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类步入了全球化的发展时代。全球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生活图景,改变了从前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发展都被纳入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形成了彼此不可分割的发展局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且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相互影响。如今,全球文化交互激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地球已然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文化村落。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特征之一,多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甚至碰撞,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景象;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自信地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到同世界各文明的对话当中。站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一方面,我们应当肩负起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进一步维护构建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图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文化多样性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特征之一。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文明形态。倘若仔细加以区分,“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在具体内涵上是存在差异的。尽管目前对“文化”概念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大体上说,它指的是在人类自觉意识主导下的各种创造物的总和,它是人与自然相区别的重要表征之一。相较之下,“文明”概念的内容则小一些,它指的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正价值成果或者说积极成果,它更多地指向价值层面。
从整体上看,世界文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图景。具体说来,“多元”强调的是世界文明的多元生成性,各类文明之间存在多元化的表达范式,以此同一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相区别;“一体”表达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发展价值观,即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带有各自的个性魅力,但它们依然可以在承认并尊重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前提下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从而推动形成世界文明一体化的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契合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图景这一世界文明发展现状,其中,“多元”是“一体”形成发展的基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彰显出了人类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没有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未来走向和平发展的公共性价值表达;“一体”是“多元”的聚合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表征着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携手发展并进的美好价值愿景,彰显了世界不同文明彼此交融、力量凝聚的可能性。正是在“多元”和“一体”相互依存、相互构建的过程中,世界文明才能不断书写着承载各国历史文明、包蕴时代精神以及面向未来人类发展的新篇章。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1] 文明之间本无高下优劣之分,文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是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始终站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立场上,将西方文明视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心,认为西方文明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明,以此打压除西方文明以外的各类文明。事实上,西方中心文明观并非始于今日,它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的影响由来已久。该主张是在西方工业文明、资本逻辑主导之下形成的,它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过程紧密关联在一起。回望历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人类文化实践由离散时空状态走向同步时空状态,人类发展呈现出共时性特征。但是,人类全球化时代的开启同样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及其面向全世界进行殖民侵略的开始。资本主义在全球大张旗鼓地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是具有双重性质的。一方面,诚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进程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2] ,人类普遍交往逐步确立起来;但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并没有将世界发展带入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秩序中。时至今日,世界总体上仍然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逻辑统治当中,而经济上的发展必然会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所反映,一些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文化一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依然严重阻碍了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在这样的世界文明发展结构和时代语境中,我们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设性方案。毋庸置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展现出的是完全不同于旧全球化秩序的、全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并从全人类的高度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制定了一个最高目标 [3] 。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论、尊重世界多元文明史实、维护人类文明智慧成果,是世界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更加应当为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多元一体文明的新格局贡献力量,让人类在相互尊重、共享共赢的原则之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置身全球化时代,就必须确立全球化思维。当前,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国际形势并指明:“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4]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在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面对各种挑战,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历史现实,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将对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做出巨大贡献 [5] 。这一理念不仅展现出了中国作为当代人类全球化发展的实践者和贡献者的良好形象,也体现出了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同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要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6] 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不仅充分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也深刻体现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大国担当。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真诚向世人高呼:“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7] 可以看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是全球一致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特点的角度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使命与担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绵延不绝,始终不改的是它的“天下”情怀:无论是“亲仁善邻”(《左传·隐公六年》)、“协和万邦”(《尚书》)的中华文明处世之道,还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中华文明包容之心,抑或是“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中华文明历史担当,都充分凸显出中华文明自身内含的兼济天下文化基因。可以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延续,是对兼济天下的中华文明传统理念的进一步发扬。不同于西方社会中一元观念主导下的“普世价值观”,中华文明更强调“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发展观,即世界不同文明应当以一种相互尊重、包容互鉴的姿态进行交流对话,充分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保持自身文明发展特点的同时吸收其他文明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依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还同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密切相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发展使命的继承,也可以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文化作为熔铸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最鲜明的特质,而且是评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走向强大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自觉认同,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肯定,更是对民族文化振兴、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期许。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又是一种指导思想。
首先,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兴盛的根基,也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时刻不忘“我们从哪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是我们文化生命的源头活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才能更好地继承创新。
其次,要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充满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0] 。就文化自信之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方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1] 。文化自信内在于道路自信当中,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最后,要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充满自信。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当中汲取能量、观照当下并展望未来的。立足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就是坚定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坚信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找准中华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要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熔铸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程,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实践来张扬和展现文化自信 [12] 。增强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定位。在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图景下思考我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各种外来文化平等对话,恪守“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原则。既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也不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找准本国文化发展路径。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加强我国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让世界更好地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有必要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充分展示我们可以同世界其他文化彼此交流的文化资本。在微观层面上,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最终指向人的塑造。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每个中国人在走向世界中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断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自觉地以不懈努力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13] 。文化与人的亲缘性关系就体现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介入是文化得以生成的重要前提;反过来说,文化也创造人,人不断地在文化生成过程中成为人。
在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积极的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使文化强国成为世界文明图景的中坚力量。
本书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第一章是总论部分,点明文化强国建设是历史与时代的双重呼唤;第二章至第四章则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合理性展开论证,具体包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文化资源;第五章至第七章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特点进行逐一说明,内容涵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原则、战略布局及评估指标体系;第八章主要涉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即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九章和第十章重点论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说,它助推新时代的现代化实践,从理论上说,它具有重要的文明史意义。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3]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30(3).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5]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30(3).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