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鲁迅与未名社

除了台静农,鲁迅对未名社的其他成员也都很关心。鲁迅出资一大半发起成立未名社,在北大上完课后经常来到未名社,关心编辑、校改、印刷、经费等事务,南下后也依然非常支持未名社。李霁野在文章《鲁迅先生对文艺嫩苗的爱护与培育》中回忆说:“鲁迅先生对未名社成员的翻译和创作,在看稿改稿,印刷出版,书面装帧,甚至代销委售方面,费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先生在看了译稿之后,在要斟酌修改的地方,总用小纸条夹记,当面和我们商量改定。”据李霁野统计,在《鲁迅日记》中,关于未名社的记载达700多条;在现存鲁迅书信中,致未名社成员的信函多达212封。到1932年未名社解体时,未名社先后出版发行《莽原》周刊48期、《未名》半月刊24期,出版发行书籍33部,其中包括鲁迅很多作品,对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苏俄文学有重大贡献。鲁迅曾肯定未名社译作道:“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观的作品。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水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

其中,韦素园因为身体不好不便外出而具体操办未名社社务,故被称为未名社的“守寨人”。鲁迅曾推荐韦素园担任《民报》副刊编辑,在南下后让韦素园接手《莽原》杂志的编务,与韦素园平时交往也很多,《鲁迅日记》中提及他的有130多处。后来韦素园病情加重,鲁迅非常关心韦素园的健康状况,多次写信询问病情,如曾细心叮嘱:“兄咳血,应速治,除服药打针之外,最好是吃鱼肝油。” 1929年,鲁迅回北京时三次抽空来未名社,还专门去医院看望韦素园,他后来记录道:“素园还不准起坐,因日光浴,晒得很黑,也很瘦,但精神却好,他很喜欢,谈来许多闲天……接着又感到他终将于死去——这是中国的一个损失——便觉得心脏一缩,暂时说不出话,然而也只得立刻装出欢笑,除了这几刹那之外,我们这回的聚谈是很愉快的。” 1932年8月1日,年仅30岁的韦素园去世,鲁迅亲自为韦素园书写了碑文:“君以一九〇二年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1934年7月16日,鲁迅又写了文章《忆韦素园君》纪念韦素园,高度肯定了韦素园的贡献:“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鲁迅与未名社另一骨干李霁野关系也很密切。李霁野早在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便从《新青年》杂志上看过鲁迅的文章,到北京读书后更是仰慕鲁迅的风采:“鲁迅先生的文章表现着鲜明的人格,读时使人觉得亲切得很,仿佛作者不仅是一个可以教导自己的良师,也可以成为推诚相见的益友。” 后来,李霁野在张目寒的引荐下见到鲁迅,其翻译受到鲁迅很大鼓励,并在鲁迅资助下考入燕京大学读书。之后,他也与鲁迅经常会面谈话、通信,鲁迅致李霁野信有53封,“每次和先生的谈话,我都觉得爽快,仿佛给清晨的凉风吹拂来一样”。 鲁迅去世后,李霁野陆续写了一些纪念鲁迅的文章,并于1956年出版了《回忆鲁迅先生》一书,记述了鲁迅对他等文学青年的培养情况,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谦虚、朴素、慷慨、忠贞,和新兴阶级的优良品质——英勇、刚毅、乐观、坚定——融合成鲁迅先生的独特风度”。 李霁野还保存了鲁迅《朝花夕拾》的手稿,台静农保存的《娜拉走后怎样》手稿上最后一则题跋也出自李霁野之手,他题道:“毛锥粒粒散珠玑,奠定文坛万载基。墨泽犹新音容杳,怆然把卷徒唏嘘。”1984年4月6日,天津市文联和作协召开座谈会庆祝李霁野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周年,李霁野在《答谢词》中回忆道:“在我的青年初期,我有幸亲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教诲,我的文学活动是在先生的领导下开始的,若是取得些微的成绩,那同先生的教导和鼓励分不开。”晚年,李霁野还倡导在天津设立了鲁迅文学奖,写了《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一书,被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称之为“霁野师的亲见、亲闻、亲历,为研究中国现代社团史和文学史者所必读”。

鲁迅作品《阿Q正传》由曹靖华介绍给俄国人王希礼翻译到俄国,这是鲁迅作品传入苏俄的开始。由此,鲁迅和曹靖华密切交往,曹靖华成为与鲁迅关系最亲密的人之一。据《鲁迅日记》记载,两人书信来往多达292封,曹靖华是鲁迅通信仅次于许广平的人。在这些信中,两人互相关心对方的家人家事、身体状况,甚至相互代寄药物和食品,鲁迅还将自己的各种心事、难事“交代”给曹靖华,可见鲁迅将曹靖华视为自己至交。鲁迅约曹靖华翻译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名著《铁流》,亲自校订此译作并写后记,又自掏一千大洋出版此书。他不断鼓励曹靖华积极翻译苏联文学,使得曹靖华后来成为我国翻译介绍俄苏文学的大家。鲁迅还为曹靖华父亲书写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这是鲁迅除了给韦素园之外写的唯一碑文。鲁迅临终前三天写了《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高度评价曹靖华的为人和译著,说为曹靖华写序“是一幸事,亦一快事也”,还说“靖华就是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一个,而他的译作,也依然活在读者们的心中”。 第二天,鲁迅又给曹靖华写了一封近千字的信,这是鲁迅生平的最后一封信。鲁迅去世后,曹靖华收到鲁迅给他的信时悲痛失声,此后也一直悼念、感激鲁迅。他在中法大学追悼会讲演中哀悼“鲁迅死得太早”,称鲁迅的死“失掉了我们的灯塔”,并写了《我们应该怎样来纪念鲁迅》等文章。晚年,年近九旬的曹靖华,还坐在鲁迅故居的书房中拍了一张照片以示纪念。

对于韦素园的弟弟韦丛芜,鲁迅本来也很关心。在鲁迅鼓励下,韦丛芜创作了爱情长诗《君山》。鲁迅读后很赞赏,特请画家林风眠为此诗稿设计封面,又请版画家司徒乔作插图十幅。受此鼓舞,韦丛芜又创作了小说《校长》,鲁迅则将此小说推荐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但后来主持未名社社务的韦丛芜生活腐化,和未名社其他成员产生矛盾,导致未名社解体。鲁迅也因此声明退出未名社,“韦丛芜以后进一步堕落,鲁迅先生在书信和谈话中表示很深的惋惜,并处处可以看出他对韦素园的情谊”。 后来,韦丛芜著有《合作同盟》,“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并送此书请教鲁迅。对此,鲁迅在致台静农的信中说:“立人(韦丛芜)先生大作,曾以一册见惠,读之既哀其梦梦,又觉其凄凄。昔之诗人,本为梦者,今谈世事,遂如狂酲;诗人原宜热中,然神驰宦海,则溺矣,立人已无可救;意者素园若在,或不至于此,然亦难言也。” 几十年后,韦丛芜从《鲁迅全集》中看到鲁迅的这封信而感慨道:“鲁迅先生寥寥数语,说得多么中肯,多么令人感动!”他为此写有诗歌《忆鲁迅先生》:“五十年来一觉醒,先生有怨我心惊!” vooEFfBfZ0w3vSbYZC26XTb32V/e+mkcWFEyun3PstNYAx+uEB7w4UBcd+dODP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