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逻辑与基本内涵,体现了深刻历史视角、时代战略高度与前沿世界眼光,凸显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方面发挥文化整体性、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性、彰显主体创造性和构建世界性文明的内在一致性与本质特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深入国内国际发展变化的客观态势认识时代课题与发展挑战,既有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又有崇高的世界性人文关怀,体现了文化的能动性、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超越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因此,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不同维度体现了内在一致的本质特征。在思想理论方面通过文化的能动性阐释了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时代的客观分析中揭示中华文化的现代性新课题、新使命与新贡献;思想理论与历史时代通过主体创造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立密切关联,实现了理论、历史、实践的内在统一,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展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贡献。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历史与实践充分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文化作为整体性的生命有机体,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是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的基本的、广泛的、持久的力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与发展水平的衡量日益体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文化的繁荣程度。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历史观来看,激发文化整体性体现为充分发挥文化的能动性、文化的现代性与文化的超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力对物质生产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与繁荣兴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世界性影响,最终建成拥有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整体性特征是由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决定的,体现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现代性精神。中华文化在历史积淀与传承创新中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整体性文化,孕育和生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的文化制度、中华民族的奋斗实践,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的世界性美誉,成就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赋予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不断自我革新的有机生命体,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不断吸收和转化各种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实践中内化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品格、外化为各种文化制度与发明创造。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中华文化的现代性特征;在实践中发挥文化精神的能动性作用,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的文化现代性转变,有助于在新时代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因此,发挥中华文化资源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文化整体性力量,使中华文化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目标。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整体性特征的重要性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日益凸显。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局和日益复杂的国际文化发展格局对激活和提升文化有机体的整体性有更高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需要更加重视文化整体性本质特征的时代化与现代化转变。时代快速发展变化使我们的国家面临诸多挑战,激活和提升文化有机体的整体性才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激活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唯物辩证法把握文化整体性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使中华文化的精神、理想、价值、制度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动力和方法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整体性的重要内容,三种文化资源体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发展需求。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在的道德伦理修养,革命文化凸显了与逆境抗争的艰苦卓绝品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尤其重视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三种文化资源滋养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华文化自我肯定、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发展生命力,成为支撑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的三种资源不是静态存在的、不是各自在某一历史时期才存在的,而是统一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团结奋斗、追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成为支撑伟大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新征程,同时各种发展挑战与矛盾冲突始终是我们攻克新的发展制高点的难点任务,这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历史处境与时代挑战,更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自我实现的重大机遇。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机制体制的优越性、应对国际文化冲突的启发性,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社会文化机制体制与文化实践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彰显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生命力更需要着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相结合,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时代性、先进性的科学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新成果。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推动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发展为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也将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文化发展动力。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中,要高度重视文化整体性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文化整体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性作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大特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理论阐释到实践目标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文化能动性、文化现代性和文化超越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当社会主义先进物质生产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国际领先成就时,必然要求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力,将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历史、时代、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特征体现在富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文化理论资源的文化发展优势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三种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历史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征,尤其是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独特优势的文化理论资源。一方面,中华文化的三种资源体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与智慧结晶,凝聚了全民族共同的价值与认同,是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宝库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更是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文化标识和文化自信的来源。无论是在古代农业文明时代、近代抵御列强的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中华文化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源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为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为指导、以人民的自我实现和改造世界为实践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超越以往一切文化的历史进步性、具有开放创新的时代进步性,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支配下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科学批判与历史性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复杂的世界形势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的科学定位与发展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开辟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化建设道路,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特征既是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对文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重要体现。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特征体现在文化强国战略的人民本位上。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与时代的战略高度科学部署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核心、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本质,其理论与实践以满足人民文化发展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科学的战略定位与坚定的人民本位,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时代,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体现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需要。我们党从人民本位出发,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明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与发展部署,充分激活人民从事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本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信仰与价值追求。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特征是在时代激荡中凸显其文化优越性和价值超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先进文化,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历史局限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克服,尤其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瓦解一切不平等、压迫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优越论、文化中心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主张摈弃文明冲突、文化偏见,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借鉴,这直击当前国际文化交往格局中有危害性的单边主义与极权主义问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提供了有建设性的理论支持与价值引领。