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中风

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西医学对其病因、病理研究深入,尤其在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例如溶栓、取栓、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锥颅穿刺血肿吸除或碎吸术、脑室外引流术及卒中单元的建立,均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在此不做赘述。

西医学将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这两种类型中风,西医学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若论中医治疗,当首宗辨证,以神志清楚与否辨属中脏腑,还是中经络,分而治之。以往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宜针刺,但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观点已经改变,20世纪80年代即有脑出血急性期,针刺哑门、风府疗效确切而安全的科研报道。针灸、中药治疗中风也要争取时间窗,即尽早进行针灸治疗,以利于肢体、语言的康复。笔者通过对诸家医籍的研究分析,结合数十年临床心得,探讨和整理了中风病的分期辨证规律和针药治疗规律。

(一)脏腑功能失调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中风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虽众说纷纭,但离不开内、外风之说。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认为中风是真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所致。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逐步形成“风”“火”“痰”“气”“瘀”“虚”的中风病因病机观,其中,“风”包括外风等气候变化因素和内生肝风两个方面;“火”包括肝火、心火、气郁化火等;“气”包括气郁、气怒等七情情志因素;“痰”包括痰湿内生及肥人多痰等;“瘀”包括血瘀和离经之血瘀阻于脑内等;“虚”包括气虚和肝肾阴虚。这些理论完善了中风发病学说,是中风病因学的一个质的飞跃。

笔者认为中风多由于或年老体衰,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气血亏虚,或嗜好膏粱厚味及烟酒,使脏腑功能失调。若为肝肾阴虚之体,则阴不制阳,阳亢于上,阴亏于下,遇诱因触动,如气候变化、五志过极等,使肝阳暴亢,内风动越;或风火夹痰内窜经络;或气血逆乱,上犯脑脉,清窍闭塞,发为中风。若为气血亏虚之体,或气虚运血无力,血脉瘀滞,痹阻脑脉;或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血流不畅发为中风。若为痰湿内蕴之体,或痰浊内生,瘀血内停,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上壅脑脉,内滞经脉,痹阻气血;或痰湿内生,当肝风内动之时,痰湿借风阳上逆之势,闭塞清窍;或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互结,夹风阳上扰清窍,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

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其病机转化,决定于风、火、痰、瘀等病邪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急性期,邪气鸱张,脑脉痹阻,若正气不衰,借治疗之机使热清、风息、痰化、瘀祛,则病情好转而趋愈;若正气先衰,邪气过盛,窍闭不开,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耗伤,元气败脱,则病情危重。恢复期,虽病邪大减,但正气已伤,尤其是年老体弱、髓海空虚之人,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仍滞留经络,而每见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痴呆等症。

此外,中风初期时,热象多不明显,但内风煽动,痰浊、瘀血内蕴,阳气郁积,多有化热之势,若内热炽盛,不但灼伤正气,还能烁液成痰,甚则化风迫血,而加重气血上冲之势。这是中风病机转化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中风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血亏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痰浊)、气(气逆、气滞)、瘀(血瘀)六端。临证时,当牢记此六者,虽常相兼为患,证情复杂,但详加辨证,可谓万举万当。

(二)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临证分期施针遣方

中风的治疗原则应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病程阶段、发病季节等因素,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即强调整体化和个体化治疗。所谓整体化治疗,要求笔者在认识中风病时,应着眼于整体,调节全身,注意合并症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单一地针对脑部病变。同时,人与自然界也是统一的整体,所以,也要因时制宜。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各有所重,所以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即个体化治疗。如临床见有肝风内动,又兼有经络瘀滞,当急则治其标,先以平肝息风为主,待内风平息,继以疏通经络,终以补益肝肾之法收功。又如既有气阴两虚,又兼气滞血瘀、腑实痰热,治当急用通腑化痰之法,使腑气通顺,浊邪得降,再用补益、化瘀相兼治之。

