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无疑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甚至人类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具体和明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经过我们党几十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系统部署,并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均衡发展,尤其需要进一步彰显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如果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 。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能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精神、社会以及生态产生全面、积极的影响。

一、文化强国是经济富强的助推器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由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它反过来又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物质上的充盈并不是一个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社会的物质文明不过是实现精神文明的手段,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加有力地助推国家经济发展。

经济兴邦,文化立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文化建设却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繁荣兴盛可以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从现实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各个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优秀人才的培养。高水平人才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层次,因为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劳动生产者具备更高的生产技术和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同样需要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自身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推动文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有利于提升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质量。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消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物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年代,人们进行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这就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主要包含五种不同的层次,每当某一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往往就会向更高一层的需求迈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渴望高质量的文化;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则构成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强国是经济富强的助推器,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二、文化强国是政治民主的导航仪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层面出发,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首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众多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国家治理密切相关的主题之一便是中性智慧,即强调中庸之道、执两用中、允执厥中,做事不走极端。这种中性智慧同时也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要求执政者在治理国家时克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脚踏实地、扎根实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艰辛探索下,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从而使我国政治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是我们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其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另一重要举措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托人们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产品,在推动文化经济繁荣进步的同时,弘扬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思想和民主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提到了“民主”概念,它既是一种实际的政治运作程序,也是一种崇高的文化追求。形成恰当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在政治民主建设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文化强国战略以全体国民的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价值旨归,这一过程就包含了对个人政治意识的培养。提高全民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战略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尤其应当注意提高人民的文化自觉性,即自发地、主动地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在我国,每个公民在拥有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拥有一个“政治身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营造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围,这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公民良好的民主政治意识。对公民自身来说,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理性、文明的政治意识投入政治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文化强国是精神文明的原动力

精神文明一般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所彰显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智慧及道德的进步状态 [2] 。仅仅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换句话说,倘若没有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文化,没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强国战略能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如下说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3] 正是在这一倡导下,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议题。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与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文化强国战略正契合了这一基本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在个人身上尤为突出地表现为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实践精神,以及在思想境界上呈现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不同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又可以同具体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人们的现实需要相协调。时代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越某一具体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尤其是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关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予以形象地说明:“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4]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丰富文化资源必然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并在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地助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四、文化强国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当我们评判一个社会是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时,绝不能仅仅关注某一具体指标,而应当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工业化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日益消解着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因素更应当发挥自己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内在地渗透于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从而凸显其人文教化功能,以便更好地塑造个人、引导社会。

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由社会中的每一成员共同组成;聚焦到个人身上,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每个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文化属性。人类的文化实践体现出人的目的性追求,文化强国战略所内含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诉求更是要求我们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培养人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5] 。不仅如此,健康向上的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 ,这极大地展现出对人类个体的尊重与重视;同理,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更加有必要突出鲜明的人文性、目的性关怀。只有每个人都能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宗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有着浑然一体的联系。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和谐离不开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能为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保证和思想支撑。尽管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但它依然能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这一方面有赖于各族人民之间的血缘、地缘等纽带,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承载着彼此共同价值认同的“文缘”纽带。正是中华民族相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与共通的价值表达方式,使中华儿女在精神和情感上彼此相连,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积极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价值归属,凝聚成员彼此之间的价值互认,坚守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为社会和谐奠定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

五、文化强国是生态美丽的坐标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注重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7]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能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更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有经济的繁荣,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强盛的国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各种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频频发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构成挑战。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所导致的城市污染、农村土地贫瘠等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8] 究其根本,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因此,思考如何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构建何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来解决各类生态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化强国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同文化发展存在重大关涉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能够折射出人类的文明程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顺应自然的文化理念,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关涉当代人类的发展,更关涉未来人类的命运 [9] 。具体说来,一方面,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摈弃功利地看待自然、只知道无尽地向自然索取却不懂得保护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在面对自然时,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切莫等到生态已经遭到破坏时再寻求补救措施。由此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导向是一致的,在进行文化创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自然予以足够的尊重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10]

面对自然,我们既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既是一种现代生态文明观,又是现代化发展实践中的中国智慧。


注释

[1] 邹广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求索,2022(1).

[2] 邹广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求索,2022(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10-15(2).

[5] 邹广文.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21(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

[9] 邹广文.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自然与生命.求是学刊,2021,48(2):49-56.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50. YVhfYX4mLQd8ksZbs13RxlU1SL4WrHZZRuxBSMhcdi6VpdnfJSYkLcIe5v8R+o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