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进行铁三角角色扮演刻意练习 的心理准备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说法由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活动,旨在提高某一方面的表现。它具有目标明确、高强度重复训练、获得专业反馈等特点。

铁三角刻意练习的设置

在本书呈现的众多刻意练习中,我们对每项技术都安排了铁三角刻意练习。在这个练习中,由三位成员组成固定的铁三角小组:三位成员轮流扮演助人者、来访者、观察者,刻意而专注地练习某一项助人技术,并通过一次一次地练习每一项助人技术以推进个案的进程。每次刻意练习90分钟,分为3轮,每轮30分钟,其中15分钟扮演,15分钟反馈和讨论,然后轮换角色。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进行铁三角刻意练习。线上练习时,建议观察者关掉摄像头,只有助人者和来访者开摄像头来模拟真实的一对一助人过程。

铁三角刻意练习的功能

铁三角刻意练习要求助人者的扮演者只能使用特定的助人技术,让助人者对于该技术使用的时机、意图、效果、局限有更深的体会。通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练习,助人者养成了在咨询实践中不断觉察“我在使用什么技术?我为什么使用这项技术”的意图性。这就像是下水游泳前先在岸上练习分解动作,再下水练习分解动作,全部熟练以后才同时进行手部、脚部以及换气的全套动作。如果不事先进行机械和重复的分解动作刻意练习阶段就直接下水游泳,那么最后的结果最好也不过是“狗刨”——既游不快,也游不远。

铁三角刻意练习的设置,既模拟了真实的咨询场景,又因为不涉及真实的来访者,让助人者有更多练习、试错的空间,而且因为要进行角色轮换,所以每一位练习者既可以在助人者的位置练习技术的使用,又可以在来访者的位置体验这项技术,还可以在观察者的位置观察这项技术对咨访关系的影响。铁三角的本质是同辈督导小组,扮演来访者本身就是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从来访者的视角理解来访者的最佳方式,而三位不同背景、流派的助人者聚在一起,很容易呈现对同一项技术不同风格的运用,以及对同一个议题不一样的处理思路,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可以增加我们对助人过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基于过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四个在进行铁三角刻意练习之前可以做的心理准备,让你在实际练习中更从容。

克服新手焦虑

·我感觉我还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助人者,而像在扮演一个助人者……

·我真的太慌了,我觉得我的经验非常不够。

·如果我在来访者面前表现得很不专业,那么来访者会不会脱落?

·要是我错过了来访者的关键信息可怎么办?来访者会不会觉得我无法共情他?

·我的回应是不是不够妥当?我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助人者吗?

·我刚刚是不是做错了?但也没有办法弥补啊,后悔死了!

·我怀疑这是不是在浪费来访者的时间?

·我真的可以帮助来访者吗?

初步进入实操阶段的新手助人者常常会像以上这样描述自己紧张的心情。一方面,新手助人者确实缺乏经验,导致在实践中无法像成熟的助人者那样稳定自如地发挥;另一方面,这样的新手焦虑更加剧了新手助人者的紧张,使得助人者更难专注于来访者的议题。在实践中,如果助人者太想让来访者满意、太怕自己犯错,反而会过于注重自己的表现,失去了和来访者的联结。因此,克服新手焦虑是进入刻意练习的重要心理准备。

刻意练习1 降低期待

新手焦虑更多的是来自助人者自己的担心,从而产生了紧张情绪,这些担心有时和我们过高的自我期待有关。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担心写下来,觉察自己是否有过高的自我期待,然后调整自己对于刻意练习的心理预期。举例如下。

想法1: 来访者若发现我是一个不够专业的新手,就一定会表达对我的不满。

调整后的想法: 我就是一个新手,所以我确实有可能不会使来访者感到很满意,这是很正常的,所有成熟的助人者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想法2: 我要尽力表现得完美才行,我不能犯错。

调整后的想法: 我只是一个新手助人者,我总拿成熟助人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是不现实的。

刻意练习2 安住当下

放松身体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的情绪,比如,腹式呼吸、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等能让我们安住当下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扎根于当下,不被导致我们紧张的纷繁思绪带走,让我们可以为与来访者即将进行的工作腾出心理空间。可在实操进行前5~15分钟进行这项练习。