本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急性期指中风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类可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区别不同病期,抓住各期不同的病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辨证施治,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总之,中风一病,病情千变万化,牵及多个脏腑,虚实夹杂,寒热交错,阴阳易变。因此,遣方施针应权宜轻重缓急,随机应变,谨守病机,审因论治,据证立法,依法组方遣穴,做到理、法、方、药、穴,完整统一,体现辨证论治之精髓。

1.针刺治疗规律

中风病位在脑髓血脉,临证时,急性期根据神志清楚与否,而辨病属中经络或中脏腑。若神志清楚,而有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语言謇涩,属中经络,其病情轻,病位浅;若神志昏蒙,或昏愦不语,而伴肢体不用,属中脏腑,其病情重,病位深。

(1)风中脏腑,治宜分清闭脱:风中脏腑有闭证和脱证之分,二者皆属危候,病机迥异。脱证为五脏真阳绝脱,阴阳即将离决,实乃大虚之候,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先重灸神阙、关元以回阳固脱,然后针泻内关、水沟以醒脑开窍,继则针泻风池以平肝息风。取人体真气所系之神阙、人体元气之根关元,以二穴同为人体生命之原始动力,故重灸二穴能振奋人体阳气之根,回阳救逆;雀啄善于开窍之水沟,针泻代君受邪之心包经之络穴内关,意在开窍醒神。闭证为实邪内闭清窍,乃邪盛之候,治宜平肝息风,开窍醒神。先雀啄水沟,针泻内关、风池、太冲,点刺放血十二井穴或十宣以启闭开窍。水沟功善开窍醒神,为急救要穴、十三鬼穴之一;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与阴维相通,内关五脏,诸外邪和其他脏腑之邪犯心主者,通过内关之联络,而为之臣使,故刺之可祛邪而宁心安神;十宣位于手指指尖最敏感之处,性善宣闭开窍,有开窍醒神、泄热镇惊之功,是治疗窍闭神昏之急救醒神要穴;太冲为肝经输、原穴,泻之能平肝、调肝、柔肝而息风;风池为风证之要穴,泻之可平肝息风。若属风火上扰清窍之中风闭证者,加泻风府、合谷、劳宫以清热息风;痰热内闭清窍之中风闭证者,加泻曲池、合谷、丰隆以清热化痰;痰热上蒙清窍之中风闭证者,加刺中脘、阴陵泉、丰隆以豁痰息风。

(2)风中经络,亦当调理脏腑为先:风中经络,虽病象在肢体经络,但病本在脏腑,故急性期亦当以调理脏腑为先。因为中经络之证,乃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复感诱因,内外相合,使气血运行受阻,痹阻经络。故治宜先调理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平衡,气机调畅,升降有序,则气血运行如故。取健侧井穴点刺放血,以燮理阴阳,针泻风池以平肝息风,并按脏腑辨证分型,随证加减配穴。其中肝阳暴亢者,配补三阴交,泻太冲以养血平肝而潜阳;精血不足者,配补太溪、足三里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风痰瘀阻者,配泻丰隆、血海以化痰祛瘀而通络;痰热腑实者,配刺丰隆以化痰,泻支沟、天枢以调气通腑。

(3)中风虽久,治亦勿忘祛邪:中风急性期经抢救治疗,病情平稳,渐入恢复期。此时肝风痰火已平定,虚证本质显露,痰瘀留滞经络,而以气血瘀阻为其病理关键,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㖞斜,是中风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尽早、尽好、尽力治疗至关重要。此期应以针刺配合推拿疗法、电针疗法、功能锻炼,重在通调经络,促进康复,但亦不要忘记祛除经络之风邪。笔者认为中风一证,常瘀与邪互结,病虽日久,邪亦恐未尽,若不散其邪则瘀难化,若只化其瘀则邪难去。故中风日久,虽以气血瘀阻为甚,亦当散其邪,取八邪、八风点刺放血,意在活血散邪,使邪随衄解,如此则邪去瘀散,经脉自通。

