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和未名社合办《莽原》的狂飙社,鲁迅原本也非常关心、尽力指导。狂飙社领袖高长虹当时平均每月到鲁迅家六次以上,两年时间内两人会面不下一百次。对于高长虹个人,鲁迅也特别关照,破例给予高长虹编辑费用。鲁迅还选编高长虹的散文和诗集为《心的探险》,亲自设计封面,编入《乌合丛书》,为此都累得吐了血。他还和高长虹一起选编自己老乡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并请高长虹为集子写序。这是鲁迅唯一一次请青年作家作序,可见鲁迅对高长虹的器重。即使后来鲁迅与高长虹以及狂飙社失和,鲁迅依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高度评价了高长虹和狂飙社:“1925年10月间,北京突然有莽原社出现,这其实不过是不满于《京报副刊》编辑者的一群,另设《莽原》周刊,却仍附《京报》发行,聊以快意的团体。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也还是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个;而鲁迅则是被推为编辑的。”
原本年轻气盛的高长虹后来在1940年8月发表的长文《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中感慨说:“我和鲁迅在《莽原》时期,是很好的朋友。《狂飙》周刊在上海出版后,有过一番争论,不过以后我们都把它忘了。1930年以后,他的光明行动,我在国外也时常为之激赏、庆幸。”他认为鲁迅是位天才作家,承认鲁迅“为青年开路”,赞扬鲁迅的作品鉴赏力。
鲁迅对其他很多文学青年也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与众多青年作家关系密切。如鲁迅与自己学生孙伏园在《晨报副刊》上密切合作,选编老乡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写下《悼柔石》《为了忘却的记念》悼念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鲁迅先生对青年期望很殷,培养很勤,但是他既不虚夸,也不姑息。他对青年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在言行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
除了本文所述外,受过鲁迅培养、直接影响的青年作家至少还有冯雪峰、丁玲、胡风、巴金、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萧军、萧红、黎烈文、唐弢、萧乾等人,鲁迅关心、帮助过的其他青年人就更多了。
鲁迅原来相信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而原本对青年寄予厚望。因此,他虽然认为青年不必“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但他自己很乐意当青年“导师”,非常关心、培养文学青年,指导了狂飙社、未名社、朝花社、沉钟社等文学社团,在北大、女师大、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时与学生也密切交往。
但狂飙社领袖高长虹对鲁迅的反戈一击,尤其是“四一二”事变带给鲁迅的冲击,以及后来创作社“小将”对鲁迅的攻击,让鲁迅对青年逐渐失望。他认为“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
,“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
所以,后来鲁迅对一般青年不太密切交往,只对胡风、冯雪峰、黄源、巴金、萧军、萧红等信任的文学青年交往多些。但鲁迅“此后也还为初初上阵的青年们呐喊几声”
,也还是尽可能地帮助青年,甘做“梯子”。1930年3月27日,鲁迅在致章廷谦的信中曾说:“梯子之论,是极确的,对于此一节,我也曾熟虑,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
“愿有英俊出中国”,鲁迅原本对文学青年充满关爱竭力培养寄予厚望,后来虽然对青年逐渐失望,认为仅有青年的进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化,但他依然甘做“梯子”尽力帮助文学青年。“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鲁迅的“润物无声”,让台静农、曹靖华、胡风、萧军、萧红、巴金等许多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像一声声惊雷一样震惊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