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癌症所致负担将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是中国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经济负担。中医药在防治癌症方面有着一定优势,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起因,不是由偶然突变引起损坏的遗传物质,而是代谢程序发生错误,与细胞代谢、生长有关,基因突变促进癌症发生。笔者通过数十年临床研究,认为浊瘀毒结是癌症的病机关键,其起于虚,因虚而生,运化无力,代谢失常,进而酿生痰湿、瘀血,诸邪交织,日久由量变到质变,化生浊瘀毒邪,侵蚀脏腑而成癌。因此,癌症的发生、传变,不外乎虚、浊、瘀、毒;治疗不外乎扶正祛邪,逐瘀化浊,排毒消积。现将笔者辨治经验浅述如下。
《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邪盛是疾病发生的根本。而阳气作为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之基,是人之生、长、壮、老、已的原动力,是生化之本。《彖传》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阳气旺盛,阴聚有时,方可“阳化气,阴成形”。若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素有旧疾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导致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气化不足,精微不布,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血瘀痰凝,浊瘀毒结,癌症乃成。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素问·调经论》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经脉别论》进一步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府……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明了人体气血化生代谢之过程,指出饮食水谷进入机体后,合成和分解的代谢过程离不开阳气的作用。在阳气温化、促进、推动下将水液代谢所化生的“轻清纯精”的精微物质濡润周身脏腑经络;将谷物代谢所化生的“重浊稠厚”的精微物质濡养脏腑形体官窍。此是生理上的浊,是“人之所有”,在长期不良刺激因素作用下,邪多一分,气少一分,阳虚一分。久之阳气虚损,生理之浊运化不及,痰遇之不消,湿遇之不化,血遇之不行,气遇之不调。阳不化气,阴邪蜂起聚之,痰湿瘀浊胶结凝滞,临床表现或以痰浊为主,或以湿浊为主,或以瘀浊为主,或夹杂为害,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增生、结节随生。同时浊邪又会加重阻碍阳气的化生,阳气愈虚,病情愈重,精从浊化,浊留清流。生理之浊演化为病理之浊,此时浊邪尚为“量变”。
病理之浊蓄积日久,积久恶化,必败化成毒。诚如先贤尤怡所言:“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说明成“毒”有两个条件,首先是成毒的物质基础,其次是成毒的时间性。王永炎院士也指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痰、湿、瘀浊互结于内,形成毒的物质基础,是“腐秽胶固”之体;浊盛日久难消,败化为毒,形成了成毒的时间性。故毒邪难化、难利,为质变,多携浊邪兼夹为害,浊瘀毒结,结于脉络,侵于脏腑而生癌。
癌症始生,非一时一日,阳气虚衰、浊瘀毒结是癌症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故癌症乃本虚标实之病,既有本虚的一面,又有标实的一面。因阳气虚衰,阳不化气,运化失常,加之生活起居的失序,日久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浊瘀毒成。故其治法当首推补虚,诚如《张氏医通·积聚》所云:“善治者,当先补虚,使气血壮,积自消也。”笔者遵循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以补气健脾,治其虚;以逐瘀化浊,排毒消积,治其标,施以运脾泄浊方化裁(党参、苍术、茯苓、生薏苡仁、桃仁、土鳖虫、山慈菇、土茯苓、川芎、威灵仙、车前子、萆薢、百合)。