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面瘫)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很多,尤其是近几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使之治疗方法更趋完善。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是以毫针刺法应用较为普遍,故今仅从中西医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阐述笔者临床治疗面瘫之规律。

(一)中西医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

1.中医学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

面瘫属于中医学之“真中风”范畴,其多由于络脉空虚,外邪乘虚侵入面部筋脉,痹阻经气,使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本病初期外邪始中络脉,正盛之时,以邪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应以祛邪为首务,邪去则经气自畅,气血周流,筋脉得养,纵缓之肌肉自收。后期邪气稽留络脉日久,络脉瘀阻日甚,经气已虚,以正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方此之时,只靠疏散外邪,已无济于事,唯以鼓动面部络脉之经气为首务,使经气调畅,以行气血,通经络,濡养筋脉。

2.西医学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面瘫多因面神经的营养血管受风寒或局部炎症因素刺激,造成面神经本身微循环障碍或微血栓形成,使该神经缺血、缺氧、水肿。本病急性期主要病变以局部炎症、水肿为主,面神经兴奋性异常升高,治疗应以控制炎症、消除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为首务,以免神经进一步受损,当此之时,应避免各种强烈的刺激,否则不但不能消除炎症、水肿,反而加重对面神经血管的刺激,促使神经细胞变性,轻病转为重病,甚则遗留面神经痉挛。针刺无论作为何种疗法,对人体来说,应属于外界的刺激,而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所以,本病初期刺激宜小、宜微、宜短。恢复期炎症水肿大多消除,而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面神经兴奋性降低或失去支配作用,治疗应以提高神经兴奋性、恢复其支配作用为首务。当此之时,一般的刺激已不能引起神经的兴奋,需适当地加大刺激量,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的营养,促使其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综上所述,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角度不同,但在面瘫治疗原则的实质上是一致的,所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一个正确的面瘫治疗方案,应遵循二者治疗面瘫的原则。

(二)面瘫针刺治疗规律

基于中医学和西医学对面瘫病理、治则的认识,笔者认为本病初期刺激量宜小、宜微,面部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留针或少留针;后期刺激量宜大、宜重,局部取穴宜多,手法宜重,久留针,经临床验证疗效确著。

1.取穴规律为“先远端、后局部”

“先远端、后局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即先本后标之意;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由于面瘫是外邪侵袭经脉,经气痹阻所致,早期以外邪始中络脉为主要矛盾,正邪相争,正胜邪却则经气无所阻滞,络脉调和,气血周流而不病,故当此之时,应以疏散外邪为大法,着重取具有疏散外邪、调整经气作用的远端穴,而少取病变局部腧穴,以防损伤局部经气,助邪伤正,引邪入里。临床选取远端穴时,以风池、合谷、支沟为主穴,若发病前有耳垂后疼痛者加取翳风,素体阳亢者加取太冲,少佐局部腧穴,如丝竹空、听宫、地仓、颊车等,如此则使机体经气调畅,祛邪外出。本病后期外邪已却,以面部肌肉纵缓不收为主要矛盾,此时重点应当在通调局部之络脉,使经气调畅,筋脉得养,则纵缓之肌肉得收,故着重取面部腧穴,如听宫、下关、颧髎、丝竹空、阳白、鱼腰、四白、地仓、颊车等,以疏调局部经气,少取远端穴,或不取远端穴。笔者临床若取远端穴时,则取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所云:“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所以说面瘫的取穴规律是初期局部取穴宜少,后期局部取穴宜多。

2.针法规律为“先浅刺、后透针”

“先浅刺、后透针”指面瘫初期针刺面部穴时用浅刺法或点刺法,后期用透穴针法(浅刺横透法),加电针疗法。中医学认为面瘫乃外邪中络所致,病变初期外邪始中,邪在卫表,故宜浅刺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后期邪气久稽经络,络脉痹阻日甚,故宜采用浅刺横透法,以沟通经络之气,加以电针疗法,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量,增强祛邪通络之功。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所云:“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随变而调气。”其义就是说针刺施术需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而变化,病轻而邪浅者宜浅刺,病重而邪深者宜深刺。故本病初期面部采用浅刺或点刺,施以徐疾泻法;后期采用浅刺横透法,施以迎随补法。远端穴则根据病情而辨证施刺,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

3.留针规律为“先不留、后宜留”

“先不留、后宜留”指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留针能够加强针感或感应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病情而定。一般来说,病轻而浅急者,少留针和不留针。反之,一些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宜留针,而且宜久留针。《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根结》亦云:“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本病初期邪在卫表,病轻邪浅,又卫表为卫气之所司,卫气慓悍滑利而易脱,故针刺宜“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不留针;后期经络瘀阻日久,病情缠绵难愈,需加强刺激量(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故宜留针,以加强感应和感应的持续时间。远端穴则病变初期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为15分钟左右;后期留针时间宜长,与面部腧穴留针时间一致,为40~60分钟,甚或更长。

(三)面瘫用药规律

面瘫发病一周内,笔者主张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瘫起病多由于阳明络脉空虚,气血不足,外邪乘虚侵入面部筋脉,痹阻经气,使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正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偏风口㖞候》所云:“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所以本病初期虽以邪盛为主,但正气亦虚,用药施针,当根据患者体质,察舌按脉,辨明邪盛为主或是正虚为主,断不可以其为病毒所致而投以一派清热解毒寒凉之品,徒增病害。余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面瘫初期,其证型不外有四:一为风寒证,以口眼㖞斜、舌暗苔白为辨证要点,主以牵正散,辅以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和虫类药;二为风热证,阳明经热,风邪外束,以口眼㖞斜、耳后疼痛、舌红苔薄黄为辨证要点,主以银翘散,辅以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和虫类药;三为热毒炽盛证,阳明热盛,毒邪上攻,以口眼㖞斜,耳后、面部红肿热痛,耳内或面部疱疹,舌红苔黄燥为辨证要点,主以普济消毒饮,辅以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和虫类药;四为脾虚火盛证,脾气亏虚,阴火上攻,以口眼㖞斜、面部肿痛但不红不热、舌淡暗为辨证要点,主以补中益气汤,辅以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和虫类药。 j4Ym8VcsrhNpPtfQDinJ5oYKdeWCO2+/988Ly7hmaU1DxDpdtbuM4ZpByspWT6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