刻意练习3 心理预演

根据已有的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和我们所掌握的关于咨询的设置,在脑海里对本节咨询进行预演。预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每次咨询的固定环节和过程,达到更为熟练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不断预演,在想象层面对紧张的情绪进行暴露,通过脱敏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效果。心理预演的语句包括:我们在实践中会如何说话、来访者可能会如何回复,以及我们将如何应对等。

不再怕犯错

当我们说到“怕犯错”时,其中的一个核心情绪词是“害怕”。在害怕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身体分泌的肾上腺素会让我们处于一种警戒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头皮发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手发抖等身体反应,然后就会出现思维的停滞,让我们感到大脑一片空白或反应迟钝。在这样的状态下去进行助人实践,效果必然不佳,也无疑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挫败。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明“犯错”这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此常见、无可避免的行为,为什么在谈及时会让人感到害怕呢?从社会系统建构的视角来看,社会系统想要维持平衡,往往会通过“割裂-禁默-贴标签”这三部曲来进行。割裂是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把主流的价值观视为正确的,把边缘的价值观和做法视为错误的。当主流的声音排挤边缘和少数的声音时,少数的声音就会被禁默。当边缘的群体想要反抗发声时,又会被主流的声音贴上标签(比如,“你是有病的”“你是不正常的”),这种对少数的声音的责难会让边缘群体即便发出了声音,也会被轻视或无视。因此,当一些做法被假设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害怕的感觉就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我们害怕的并不是犯错,而是犯错背后带来的惩罚,即被孤立、被否定、被轻视无视,以及被贴上各种会引发我们产生羞耻感受的标签。

一旦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被系统对待的,就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尝试,让自己有机会从“害怕”中解放出来。

·允许自己身体感受到害怕,至少先不责怪自己,减少责难的叠加。还可以做一些安抚身体的行动,比如:在紧张的时候做几个深呼吸,让和缓的气流慢慢地流经紧张的身体;轻微晃动身体,让害怕的情绪不会固着在某个部位;吃一颗糖,给大脑补充它唯一能吸收的能量成分。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害怕,让紧张的感受得到释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打破了被禁默的状态和封锁的状态。一旦声音流动起来,助人者就会获得更多支持和接纳的感觉,从而取代了被贴标签的羞耻感,让助人者变得更有力量,也能看到更多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重构,即拿回自己可以定义自己行为的主动权,跳出助人实践中对和错的二元分类。把每次实践当成从0到1的过程,看到自己每次循序渐进的进步,而非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或者即便犯了错,也是可以补救的。

刻意练习,恰恰是为了承载“错误”而设定的空间。因此,在刻意练习中犯错或出现偏差是非常有价值的。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成长,如果无法发现错误,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不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刻意练习的铁三角小组是一个同辈督导团体,我们的一些不够恰当的表达,借由同伴的反馈和核对,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更正。借由我们自己和同伴的体验,可以获得关于不同技术使用的第一手反馈,使得我们更加共情来访者。

无论是在正式的助人工作实践中还是在刻意练习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哪怕是非常资深的助人者,我们也有可能在咨询之后发现一个更好的治疗思路或一种更恰当的表达。不过,这不意味着咨询的过程是错误的、是要避免的。因为犯错也在表明我们是有弱点但同时也有温度的人,而不是精准的机器。况且,无懈可击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畏惧和难以靠近的感觉,而助人者出错以及对错误坦诚的态度,也可以间接地影响来访者更宽容地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些疗愈因子恰恰也是人际互动中美妙的时刻。因此,我们主张助人者在刻意练习中做好拥抱错误的准备。毕竟,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和宽容,是助人者可以一直坚持在漫长的助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态度。

从容应对铁三角刻意练习本身的挑战

铁三角刻意练习的多重挑战

铁三角刻意练习的最大挑战来自它是一个模拟的助人过程,每次都有重点地练习特定的技术,因此与真实的助人过程相比会显得不自然,练习者会感到违背了一直以来的咨询惯性,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而且也不会呈现明显地一步步推进的助人效果,这会导致练习者感到沮丧或着急。此外,刻意练习的设置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扮演的时间无法与正式咨询的一样,影响议题探索的空间,也让呈现技术变得更加紧迫;每次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特定角色带来的扮演压力——“助人者”有被观察和反馈的压力,“来访者”需要思考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自我暴露和扮演他人,“观察者”如何给出具有支持性的反馈;还包括这三种角色的切换,需要练习者迅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等。

