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中国梦的重要性做出了如下定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以民族复兴梦想的名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中,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显性时代话语 [3] 。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各民族文化认同与价值持守凝聚而成的共同体。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民族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环节。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持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而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核心价值目标,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随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5] 。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样态,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次的总体性共同体;究其深处而言,它是一个凝聚各民族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同体,是依托共同体而对中华民族进行持续的文化塑造。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例如,从共同体的涵摄领域来看可以划分为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从共同体的聚合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家庭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尽管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各种不同的共同体都极大地体现出了人类社会的共在生存智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 ,可见,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存在,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中审视社会、确证自身;与此同时,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聚合方式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体看待世界的眼光及存在的方式。
不仅如此,对共同体价值的探寻也随着各种共同体的形成而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深入思考了何种城邦共同体能够实现正义、民主和公共的善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城邦共同体形成的条件是“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 [7] 。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对共同体的思考已经带有强烈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所面临的时代则和古希腊时期完全不同,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异化不断加剧,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在马克思看来,想要帮助人类从根本上摆脱异化状态,就必须推动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可以说,共同体的形式极大地展现出人类努力克服个体局限、寻求共生共存的价值生存方式。如果个体与个体之间缺少共同的精神文化依赖关系,共同体最终将走向解体。
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要依托共同体对中华民族进行文化方面的塑造,其实质在于借助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来释放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本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实践中文化认同的结果。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在展开殖民强权的同时,也客观上使得中国各民族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团结起来,强化彼此的交往与认同。与此同时,各民族在同一片中华大地上彼此交往所形成的经济依存关系,也促进了民族之间对彼此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高度的政治觉解和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族共同体”。从政治属性上看,它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主权国家为载体的政治共同体;从文化属性上看,它是中华儿女基于文化认同构建起来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正体现了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
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有机结合的多元共同体。中华文化既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相互依存、相互建构,二者一道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生命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最伟大的梦想,那便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展开奋斗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建设和发展。聚焦于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党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含“我们往哪里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方向的文化引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极大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振兴。民族复兴之路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表现就是一条实现民族文化振兴之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民族文化振兴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价值方向。中国梦作为全民族梦想的依托,不仅反映出国家与民族相结合的时代构型,而且将人民大众视为中华民族文化成果的追求者和享有者。我们之所以能够自信地宣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振兴民族文化、适合本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华文明上下5 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极大地承载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还应当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它必须同时代发展、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又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追求。
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个人与民族、各族群与中华民族的生成性统一,从而实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合。尽管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它要求在各民族的价值诉求中寻求最大限度的统一,这既是民族内部每一个体与整个民族之间的价值期许的统一,也是每一族群与中华民族整体之间的价值愿景的统一。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深了各民族对共同体的内在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振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人的中国梦,个人梦、民族梦在这一伟大梦想的持续指引中进行多维联动、同构互塑,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旨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有助于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且也为民族文化振兴开辟道路。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构成了实现个体全面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文化的繁荣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兴盛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之所以判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坚实的文化基础。具体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文化底蕴,正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中华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将文化建设当作奋斗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伟大创举,这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意义重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源于西方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被赋予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它立足中国国情,分析社会现状,解决现实问题。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武器,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其自身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由中国共产党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既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振兴,也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更加赋予了文化繁荣全新的历史意义,即它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问题始终是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在思想意识层面,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定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影响。二是在文化价值诉求层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在文化创造与文化创新过程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文化建设方面充分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在文化实践层面,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这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9] 。
文化繁荣与民族复兴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文化繁荣兴盛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中国梦,其中必然包括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的复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0] 不难看出,文化强国战略不仅是对未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更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引领、提供精神支撑。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深层次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价值持守是其核心凝聚方式。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继承和弘扬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新变化,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发展的特征。文化河流生生不息,它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它总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发展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引领。第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11] 回顾过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文化强国的建设则持续地为我们提供文化自信,从而帮助我们在复兴之路上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化解各种危机和挑战。第三,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经过百余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站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要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总之,要真正使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接,就必须继续坚持文化强国战略,这不仅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关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败。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战略发展,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持清醒的认识。以新时代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新实践,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
[3] 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哲学研究,2021(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7.
[5]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民族,2021(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7]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6.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
[9] 邹广文.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11] 同[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