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为这本在我的《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一书基础上延伸出的重要作品——《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撰写推荐序。教授助人技术一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享受的事情之一,看到宋歌等人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我倍感欣慰。
我越来越认识到,助人技术具有多面性,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方式各不相同,对不同的来访者,也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无法制定一本“操作指南”,告诉助人者要达到特定的目标,必须使用某个特定的技术;相反,在某个特定时刻最适合使用哪项技术,取决于咨询中具体发生了什么、咨询师的意图与动机,以及来访者当下的需求。此外,不同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实现同一个目标,但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认为,训练助人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员对每项技术进行刻意练习,直到他们能够熟练且自信地运用这些技术。学员还需要学会思考,在何时以及何种方式使用这项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一旦学员熟练掌握了每项技术,他们就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需求,在每个助人情境中灵活决定要使用哪项技术了。助人者需要仔细观察来访者的反应,评估技术的实际效果,并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后续技术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助人者发现情感反映导致来访者关闭自己而非促进探索,就可以试着开放提问、情感表露,或使用有关情感的比喻,随后观察来访者的反应。反思哪些方法有效,是成功助人的关键要素之一。
文化无疑是决定来访者对不同技术反应的主要变量之一。在《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一书中,宋歌等人生动地展示了在中国文化下的情境。比如,中国的助人者可能不太敢做情感反映,因为这项技术背后的假设是助人者能够“准确地”了解来访者的感受。同样,来访者可能也认为咨询师是“正确的”,甚至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因此,助人者借助比喻等更为含蓄的方式,往往会更有帮助。当然,中国的助人者和来访者都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助人者需要仔细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思索其背后的原因,并相应地调整技术以满足来访者的需求。
我很高兴看到宋歌等人在《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一书中强调刻意练习对于学习技术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学员可以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获益,包括教学(阅读类似本书的文本、聆听关于技术的讲座)、示范(观看心理咨询专家的视频、观察同学的技术实操、阅读技术使用实例)、实操练习(在小组或两人对练中练习,以及通过视频和书面材料的提示进行练习),以及反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但学员特别提到,多种形式的实操练习是最为有益的。他们还提出,在阅读或观看他人实操时,尽管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只有亲自练习时,尤其是在与同伴讨论实际问题时,才能真正意识到技术实施的难度。同时,在志愿扮演来访者的学员谈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时,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验,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些技术应用在自己身上的实际效果。
我希望讲师和学员在学习、教授和助人技术实操的过程中,能够像我一样享受并从中受益。
克拉拉·E.希尔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退休)
美国心理治疗发展学会(SAP)前主席
《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一书作者
2024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