调整方法

在刻意练习中,放下对咨询自然流畅的期望。如果助人技术的基本功是从练习刀工开始,那么在刚刚切土豆丝时动作笨拙、生涩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经过长期练习,一旦上手了,哪怕只是切土豆也能很畅快。此外,自然流畅的咨询过程也和大量的经验积累有关,而不完全是刻意练习的挑战所带来的。“万事开头难”,我们在积极尝试后也许会发现,刻意练习的局限性所带来的挑战也将逐步变成练习者的成长和收获:被观察和反馈的压力会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多而逐渐变小,扮演来访者可以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共情来访者,观察者的身份能在积累更多个案经验的同时发展成更有胜任力的同辈督导,而我们在不同的身份中转换也锻炼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铁三角刻意练习是在一个一个累加地使用技术,最后达到游刃有余地整合使用技术的状态。就像用砖块盖房子,一层一层地垒起来,而不是垒完一块扔一块。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高连长这样评价许三多:“我认识一个人,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刻意练习就像这样,看似刻意的“笨笨”的练习,在练习每一项技术时,都将其作为唯一可以使用的技术,可是长期累积下来,就会成为参天大树。

扮演助人者、来访者和观察者时的要点

助人者扮演要点

·练习前,调整心理状态,为刻意练习腾出心理空间。用放松、拥抱犯错、积极尝试的态度投入练习。

·练习中,根据每次练习的设置,放下对咨询自然流畅的期望,成熟的助人者还需要忘记自己习惯的咨询方式,回归初学者的状态,尽量按照设置去刻意练习本次需要练习的技术。

·练习后,在讨论环节,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反馈。看到自己在练习中的收获和成长,并觉察下次可以进一步练习的方向。

来访者扮演要点

·扮演来访者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了解的个案来扮演。为体现咨访关系、咨询阶段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每次练习中应使用同一个个案。选择扮演的个案时,需要扮演者对个案各方面的信息、模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足以支撑从“倾听”一直扮演到“行动激活”。同时,因为扮演的是另一个人,所以一定会出现扮演到某个节点,扮演者并不确定个案实际会如何回应的情况,这时只需要按照扮演者对个案的理解进行就可以了。还请铭记,要对涉及可以识别个案身份的信息进行模糊或改编。

·在铁三角中扮演来访者时,也可以选择扮演自己。扮演自己有两个优势:一是呈现的状态最自然、连贯;二是可以让自己在扮演中收获一定的支持和对相应议题的梳理。不过,在非正式咨询的场景中,对铁三角小组成员部分敞开心扉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铁三角刻意练习不是咨询,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助人者扮演者练习相应的技术,而不是为来访者扮演者提供疗愈或督导,且因为强调对特定技术的刻意练习,过程也可能不如真实咨询那么流畅,所以不管是扮演来访者还是扮演自己,都需要回避创伤、严重情绪波动等需要在正式咨询设置下工作的议题,而要选择个人探索、成长性质的议题。

·在进行铁三角刻意练习时,小组成员需要签订保密协议,不对外泄露练习中涉及来访者扮演提供者的信息。

观察者扮演要点

我们将根据观察者的三种功能来介绍观察者扮演的要点。

观察者的第一种功能是提供反馈。

观察者在铁三角刻意练习中相当于同辈督导的角色,帮助助人者觉察自己助人技术的使用情况,观察者可以反馈的维度如下。

· 言语层面。 助人者使用了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措辞和形容,表达是否过于冗长以至于挤占了来访者的空间;助人者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来访者易于理解或能够引发共鸣的语言;助人者的言语是否与来访者的情感相匹配。

· 非言语层面。 身体的姿势、目光的专注度、匹配的表情,助人者看上去是否发自内心地关注来访者;音色的变化,音量、音调的起伏,言语之间的停顿;助人者开口前有没有给来访者足够的空间,有没有打断来访者;助人者对于沉默的耐受性等。

