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人类文明进程表明,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奥妙之所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一般来说,理论的形成发展要经历理论问题的发现、理论假设的提出、理论框架的建构、理论观点的阐释、理论的应用与反馈、理论的修正与拓展等多个阶段。人类思想史上流变至今并仍然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思想大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以上的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有一个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过程。
作为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从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说、构建理论框架,到进行体系化学理化阐释,经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都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之作《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即使是这部“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在其出版后的几十年时间内,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为其撰写了多篇序言,并对其中的一些原理进行进一步的阐发,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对这部文献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系统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萌发、形成、发展并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离不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理论阐发,也离不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人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清楚地表明,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
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来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将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梳理,能够清晰呈现各个观点、论断之间的逻辑关联,避免片面、孤立地理解。通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能够揭示出理论背后的学理基础、原理性成果,使人们从学理层面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通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能够发现理论发展的生长点和空白点,为进一步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方向,推动党的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还能够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来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创新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能够更系统、更精准地为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实践的方向、目标和方法,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实践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引。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还能够更好地聚焦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方法,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从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思想引领与理论传播的要求来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能够凝聚思想共识,提升传播效果。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将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准确、更加权威、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党员和群众,有助于人们学习、理解、掌握和接受,从而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建好共同的精神家园,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助于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播,使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来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充分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概括提炼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共性、普遍性的一般原理,有利于建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理论,提高中国学术思想的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余年进程中,持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内容博大精深,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因此,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魂脉”。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才能确保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不偏离正确方向。加强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能够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展开,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站在人民立场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才能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
——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创新理论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在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切实地解决问题,在破解难题中形成发展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理论创新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理论研究阐释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彻底。
——坚持系统观念。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围绕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内在逻辑等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避免碎片化研究。特别需要研究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展现党的理论创新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强化学理研究。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学科基础、学理逻辑和学术内涵,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讲清楚其中蕴含的学理、哲理、道理。要以严谨的学术规范和方法,注重运用学术化、专业化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话语表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学术研究的主流话语体系。
——做到“两个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植根于中国土壤、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只有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实际情况,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
——总结实践经验。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只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效果,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才能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
——整合研究资源。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党校等各类研究力量的协同合作,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形成研究合力,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促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从多个维度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加强人才建设。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等学科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通过开设专题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为青年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平台,鼓励他们投身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事业。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研究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坚持胸怀天下。在人类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已经创造、积累了一系列对理论和思想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科学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吸收借鉴过来并加以运用和改造,形成我们自身的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科学方法,提高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质量。
——拓展传播渠道。要适应数字文明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提高理论的传播力和覆盖面,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扩大理论影响力。要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创造条件吸引国外学者参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未有穷期。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与体系化学理化建设方面勇立潮头。八十八载弦歌不辍,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筑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重镇,打造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学术高地,产出了一批具有理论穿透力和实践解释力的标志性成果,培育了数代矢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卓越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正是这一学术传统的最新见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忠实记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轨迹,其中部分著作在再版时未作内容修订。这种“存其原貌”的编纂理念,使读者既能触摸思想演进的时代脉搏,又能透过历史语境理解理论突破的必然逻辑。这种编排方式既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放包容的品格,也构建起从经典原著到当代成果的研究谱系,让理论创新的“过去时”与“进行时”在学术长河中交相辉映,使思想探索的“源”与“流”在历史纵深中清晰可辨。
我们将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奋力打造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研究阐释、传播普及高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