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因肺系疾病或其他脏腑疾病导致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引起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棘手。因此,加强对喘证的认识和防治,总结其治疗规律,尤为重要。
中医学理论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改变邪正双方力量之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喘证乃沉痼之病,缠绵反复,患者正气已虚,发作时又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所以治疗不可拘泥于“凡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散邪为主”之说,应注意培补正气,扶正以祛邪。临床上确实有许多患者虽用了宣肺化痰平喘之剂,而疗效不佳,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扶正。因此,喘证无论是初起还是病久,均当兼顾扶助正气,从肺、脾、肾三脏着手。
临床对初患喘证者可以三拗汤配补益肺、脾、肾之品,常用黄芪、玄参补气养阴,扶正以助祛邪;白术、茯苓健脾和胃,俾中焦健运,生化有源,土运金固;细辛温肾平喘,量必重用,一般多用至5~10g,而不因其喘证初发而纯用宣肺平喘之品。喘证既久,正气亏耗,气阴两虚,扶正培本更为重要。当此之时,除重用补益气阴之品外,还应慎用辛燥之品,以防耗气伤阴,临床上多重用黄芪、玄参、白术、茯苓、百合、五味子之品,不用或少用宣肺清热平喘之品,正所谓“喘之所治,重在治本”。
痰与瘀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其病理变化和致病各异,但两者同源,往往相因而生,相兼为病,相互影响。因为痰源乎津,瘀本乎血,而津血同源,故痰瘀亦同源。若痰积日久,肺之宣降功能受累,不但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会影响宗气之生成,宗气不足,血运无力,则凝滞为瘀;反之,血液运行不畅,气机失顺,会影响肺之宣降,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则聚而成痰,故言“痰瘀相关”。临床见许多喘证患者伴有痰多时,都往往兼有唇甲发绀、舌紫暗等血瘀之象,对此类患者单纯治痰平喘,收效不大,而佐一两味活血化瘀之品,不但瘀象好转,而且咳痰骤减,喘息渐平,说明了“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之理。因此,必须痰瘀同治,避免见痰治痰、见瘀治瘀之弊。余每临证治喘时,常加用川芎、地龙、桃仁、当归四味活血化瘀之品。川芎乃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是瘀证之良药;地龙下行降泄,非但能清热通络,且能平喘利尿,有舒张支气管之功,故能解痉而平喘;两味药为痰瘀同治、解痉平喘必备之品;桃仁质润入血分,为破瘀行血常用之品,每于新病体质实者用之;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为血证之良药,适于久病体虚者。
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一阴一阳,肺主宣发肃降,大肠主传导排泄,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如常,反之大肠传导不利,则肺失肃降。故而治喘之要,务使大便通畅,使腑气通而肺气降。临床通便常喜用润肠通便之法,治喘方中,每含有润肠丸之意,以火麻仁润燥滑肠通便,生地黄滋阴滑肠,配伍既能宣肺除痰平喘又能润肠下气通便之杏仁,以及既能养血活血又能润肠通便的当归、桃仁。治喘方中不重在平喘,而重在祛痰化瘀润肠,“治病必求于本”也。
余认为精神因素与人体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不良的精神因素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等。反之,良好的精神因素又能改善脏腑的功能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愈。故言:神乱则气乱,神静则气顺,神失则气散,神定则气复,神与气相随。因此,在临证治喘时,当重视对精神因素的调节,常以性善宣泄之远志养心安神,定志以平喘;以柴胡调达肝气,疏理气机,疏泄有常。如此则神定气顺,喘证自平。此外除用药上注意调节精神因素外,还常在精神上给患者以安慰,注重心理治疗。
痰为热邪炼液而成,饮为寒邪聚湿所就。正如李中梓所说“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因此,笔者在用药上主张宜清肺、润肺而化痰,临床常以善于润肺化痰、清泻胸中郁结之气火的川贝母,配伍长于泻肺火、清大肠之热的黄芩,或善于清解上焦热邪的连翘,以共奏清肺、润肺、化痰之效。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故虽同为喘证,但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其在四季发病的表现也各异。因此,在诊治喘证时,要掌握季节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特点,而酌情用药,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时制宜。喘证日久,多阴阳俱虚,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致使喘证患者阳气愈虚,不能卫外为固,而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而致喘证加重,故当此之时,应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应重用附子、桂枝、半夏、紫菀、款冬花等温阳平喘之品。春夏季节,气候由温转热,阳盛阴衰,阴液愈耗,此时应慎用辛热之品,以防助热伤阴,应重用玄参、麦冬、五味子、黄芩、连翘之品。此因时制宜之变也。
人之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各异,故而人的体质也各不相同,临证要善于抓住其体质强弱的特点,而酌情用药。在治疗老年喘证患者时,要考虑到老年人五脏精气衰减、脏腑功能低下、机体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均降低的特点,在用药上多偏重温补,如黄芪、玄参、白术、生地黄、茯苓、白及、百合之属。对小儿作喘者,要考虑到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之生理,用药忌峻补,而以二陈汤加味治之。对于女性作喘者,常恐“内有瘀血,气道阻塞(气机)不得升降而喘”,常加用益母草、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此因人制宜之变也。
总之,喘证虽一,而病体各异,故临证用药当灵活多变,因时、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