· 频率。 反馈助人者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刻意练习,这有利于提醒练习者摆脱已有的助人惯性,进行有针对的刻意训练,还可以让助人者看到自己目前对于技术的熟练运用程度和成长空间。

· 时机。 助人者通常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使用技术,使用技术后来访者有怎样的反应,是否达到了技术使用的效果。

· 意图。 观察者展开关于技术使用意图的讨论有助于助人者在实践中对于技术使用意图保持觉察。

· 咨访关系的动态。 观察者可将自己体会到的咨访关系的动态变化呈现出来,不仅有助于助人者看到技术的使用对于建立咨访联盟的作用,还有利于助人者使用技术在助人实践中处理与咨访关系相关的议题。

· 来访者的反应。 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反应可以收集关于咨询疗效的一手信息,即来访者的议题和感受是否得到梳理,来访者是否感到被支持和理解,以及助人过程给来访者带来了怎样的成长和变化。

观察者在提供反馈时,要尽量给出平衡的、不易感到被评判的反馈。平衡的反馈指既能肯定助人者在扮演中的闪光点,又能通过分享自己的观察、不同的视角和做法来帮助助人者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呈现助人者的闪光点还是可以成长的空间,观察者都可以通过简洁、直接的语言加上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的助人细节来举例支持反馈的点。比如,当我们要反馈助人者的一个闪光点时,可以这样表达:“我观察到你能非常好地运用倾听的技术,我看到你全程都在关注着来访者,一直保持身体前倾的姿态,你的面部表情一直与来访者表达的感受相匹配,在来访者希望得到回应时,你能通过适时的点头来支持和陪伴来访者的感受。”

督导中的权力差容易引起被评判的感觉。哪怕是同辈督导,因为要对助人技术的使用进行观察、评估和反馈,所以难免会因判断而引发评判感。观察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尽可能地降低同辈督导带来的评判感。

·观察者需要觉察自我议题、价值观、偏见带来的影响。观察者要避免自己的主观性而做出的偏颇反馈,在助人技术的刻意练习中,尤其要注意觉察因流派不同而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偏见。

·观察者尽量使用练习中出现的客观信息作为素材来源进行反馈,这不仅包含了双方具体的言语,还包括了双方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

·观察者可以使用自我表露的方式来明晰自己的意图,表明自己在分享一种视角,而非在说一个标准,以此避免一家之言带来的权威感和评判感。如果观察者发现自己的表达意图仍然和助人者的理解存在偏差,就可以通过进一步地澄清和核对来避免给助人者带来受伤的感觉。

观察者的第二种功能是维护设置的辅助任务。

· 计时并提醒时间。 观察者在角色扮演开始后,就要开始计算时间。在线上的练习中,在扮演结束前1分钟(即扮演了14分钟时),通过打字“还剩一分钟”或者打开摄像头后立即关掉的方式提醒助人者扮演即将结束,可以开始收尾工作。

· 记录助人过程的关键信息。 为了讨论环节能够顺利展开,观察者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记录。能够提供逐字稿最佳,如果来不及,那么可以记录下助人者在扮演中给出的回应,以便在讨论环节帮助助人者复盘。

观察者的第三种功能是自我督导。

观察者不仅是在服务助人者和来访者的扮演者,也是在通过自我督导提升自己作为助人者的胜任力。理由如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的观察者,稍稍往后退一步的位置有利于摆脱像咨访双方那样的过度情感卷入带来的影响,使得观察者能以更明晰的视角看到咨访双方的动力状态。

·在铁三角设置中,观察者负责逐字稿的记录,这项工作使得观察者在复盘中率先整理了助人过程中所有的言语信息,使得观察者能以更客观的视角观察咨访双方的互动,也更易于通过复盘发现助人过程中技术的使用是如何促进疗效发生的。

·观察者带着这些可提升助人技术的觉察和领悟再回到助人者的角色中,既可以将上一轮从助人者使用技术过程中学习到的闪光点进行实践,又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上一轮扮演中有缺憾的部分做出新的尝试。如此循环,观察者的身份便也能提升助人者的胜任力。 LM25A2Mi04vOsPGeeO2OHclOiecymrzXJBykHPrDHLOalNpNJpBbTiFb7s9U/w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