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类型是我们给社会学下定义的根据。这样势必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社会运行和发展真有不同的基本类型吗?第二,如何区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让我们分别对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探索。我们在此后将常常用“运行”这个术语来代替“运行”和“发展”这两个术语。一则是为了行文的简短和方便,二则是因为运行和发展事实上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把运行区分为横向运行和纵向运行两种,而纵向运行即是发展。从这一角度看,纵向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分别就是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任何客观事物或过程,当人们选择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或理论取向予以区分和评价时,便有了好坏、善恶之分。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正是人们从一定的价值取向或理论取向出发,对客观的社会运行过程或状态所作的区分和评价。
提出社会运行和发展及其基本类型的问题并不是凭空设想,它是有历史线索可循的。仅就中国历史而言,自古以来,很多思想家都重视对历代兴衰之原因与状况的考察。通过长期的历史考察,人们将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分为“治与乱”,或“大治与大乱”。例如,我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说法,它们被看作是封建时代治世的楷模。历史上也有所谓“乱世”之说,如“侯景之乱”、“安史之乱”等。在这里“治”与“乱”,都是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综合性考察与评价。所谓大治,一般是指: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物资供应丰富,社会安定,秩序良好,政治清明,政局稳定,领导集团能够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有所作为。总之,是一片太平景象。所谓大乱,则是与上述截然相反的状态。对于社会的治乱,自汉代以来人们作了不少研究。例如,《淮南鸿烈》一书就探讨了“世治”和“世乱”的原因,并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客观现象,而非人的主观所决定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把社会的治与乱不单看成是一种政治现象,他还从人民的经济生活出发,对之进行综合性考察。
东汉末年的思想家仲长统不仅对横向的社会运行作了治与乱的研究,而且从纵向运行——从较长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封建王朝的运行状态。他把封建王朝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兴起、保守和没落。他认为历代王朝均处于治与乱的交替变化发展之中。他还提出,在这种治与乱的交替运行中,乱世时间长,而治世时间短。
总之,我国古代学者对社会运行和治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当然,我国过去关于“治、乱、盛、衰”的思想,毕竟只是对社会运行类型或状况的一种直观的反映。但是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严复在引进西方社会学和译述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也是着眼于中国的“治”与“乱”、“盛”与“衰”的。他说:“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之事操其本耳。”
这就是说,在他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从而掌握“正德”、“利用”、“厚生”这三者的根本的学问。他又说:“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这就是说,严复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是要阐发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宗旨,探究它的功用,从而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不仅如此,古代治乱的思想还影响到现在,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不是常常听说关于大治、大乱的种种说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学两大分支的产生都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状况有关;二者归根到底也这样那样地研究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共同点;但是二者的立场、观点又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重探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状况的原因或根源,例如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所表明的恶性循环,其根源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并针对这个根源提出治本的主张: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则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框子里研究西方社会的运行,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办法,即一点一滴地改良,一个一个地解决社会问题,而不去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根本。他们承认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有障碍、有弊病,甚至承认有危机,但是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去或反对寻找障碍、弊病、危机的原因;即使去找原因,也是从唯心史观出发,把它归结为道德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心理的原因、宗教的原因等。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联系革命形势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行状态。例如,马克思讲,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普遍繁荣”的情况下时,“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出现全面社会危机的标志有三条:社会“上层”的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群众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相反,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主要研究怎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社会良性运行,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他们事实上是在总结资产阶级统治的经验,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总之,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由来已久,古代思想家进行了探索。但只有随着社会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个问题才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并逐渐成为社会学专门加以研究的对象。
关于社会运行的基本状况或基本类型,过去基本上是二分法:治世和乱世;盛世和衰世;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这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容易被简单化,好象社会非治即乱、非乱即治。从建国30多年的情况看,社会的运行并非这么单纯,往往不是按“非此即彼”进行的,在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亦此亦彼”。据此,我们提出了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的概念,即有障碍的常态运行这样的概念,从而把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分成三类。应当指出的是,社会运行基本类型的区分有相对性和多样性,我们的区分只是其中的一种,完全可以有其他的区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