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机体内在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西医学认为疼痛可由多种伤害性刺激如机械、电流、热化学物质所致,易受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它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但是,超出一定限度的疼痛,会对机体产生相反的作用,“防御过当”以致引起某些病理性反应,甚至造成生命危险,疼痛性休克就属此例。
中医学认为疼痛是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而成。《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举痛论》亦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这说明导致痛证发生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为“不荣则痛”,实为“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是说疼痛的发生无论何因所致,皆由于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畅使然。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脉气血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若遭受外邪侵袭,就会造成气血瘀阻不通,脏腑经络失调,“不通则痛”。其病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情志不舒,膹郁不伸,意欲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滞胸胁可致胸胁胀痛,气滞上焦则胸痛,气滞中州则胃痛,气滞少腹则腹痛,气滞胞宫则痛经,气滞经脉则肢体疼痛。气机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脾胃为其枢纽,故气滞致痛与此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寒性收引、凝滞,易致经脉发生蜷缩、绌急、拘挛,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疼痛,尤以阳气素虚者为多发。寒客太阳而发头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寒中太阴而腹痛;寒袭少阴而发心胸疼痛;寒中厥阴而颠顶疼痛;寒凝经脉则肢体肌肉疼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说明热邪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邪燔灼,血热阴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可发为痛证。如热结蕴肺,肺络受伤,则发胸痛;热郁肝胆,肝胆络脉受灼,则胁痛;肝火循经上扰清窍,可见头胀痛、目赤痛;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则腹痛;热犯心经,热瘀互结,则心痛;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赤涩灼痛;热邪客于肌表,阻遏肌肤脉络气血,则肌肤灼热疼痛;热入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致经络瘀阻,则关节肢体疼痛;热邪壅盛,热及肌肉,燔灼气血,则发疮疡、疔疖、肿痛、灼热,如肺痈、肌肤疔毒等。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阻遏气机,闭阻气血而发疼痛。湿蒙清窍,清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则头痛如裹;湿邪困脾,使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痞满疼痛、泄泻;湿邪留滞脉络而不去,使气血闭阻,而成着痹重痛。
湿热相合,如油着面,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湿热为患,最易阻遏气机,上扰下注,流窜经络,遏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多种疼痛。湿热蒸腾于上,循经络上行而入清窍,使气血壅塞清窍而不行,故发头、耳、舌、口、咽喉之窍痛;湿热犯于上焦,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胸阳不展,心血痹阻,发为胸痛、心痛;湿热蕴蒸于中焦,或郁于肝胆,则肝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胁痛、黄疸等;或困遏脾胃,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脘腹疼痛;湿热之邪蕴结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则腹痛下痢;湿热流注于下焦,或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道络脉不畅,而为尿痛、尿急;或下注冲任,冲任气机不利,而为腹痛带下;或下注大肠,则为痔疮、肛裂等。
此外,其他如痰饮、食积、诸虫、结石留滞于体内,或跌仆损伤,败血瘀结于脉络,也能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而形成各种痛证。
“不荣则痛”指因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致使阴阳气血等亏损,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濡润,而引起的疼痛症状而言。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脉道不通,气血瘀滞不行,发为疼痛;或阳气不能温煦脏腑经络,经脉挛缩而发生疼痛。
“血主濡之”,血虚不能营养和滋润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筋脉失养,脉络拘急而发生疼痛。