临床以半身不遂为主,症见患肢偏废不用、肢软无力,或兼有偏身麻木者,乃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穴取肩髃下2寸、臂臑、曲池、外关、合谷、环跳、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飞扬、悬钟以通经活络。症见患肢僵硬屈伸不利,甚则拘挛变形、肢体肌肉萎缩、舌暗红少苔者,乃血虚血瘀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养,治宜滋阴养血,活血通络,加补三阴交、太溪、肾俞以养血柔筋;肢体僵硬屈伸不利,而无肌肉萎缩,舌暗淡苔腻者,乃阳气虚衰,湿阻血瘀,筋脉失养,治宜温阳祛湿,活血通络,加刺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以通阳柔筋;肩痛抬举困难者,加刺大椎、肩三针;肩关节脱臼者,加刺大椎、巨骨;腕下垂者,加刺阳池、腕骨;手指拘挛者,加刺四渎、后溪;足内翻者,加刺飞扬、绝骨、丘墟、京骨;足下垂者,加刺解溪。以语言謇涩为主,穴取哑门、廉泉、旁廉泉以通利舌窍;舌强伸吐不利者,加刺水沟、风府;舌强不语者,加刺廉泉、隐白。以口舌㖞斜为主,穴取风府、地仓、颊车、下关以息风通络。饮食水反呛者,穴取崇骨、廉泉、旁廉泉以通利咽喉等。

(4)中风并病,治分主次先后:中风病常合并其他病症,证情复杂,临证应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先治疗关键的病证,后再治疗他病。如中风与消渴常并病,若单纯治疗中风,或兼治消渴,疗效都不甚理想,理应先治消渴,然后再治中风。这是因为中风乃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废痿不用之证,而消渴一病,常使人气血精微耗损。因此,若消渴不除,则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气血无以运化濡养四肢百骸,肢体得不到濡养,运动功能何以恢复,故中风与消渴并病时,当首先治疗消渴证。中风与消渴并病,其证多属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则肢体废痿不用,形体日渐消瘦;脾虚不能布精于肺,肺无以输布,则见上消诸症;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燥热盛,则发中消之症;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脾气不升而下陷,水谷精微下流膀胱,可出现下消诸症。另外脾失健运,水聚成湿,湿邪黏滞,使疾病缠绵难愈,具体治疗方法参见“十、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2.中药治疗规律

(1)急性期

1)中经络

风痰瘀阻型:以痰瘀痹阻经脉为其病机关键,以半身不遂、口㖞言謇、眩晕痰多、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临证时,当据舌脉、症状以辨别痰浊、瘀血之轻重,或以化痰为主,或以祛瘀为主,或二者并重。此皆以祛除痰瘀为首务,以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然而用药不宜过于辛温燥烈,以免生火动风。

风痰火亢型:以肝火偏旺、阳亢风动、横窜经络为病机关键,以突然发病、心烦易怒、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常在发病后一星期内变化较多,治疗以平肝息风为先,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早期可配用牛黄清心丸等以清心安神,化痰息风。此期应注意合理应用金石介类等重镇降逆之品,若阳亢风动之重证,非金石介贝之重镇,不能潜其阳、息其风。此型患者情绪易于波动,要注意避免情志过激加重病情。据王永炎院士经验,此类患者复中前先以舌象变化最为突出,舌质红绛,舌苔逐渐剥脱,甚至光净无苔,说明阴虚加重,胃气虚衰,此时发生复中的危险性很大,应以大剂滋阴潜阳之品,杜绝内风煽动之源;若舌质逐渐变为淡红,生出薄白苔,说明阴虚好转,病有转机,则能达到预防复中的目的。

痰热腑实型:病情较重,以痰热阻滞、腑气不通为病机关键,以头晕头痛、腹胀便秘、痰多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疗虽以清热化痰为所必须,但往往难取速效,唯通下法可迅速荡涤腑中积滞,腑气通畅,则邪热下泄,痰火随之而去,气血输布,诸症好转。所以,正确掌握和运用通下法是治疗本证的关键。一要掌握通下的时机,下不厌早;二要掌握通下不宜过度,以大便通畅、痰热消除为度;三要知晓此证,此法易伤津耗气,故当少佐甘平、滋阴、益气之品,可予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

