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哮证”之范畴。此证病情复杂,虚瘀痰浊互结,病程长,反复发作。笔者主张三期论治,将该病分为先兆期、发作期、缓解期,根据其各期病理变化之异,抓住主要矛盾,审因辨证论治。

(一)先兆期治在风

在支气管哮喘典型发作前,患者常有连续打喷嚏、鼻咽发痒、流清涕,或咳嗽胸闷等先兆表现,若不及时恰当地治疗,则可迅速出现哮喘。因此,控制这些先兆症状是阻止哮喘发生或发展的重要环节。西医学认为本病先兆期多是由于吸入过敏性抗原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等可逆性的改变。其病理关键为过敏和炎症。因此,治疗应以脱敏、抗炎为原则。而据先兆期打喷嚏、鼻痒、流涕等症状,笔者认为此阶段其病机关键在于一个“风”字。《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宣肃,则上焦郁闭。故先兆期乃风邪外袭,郁闭皮毛,阻遏肺气,导致肺失宣降,故治以祛风散邪为主,正如朱丹溪所云:“凡喘……已发以散邪为主。”

虽然西医学和中医学对哮喘先兆期的治疗方法各异,但从临床研究报道来看,二者都能收到殊途同归之效果。目前,中医临床对西医学属于过敏性疾病者,普遍应用祛风之法治疗。本病即属于西医学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而据其临床表现辨证又属中医学风邪犯肺之证候。因此,笔者提出了“哮喘先兆期,治在风”的主张,以疏风散邪为主,辅以宣肺解痉。针刺调其外,针取大杼、风门、合谷以祛风散邪,肺俞、列缺、鱼际以宣降肺气,血海、三阴交以活血养血,气血通达,营血充沛,则风自消,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又因此期病位尚浅,邪气正盛,病性属实,故法以“浅刺疾发之”,采取浅刺、徐疾捻转之泻法,少留针,以攻散风邪,引邪外出。亦可配合拔罐之闪罐法,“其在表者,闪而发之”,加强散邪之力。以中药调其内,笔者在名医祝谌予先贤过敏煎的基础上,加入荆芥、当归、赤芍、辛夷、苍耳子,名之曰加味过敏煎,并配以炙麻黄宣肺平喘,地龙、蝉蜕解痉平喘。防风辛温,为风中之润剂,为祛风之圣药,善治内外诸风,与荆芥相须为用,共奏疏风之功。有现代研究发现,防风-荆芥对药的萃取物中,正丁醇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均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柴胡辛温,辛散疏风,升举阳气,与荆、防二药共同辛温发散,因势利导以祛散风邪。当归与赤芍配伍,辛温配酸寒,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养血活血,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又遵《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脏苦欲补泻”之旨,“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方中乌梅、五味子二味酸敛入肺,达“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之目的,敛肺金,补阴液,与辛温之药相伍,升降相因,既防升散药物发散太过,又使卫气升浮于外,祛邪卫外而固表。苍耳子辛苦温,能上达于颠顶,走表散风,疏散脑户之风寒;辛夷辛温入肺经,引诸经上行于鼻,利九窍,解肌表,通鼻塞,除浊涕,二者合用加强祛风通窍之能,引经报使也。诸药合用,疏风通窍、理血息风之功甚著,乃升降相因、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和肺之剂。配以辛苦温炙麻黄,辛散宣肺,苦降平喘;地龙、蝉蜕解痉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具有疏风作用的药物,都有良好的免疫作用,能改善体质,降低易感性。通过临床观察,此法确能解除哮喘之先兆表现,阻止哮喘之发生。

(二)发作期治在气或痰

哮喘发作期多表现为端坐呼吸,痛苦面容,额部冷汗,听诊可见两肺满布哮鸣音,叩诊呈过清音,甚者唇甲发绀等。西医学认为本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支气管和小支气管黏液腺体的肥大增生,黏膜充血肿胀,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管腔狭窄,分泌物滞积,导致通气阻塞,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均减低,其病理关键在于通气阻塞。因而,治疗当以解痉、改善通气功能为原则。中医学认为哮证之发作主要是因痰气交阻于气道。《证治汇补·喘病》曰:“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因此,笔者提出此阶段其病机关键在于“痰”“气”二字。由于内有伏痰,复感外邪,当此之时,内外相合,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使肺失宣降,引发喘证。丹溪所谓“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也道出了哮喘发作乃由于“痰”作怪。

由此可见,西医学和中医学对哮喘发作的认识,无论从何角度出发,都认为其病理关键为气道受阻。治疗方法虽异,但都以改善通气功能为首务。因而笔者提出了“哮喘发作期,治在气和痰”的主张,确立调气豁痰为此期治疗之大法。针刺取支沟平补平泻以调气,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所行之经穴,刺之必能疏调三焦经气,而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故支沟有调达周身气机之功,与肺俞相伍,以调理肺脏,宣降肺气。取功善化痰之丰隆施以徐疾提插泻法,功善利湿健脾之阴陵泉施以徐疾提插补法,既绝生痰之源,又祛标实之痰。诸穴相伍调气豁痰,宣肺平喘。中药以小青龙汤为基础方,配以杏仁、枳壳、桔梗宣降肺气,下气定喘;紫菀开肺化痰,款冬花润肺化痰,茯苓健脾化痰,地龙解痉平喘。对于热痰者,可加川贝母、全瓜蒌;寒痰者,加半夏、白芥子。诸药合用,共奏温肺化饮、解痉平喘之功。通过临床观察,此法平喘之功甚佳。

(三)缓解期治在虚

哮喘发作缓解后,患者每每表现为神疲少气,动则气短,哮喘发作时的哮鸣音等阳性体征都已消失。虽然其症状和体征都得到缓解和改善,但体内病理因素并未消除,必须积极地加以调整,以消除隐患,防止其复发。因此,积极地治疗其缓解期病证,是预防哮喘复发的关键。

西医学认为,此期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残气量可恢复正常,但周围小气道病变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其闭合气量增大或遗留肺气肿改变。这也就是说此时体内仍存在着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的诱因,因而治疗应以改善体质、调整内因、防止支气管痉挛为原则。中医学认为哮喘发作日久,缠绵反复,常病损肺、肾,使精气内伤,纳气无权,宣降失司。结合此阶段病理及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此阶段的病机关键在于一个“虚”字,即肺肾之气虚。《类证治裁·喘症》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因此,治当补益肺肾,纳气定喘。正如丹溪所云:“凡喘未发,以扶正为主。”从临床的研究结果也说明补益之法确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这同西医学此期以改善体质为首务的要求是一致的。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也证明补益肺肾法是预防哮喘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因而提出了“哮喘缓解期,治在虚”的主张。临床常重灸肺俞、肾俞、关元、膏肓四穴,间日1次。以肺俞、肾俞补益肺肾之气虚;以元气所藏之关元,培补元气;以治虚损之名穴膏肓,益气养阴,通宣理肺。四穴相伍,意在补虚损之气,更借重灸温热之气以助阳气,增强抗病之能力,防止哮喘之复发。中药以四君子汤补后天,肾气丸、蛤蚧、冬虫草补先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补益脾肾之药,都能改善哮喘患者的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减轻或中止哮喘的发作。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医学对哮喘病理变化的认识角度不同,治疗方法各异,但若能究其规律,按法施治,亦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上述分期治疗哮喘之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原则指导下,结合西医学对本病病理治则的认识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临床按此法施治,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Yk6y5/Qn+ZlvtQpm55kyz3pUVhinpen0ppaT4rkOILV4lL/FLUlgCo5qSFlWB+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