笔者认为疼痛虽因瘀而生,但不离乎心所主,故当调神导气以止痛。《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一切感觉都是心感受刺激传导后发生的反应,所以疼痛也是心感受病机反应传导至心的感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云:“心躁则痛甚,心寂则痛微。”《素问·周痹》云:“痛则神归之。”抑制疼痛反应,需要心对其病理变化——气血运行障碍有所感受,所以,阻断和转移心神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使得疼痛消失,也是针灸治痛的机理之一。这也就是说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现,疼痛虽因气血运行涩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致,但其气血的运行赖乎心神的调节,若神机失用,神不导气,气滞则血瘀,痛证作矣。因此治疗当先调其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临床常以水沟、内关及耳穴神门作为治疗各种痛证的基本方,重在调神,以神导气,疏理气机,使气行痛止。并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辨证取穴,辅以循经取穴,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共奏调神导气、住痛移疼之效,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疼痛之机在于不通,故当通经以止痛。“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凌奂《医学薪传》)”说明“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如皮之不通者,轻而扬之,常用辛散发汗、透疹之品,据其寒热不同之性,以桂枝汤、银翘散之类加减化裁;腑气不通者,重而减之,以承气汤、大柴胡汤之类加减化裁;上而不通者,引而越之,以瓜蒂散探吐,此法现已很少用;下之不通者,引而竭之,脉证俱实,水湿壅盛,小便不通,治以八正散、五苓散之类;中满不通者,分消于内,宿食停滞,气机阻塞不通,治以枳实导滞之类;血分不通者,决而通之,常选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因其衰而不通者,彰之使通,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之类,即所谓虚者助之使通。
针灸治疗痛证效若桴鼓,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笔者临床在治疗痛证时,常采用辨证取穴合以分症循经取穴的方法。辨证取穴是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性等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本。如气滞胀痛者,针支沟、阳陵泉、太冲;瘀血刺痛者,刺膈俞、血海、地机或刺络放血;实热切痛者,针大椎、曲池、合谷或刺络放血;风寒掣痛者,刺灸风市、风门、风池或拔以火罐;湿浊重痛者,针阴陵泉、丰隆;虚寒隐痛和绵绵作痛者,刺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精血不足㽲痛者,针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筋伤者,针阳陵泉;骨伤者,刺大杼;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等。分症循经取穴是根据疼痛症状的病位,按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标。如头痛之颠顶痛,取百会、太冲,兼沉闷痛喜按者,加蠡沟,兼剧痛据按者,加涌泉;前额痛,取攒竹、头维、合谷,兼外感者,加风池,兼眼胀者,加太阳,兼鼻疾者,加上星、迎香;侧头痛,取风池、丘墟;后头痛,取风府、昆仑、后溪;眉棱骨痛,取攒竹、丝竹空;头风,取至阴。目赤肿痛者,取睛明、太阳、太冲;睑腺炎者,取臂臑。牙痛之上牙痛,取下关、内庭,门齿痛者,加水沟,犬齿痛者,加巨髎;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门齿痛者,加承浆,犬齿痛者,加大迎;齿龈肿胀者,加风池、曲池,齿龈松动者,加太溪、太冲。三叉神经第1支痛者,取至阴、丝竹空、听宫;第2支痛者,取内庭、下关、听宫;第3支痛者,取合谷、颊车、听宫。急性咽喉痛者,取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大椎,合谷;慢性咽喉痛者,天突、太溪、照海。颈项强痛不能向左回顾者,取右侧风池,不能向右回顾者,取左侧风池;头左右歪斜,不能挺直,向左侧歪斜者,取右侧列缺,向右侧歪斜者,取左侧列缺;头向左下倾斜者,取右侧金门,头向右下倾斜者,取左侧金门;头不能向前俯者,取风府、双侧悬钟;头不能向后仰者,取水沟、双侧落枕。急性肩部肿痛者,取肩髃、肩髎、肩贞点刺放血、阳陵泉;慢性肩痛者,取天宗、臂臑、阳陵泉;肩凝症者,取肩髃、肩髎、肩贞、条口透承山;肩不能上举者,加肩髃;肩不能外旋者,加中泉(第3掌骨头);肩不能外展者,加巨骨;肩不能平抬者,加极泉;肩不能后背者,加肩内俞;肩不能内旋者,加大陵。肘关节疼痛者,取曲池、健侧对应点;不能曲肘者,加尺泽;不能伸直者,加天井;不能用力者,加肘尖;直肘臂不能上抬者,加孔最。腕关节疼痛者,取外关、健侧对应点;手腕平放不能下垂者,加中泉;手腕平放不能仰掌者,加大陵;手腕竖放不能下垂者,加阳溪;手腕竖放不能上抬者,加阳谷。胸胁胀痛者,取太冲、阳陵泉、支沟;血瘀者,加章门;肋软骨炎,加健侧对应点;心绞痛者,取至阳、内关、大陵;乳房胀痛者,取乳根、肩井、内关、梁丘;胆绞痛者,取胆囊、阳陵泉;胆道蛔虫痛者,取迎香透四白。腹痛之上腹痛者,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侧腹痛者,取阳陵泉、曲泉、太冲;下腹痛者,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太冲;绕脐痛者,取百虫窝;脐中痛者,取公孙。实证痛经者,取中极、次髎、地机、中都;虚证痛经者,取关元、脾俞、命门、足三里。急性脊柱痛者,取水沟、风府;急性腰痛者,取腰痛点、扭伤穴(手三里周围取压痛点)、委中;慢性腰痛者,取肾俞、大肠俞、委中、昆仑。坐骨神经痛太阳经痛者,取肾俞、大肠俞、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少阳经痛者,取耳穴神门、风池、环跳、阳陵泉。髋关节疼痛者,取环跳;盘腿不能向外转髋者,加地机、昆仑;盘腿不能向内转髋者,加阳陵泉、太溪。膝关节疼痛者,取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上楼足未落地痛甚者,加鹤顶;上楼足落地痛甚者,加承山;下楼足未落地痛甚者,加委中;下楼足落地痛甚者,加足三里;盘腿痛甚者,取健侧太溪、患侧昆仑;膝关节痛者,取同侧手三里。踝关节疼痛者,取健侧对应点;足不能内收者,加丘墟;足不能外展者,加商丘;足不能下垂者,加解溪;足不能上抬者,加昆仑、太溪。足跟痛者,取大陵(针尖随疼痛放射方向变化)。
此外,根据《内经》中“以痛为腧”的原则,临床上还可以循经探寻压痛点,以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亦常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