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皆师法鲁迅”

如上所述,鲁迅对台静农非常欣赏尽力培养,使得台静农成了著名作家、大学教授。鲁迅对台静农的具体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台静农创作的影响。台静农本不愿意写小说,是鲁迅主编《莽原》杂志的索稿对台静农起到了直接的催稿作用,如台静农在《地之子》后记里所写:“其实在我倒不大乐于走这一条路。人间的酸辛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经是不堪了……为了《莽原半月刊》按期的催逼,我仍旧继续写下去。”“晚年,台静农曾接受陈漱渝的访问,他承认他的创作深受鲁迅影响。他原来爱写诗,参加过‘明天社’,后来读了周氏兄弟翻译的《现代小说译丛》《现代日本短篇小说集》,又读了一些莫泊桑、契诃夫的作品,才把创作重点转向小说。’(陈漱渝《丹心白发一老翁》)” 鲁迅曾直接和台静农说道:“直至我读了你的小说,我才发现了你的小说创作才能,你应当多写小说,多写乡土小说。”“鲁迅以自己的创作体验指导台静农应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开掘,多读外国小说开阔视野。台静农便埋头苦读当时能找到的外国小说集,而使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还是鲁迅翻译的有岛武郎写的《与幼小者》。” 此外,鲁迅对台静农作品的高度赞扬,无疑也会极大地鼓励台静农的创作。台静农的小说主要创作于认识鲁迅之后,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由未名社出版,台静农的学术著作《中国文学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影响。

二是对台静农作品风格的影响。台静农早期小说内容沉重、风格沉郁,极具“鲁迅风”,被认为“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尤其是《地之子》颇得鲁迅乡土小说风韵。香港文学家刘以鬯甚至认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后来台静农虽然不再创作小说,但如学者孙郁所言:“先生崇尚汉魏文风,文字与书画,流着逆俗气息,一看便有狂放色彩。一个经历过‘五四’新文化的人,由创作走向书斋,不仅无丝毫老态,且气韵生动,于旧学之中散出宏阔的气象,便也证明了其不失鲁迅遗风。” 甚至学者王德威认为台静农的历史著作《晚明讲史》是学习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他的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写作《故事新编》的鲁迅”。 《晚明讲史》也像《故事新编》一样借古讽今表达作者心声,充满洞观世情的清冷智慧和悲悯众生的温暖情怀,叙事方式也都比较“油滑”。

三是对台静农人生的影响。在鲁迅的影响下,台静农早年也是“战士”,他除了发表战斗“檄文”外,还曾任“北平左联”常委,曾广泛接触左翼人士,因此三度入狱。抗战胜利后,为抗议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被解散,台静农还主动辞职,并为学生题诗道:“观人观其败,观玉观其碎。玉碎必有声,人败必有气。”可“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定居台湾后,被监视的台静农从“战士”转变为“醉心”于书法与古典文学的“隐士”。这正是鲁迅一直所痛惜的,这或许也是台静农不愿再公开提及鲁迅的原因之一吧,他内心或许的确感到“愧对鲁迅”。但鲁迅也曾劝台静农潜心治学,如他在1933年写信给台静农说:“大可以趁此时候,深研一种学问,古学可,新学亦可,即足自慰,将来亦仍有用也。” 鲁迅与台静农后来的通信也大多关于学问,即台静农后来的潜心治学也未尝不是鲁迅所希望的。 JIm7rHU8xNk94FSUB9tqABA7HO32UG1IXEjo/R3UjykSf8YHge6U+hQ1Cnuz/P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