阴虚风动型:风动之因在于肝肾阴虚,以半身不遂、头晕目眩、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故在加用金石介类潜镇之药的同时,应重用滋补肝肾精血之品,使肾精得充,肝得涵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故可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同时还要时时牢记“肝为刚脏,非柔不克;肝喜条达,非顺不调”的特点,灵活用药。

2)中脏腑

①闭证

风火上扰清窍型:为阳闭之轻证,风阳火邪上扰神明是其基本病机,常有逆传心包、内闭清窍之趋势。因此,祛邪以防窍闭是治疗的关键,先服安宫牛黄丸,后以羚角钩藤汤,配以清开灵注射液。待病情稳定,神志转清,再重点调理气血,以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痰热内闭清窍型:为阳闭之重证,既可初发,也可由痰热腑实与风火上扰传变而来。其神昏、半身不遂起病骤急,多在顷刻之间,常因暴怒而发,病以邪热、痰浊、瘀血等实邪为主,故以祛邪为主,以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再以清开灵注射液等静滴。如积极救治,神志逐渐清醒者,可脱离危险,但致残率高,常留后遗症。若失治误治,常可转为脱证或变生他证,预后不佳。

痰湿上壅清窍型:属阴闭,邪为痰湿,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故治疗多选用辛开温化之品,如善于豁痰化浊、辛温芳香之菖蒲,专主祛风豁痰、通经络、开闭塞之胆南星等,以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但辛温燥烈,易伤阴动风,故不可过用,中病即止。

②脱证

脱证为脑梗死之急危重症,常由闭证转化而来,若治疗及时,尚有化险为夷、脱绝之证转危为安之希望。临床闭脱二证常可互见互转,若闭证中出现汗出、遗尿等脱证表现,是病情恶化之征;若脱证经急救出现肢体强痉、脉弦滑,是正气渐复、正邪相争之象。对脱证的治疗,历代医家多用参、附、桂之类,回阳固脱救逆。但中风之病,多因阴虚阳亢为害,或以气阴两虚为本,若用辛温大热之桂、附,更易耗阴伤津,致动风、动血、助火,甚则火助风威,演生变证。当以西洋参、玄参、枸杞子、黄精等药和参麦注射液等静滴,以补益固摄元气,养护真阴,阴中救阳,使阴复阳回。

(2)恢复期

以语言不利、口舌㖞斜为主者,可以解语丹为主方加减治疗。若痰浊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以化痰宣窍;痰热偏盛者,可加川贝母、竹茹、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肝阳上亢者,可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口舌㖞斜甚者,可加地龙、僵蚕、蜈蚣以搜风通络;吞咽困难,饮食水反呛者,加牵牛子、射干以通利咽喉。

以半身不遂为主者,依病机之不同,施以不同的主方。若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则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若为阴血亏虚,脉络瘀阻,则以四物汤为主方。但因恢复期的病机关键为脉络瘀阻,故在主方的基础上,应佐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乌梢蛇、威灵仙等通络,病久瘀甚者可加水蛭、全蝎、白僵蚕等虫类药以增强逐瘀通络之力。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表现,也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尽早、尽好、尽力治疗至关重要。此期,除了针药并用,更宜配合推拿疗法、电针疗法、功能锻炼,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更须注意,此时脑梗死虽病日久,以气血瘀阻为病理关键,治宜通调经络,但亦不要忘记祛除经络之风。常以虫类、活血药或点刺八邪、八风等法,意在活血散邪,使邪随衄解,邪去瘀散,经脉自通。 kQ9qaPKkiJqAbWTyf+9iM5uSZuscUIk42zY67LzkEo5jlk3iIHyunwCyW16hki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