞去工作的中青年女性,并以她为例贯穿全书,示范每一项助人技术,弥补了当下助人行业教材中案例不够本土化的遗憾。
从事助人技术教学近10年,我们将这些年的经验、思考和精华凝聚于本书之中,使助人技术从舶来品逐步发展为深植本土的实操模型。本书的完成离不开每位学员的积极参与和反馈,也离不开歌子心理全体成员的持续探索。怀着不断试错的心态,我们结合学员反馈,对本土化助人技术的刻意练习方式反复打磨、调整和优化。
希望本书不仅能为读者提供详实、丰富的本土化助人技术刻意练习,也能启发大家思考:起源于西方的助人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本土环境。
202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