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特征表明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发展规律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路径,也为后发民族国家的文化现代转型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借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凭空出现和一下子就建成的,而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阶段式地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一个阶段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路径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要坚持科学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一方面,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不能刻意放大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自我贬低或自我满足;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的能动性、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超越性,主动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世界性;同时,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始终要对国际文化思潮中的文化普遍主义保持警惕,防止普遍主义披着自由和民主的外衣推行绝对主义、一元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霸权理念。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与实现最为关键的是充分激活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力量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创新和时代进步的实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 。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共同的历史传承和价值认同是形成全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人民对国家民族的坚定信仰和团结稳定的民族凝聚力是孕育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2] 因此,提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全民族的创新创造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创造性体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沉淀于中华文化基因之中的精神力量,构成了人民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保证。中华民族自古就以道德修养作为成长成才的目标、以伦理规范作为品性发展的自我约束,形成了爱好和平、以民为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品格。在近代中国驱除列强、反抗殖民侵略的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以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维护民族独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开拓创新的精神铸就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着全民族奋发前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3]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传承发展中生成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民族性精神力量,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创造性是实现历史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4] 人民的精神品格汇聚成伟大的民族精神品格,“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5]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改变时代的主体创造性力量。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之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激活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的文化发展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兴盛与繁荣富强。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创造性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上,这是提升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主体创造性能否顺利实现,在战略和制度建设层面取决于能否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从战略和制度层面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人民的创新意识、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以科技竞争为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更要围绕提升国家科技与文化创新力、建设创新性制度展开。面对世界形势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6] 因此,实施创新驱动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 [7] 。
当前国际局势和时代大局呈现出更多的新变化、新挑战,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显得尤为紧迫,这也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家安全、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8] 因此,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更是决定当前和未来我们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先进性本质,使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主张、实践原则具有宏大的世界性文明视野,其构建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具有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原则,有利于推进不同文化之间超越差异性、寻求共同价值主张,在关系人类命运与共的问题上实现交流互动和合作共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建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体现为中国在国际上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强调世界所有国家都是嵌套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之中的命运共同体,任何违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主张的霸权主义和极权主义都会毁掉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积累的成果;只有立足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和面向未来的世界性视野,关注时代与世界发展的大变局,才能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实现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最终也将使各个国家获得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立足于世界性文明视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价值主张上始终强调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化解冲突矛盾、实现共赢发展。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与本质要求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新范式、新实践,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智慧和实践智慧能够有效化解文化冲突与矛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具有超越和克服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历史进步性,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方案的世界贡献。因此,构建文明的世界性视野体现了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性贡献。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建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这正是针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理论成果,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营造更加注重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文化格局。在西方大国支配下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了仇视和警惕中国和平发展的“中国威胁论”,认为现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势必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并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角度宣称社会主义国家威胁论。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来看,“中国威胁论”无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意识形态差异性绝对化为敌对力量,忽视了以发展的、开放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现代中国。一方面,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封建社会必然会被更高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所取代,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由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要跨越“卡夫丁峡谷”,跳过资本主义阶段,选择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不适合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继承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交流借鉴的价值主张。因此,任何以意识形态差异、发展道路差异为由宣称“中国威胁论”的言论都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所有生产力全部展示出来之前,资本主义不会自行灭亡,但是构建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中达成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是爱好和平的、自主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面向未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性与超越性是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性文明视野要求中国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应当主动回应各种质疑与误解,以开阔的世界性文明视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构建世界性文明的广阔视野并不能消除世界秩序支配者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不安和担忧,因为它们的不安和担忧正是赖以支配世界秩序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单边主义。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欧美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文明认同,而欧美与伊斯兰文明、中国文明、非洲文明等较难实现文明认同,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提升美国作为“中立大国”的世界影响力,维持世界秩序,有助于解决文明冲突。从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差别来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共同的规则与世界秩序,文明的发展是逐渐消除差异与冲突;文化则体现了不同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特殊性和文化个性,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多元文化并存。主张多元文化并存是尊重历史与事实,承认多元文化之间可以谋求共同的价值诉求,实现共荣发展。文明冲突论的缺陷在于否认了多元文化共存的事实和实现共同价值的可能性,把宗教、语言与历史认同等同于文明认同,因此必定形成“中国威胁论”等错误的观点。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旨在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偏见、误会与敌视,以超越不同文化事实上的差异性、寻求不同文化价值上的共同性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引导人类文明面向未来。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建世界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主张建立文化间对话交流机制,通过文化对话交流机制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华文化崇高的世界性文明站位。主张建立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机制,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实践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的、时代的、世界的理论特色。立足于构建世界性文明,推进文化间的对话交流,有利于跨越文化差异性和意识形态对立,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果,最终推动人类文明的新发展。现代世界大战冲突和大国霸权对峙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要始终以全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为价值导向,要在历史、时代与世界的广阔发展格局中形成共同的人类价值主张,推进多元文化对话机制。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更是有利于引领人类文明开创未来的伟大事业。
[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0-22(2).
[4] [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3-21(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
[7] 同[6]25.
[8]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