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虽然比周作人只大四岁,但因为父亲英年早逝,早年鲁迅一直如父亲般引导、关怀着周作人。即使年少时做游戏讲故事,也都是以鲁迅为主,周作人只是“小跟班”。去南京求学后,鲁迅经常写信写诗鼓励“几乎成了小流氓”的周作人,且通过时任江南水师学堂轮堂监督的叔祖周庆蕃的关系让周作人也来南京读书。在南京一起读书时,鲁迅又推荐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名学》《原富》以及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书给周作人,让周作人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
1904年,鲁迅去日本留学后,不断写信给周作人,推荐各种好书。1906年,鲁迅又回乡带周作人去日本留学,两兄弟住在一起。鲁迅带领周作人读书作文,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一起拜师章太炎,一起在《河南》杂志上发文。对周作人的生活,鲁迅悉心照顾无微不至,各种杂事都由鲁迅代办。每当周作人偷懒时,鲁迅就以兄长名义斥责、催促他,有一次还打了周作人。周作人后来回忆道:“他老催促我译书,我却只是沉默地消极对付,有一天他忽然愤激起来,挥起他的老拳,在我头上打上几下。”
1909年,周作人与羽太信子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
,鲁迅因此回国就业挣钱养活周作人夫妇,还经常寄钱给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家。后来因为难以维持周作人在日本读书,鲁迅亲自去日本接回周作人。回到绍兴后,鲁迅与周作人都在家乡任教,也经常一起抄古书、写文章、搜集金石拓本等。周作人帮鲁迅抄录了《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周作人在家乡杂志上发表的许多文章也都由鲁迅修改。
1912年,鲁迅去北京教育部任职后,经常和周作人通信,并通过蔡元培聘请周作人来北大任教。在北京,也是鲁迅一手照料着周作人全家。1919年2月,鲁迅卖掉绍兴老宅,买下八道湾房子,装修、搬家等事宜全是鲁迅一个人在忙活,周作人则带着太太回日本优哉游哉探亲度假去了。装修完毕,鲁迅将朝南向阳的正屋让给周作人一家,而自己住在大门口朝北的阴冷小屋里。周作人有一次生病,是鲁迅亲自将他送进医院,四处举债为他看病,不断探视和买书送书,还连写了十多封信关心慰问。
此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怡怡”,两人不仅共同生活也并肩作战。他们经常一起逛街,逛书店,游公园,一起在北大上课指导学生,一起在《新青年》杂志上发文做编辑,一起翻译出版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周作人的很多文章都由鲁迅修改,如周作人的成名作长诗《小河》原稿上有八十多处鲁迅修改笔迹。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也由周作人所编,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也由周作人促成,本来北大想邀请周作人教授中国小说史,而周作人则推荐了鲁迅任教。当时,两人观点也基本相同乃至很多文章相互配合,如周作人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立即发文《〈阿Q正传〉》指出“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以至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称他们为“周氏兄弟”。“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周作人。他们不仅是同胞兄弟,而且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