以党参、茯苓、炒白术四君之意补气健脾,培其本,治其本虚的一面。同时对标实的一面,笔者认为,坚实者,非攻不能去;凡不堪攻者,宜消导渐磨;无形气聚,宜散而愈。这也就是说标实为害,不可不攻,但攻邪切忌盲攻,需在辨证扶正补虚的基础上巧攻、缓攻,以半边莲、龙葵、山慈菇、猫爪草之类,攻其毒,消其积;以薏苡仁、冬瓜子、茯苓、清半夏、浙贝母、萆薢、瓜蒌之类,化其浊;以桃仁、三棱、莪术、赤芍、土鳖虫之类,逐其瘀,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辨因施治。
截断病势法由姜春华教授提出,意在阻断、拦截病邪传变。癌症一病,既有虚的一面,更有浊毒内蕴的一面。浊毒内结于脏腑,阻碍阳气、精血之化生、运行。故在辨因的基础上,要辅以辨病,直捣病所,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经验药,如治疗甲状腺癌常酌加海藻、昆布、夏枯草;治疗喉癌常酌加皂角刺、紫苏子、射干;治疗乳腺癌常酌加蒲公英、丝瓜络、蜂房;治疗肺癌常酌加千金苇茎汤、猫爪草、白花蛇舌草;治疗肝癌常酌加柴胡、丹参、鳖甲、水蛭;治疗胰腺癌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治疗胃癌常酌加藤梨根、片姜黄;治疗膀胱癌常酌加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通草;治疗宫颈癌常酌加苍术、黄柏、土茯苓;治疗脑瘤常酌加蒿芩清胆汤等。
癌症临床兼症繁多,病机亦有相通之处,在辨因、辨病的同时,亦不忘兼症的治疗,如兼见失眠者,常酌情加入酸枣仁、远志、半夏、夏枯草、首乌藤、合欢皮、龙骨、牡蛎、百合、紫苏叶;兼见心烦者,常酌加栀子、淡豆豉、百合、郁金;兼见情志抑郁者,常酌加柴胡、芍药、香附;兼见胸痹者,常酌加丹参、降香、延胡索、五灵脂;兼见嗳气呕呃者,常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兼见纳呆食少者,常酌加砂仁、鸡内金、焦三仙;兼见腹胀者,常酌加厚朴、枳实;兼见多汗者,常酌加生黄芪、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兼见皮肤病变者,常酌加乌梅、防风、五味子、柴胡、蝉蜕;兼见白细胞减少者,常酌加熟地黄、当归、鸡血藤,其中鸡血藤用量需达120g;兼见癌痛者,常酌加延胡索、赤芍、川芎、地龙、全蝎、水蛭,其中延胡索用量常达80g。
癌症的病变虽然在局部,但实为全身性疾病,其治疗并非单一地针对某一脏腑的治疗,而是系统的、长期的、全面的治疗。患者罹患癌症以后,能手术者,尽量手术;能化疗者,尽量化疗,但同时应配合中医药治疗。并非所有癌症都需通过手术切除,不可过度治疗,“带瘤生存”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就在于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在辨因、辨病、辨症施治的同时,更需辨体施治,以气、血、阴、阳为纲,若阳虚较轻,只表现出气虚之体者,当投以四君子汤加减,补气重在补脾胃之气。若阳气不足日久,无以化生阴血,表现出血虚之体者,当投以四物汤加减,补血重在补肝调血。若阳气虚损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表现出阴虚之体者,当投以滋水清肝饮加减,滋阴清热重在滋肾清肝。若阳虚较重,当投以金匮肾气丸,抓住人体之本,顾护正气,以起沉疴。
总之,癌症的病机,其本在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气虚处,癌之所生;诸癌积聚,皆属于阴。阳虚是癌症成因之本,以阳虚为始,渐致气虚、血虚、阴虚,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而发。同时,癌症之标,非一日而成,痰、湿、瘀皆属于浊,相互裹挟为患,最终浊留毒生,恶化为浊毒而成癌。故癌症具有“虚—浊—瘀—毒”的病机演化特点,临床治疗既要扶正,又要逐瘀化浊排毒,截断病势,标本兼治。但对标、本的治疗,当依据病情,有所偏重,病初者,当重在治标,截断浊毒;浊毒已却,当重在补虚。同时,还应以证为纲,辅以辨病、辨症、辨体,四辨并举,辨治周全。另外,癌症的治疗还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健康的饮食,适当运动,树立体检意识,注重癌症筛查,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