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是临床常见病,中西医学皆认为针灸疗法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截瘫的恢复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截瘫所表现的肢体痿废不用,属于中医学“静病”范畴。中医学认为“静(阴)”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反之,“静极(阴亢)”就会反侮人体功能活动,使功能活动低下,而表现出一系列功能低下的证候(静病)。根据动静平衡的理论,就应采取“以动制静”的方法来治之。因此,笔者临床采取“动静针法”之“动针法”治疗本病,收效满意。“动针法”主要包括:①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②采用重、深、强的强刺激手法;③不留针或留针中不停地运针;④针感宜强,以产生感传为宜。在截瘫的治疗上,笔者常采用长针深刺,使针感强烈,并产生感传,留针期间不断地运针,促使经气运行,并配以电针,以加强刺激。在取穴规律上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督脉循行于腰脊正中,上达颠顶,为全身阳脉之主干,十二经脉中之手足三阳经皆与之相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谓,具有调整和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能统摄全身阳气;又因督脉行于脊里络肾,上行入脑,脑为“元神之府”,神主人身之功能,主动,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皆赖之所主,若督脉损伤,阳气不能上升下达,阴血瘀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则痿废不用。故治痿当首先“扶持”督脉,使阳气旺盛,则神有所养,筋有所柔。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临床常用善于升举阳气之百会,醒神开窍之风府,宣统诸阳之大椎,强脊柔筋之身柱、筋缩、悬枢,壮阳益肾之命门、腰阳关,以及督脉之根基长强,施以捻转提插补法,配以电针,以为君方。
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功善调理脏腑,能疏导阳气,扶督脉之阳,助膀胱经气,使督脉之气能从两侧循环,得以通达,为辅助治疗之臣方。临床常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5分开始取穴,隔一椎一穴,直至第4腰椎,一侧8穴,共计16穴。针法以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针身呈80°,得气即止。
人体的功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功能虚衰,先后天失济,气血生化无源,则督脉无阳可统,无物可濡,而四肢百骸也无以濡养。五脏俞和膈俞为脏腑经气输注之处,脏腑气血之盛衰,皆可由此显示出来,故刺之可调理脏腑气血之功能,以疏通气血,濡养四肢百骸。
足太阳膀胱经为背部纵行之大经,脏腑之背俞穴按顺序排列其上,脏腑之经气皆由其背俞穴内外转输,是主导人体气血的重要经脉之一,又主筋之所生病,故膀胱经穴善治筋病。足少阳胆经循于身之阳侧,主骨之所生病,其穴善治骨病。临床常以筋之会阳陵泉与髓之会悬钟相伍组成强筋壮骨之基本方,配以下肢活动之枢纽环跳,善治足痿之肩井,长于补肾强脊之八髎,承扶重力之承扶,疗肉痿筋急之委中、承山,疏膀胱经经气之昆仑,通补兼施,祛除一切筋骨之病。
《素问·痿论》云:“《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指明“治痿者独取阳明”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阳明经多气多血,为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肺宣发之气血津液,来源于脾胃,脾胃健,气血津液充足,则肺气布散周身,气布血行,四末得润;心主血脉,《灵枢·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可见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来源于脾胃;肝主筋,《灵枢·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筋之屈伸运动需得后天水谷精微之濡养,则足能步,掌能握,指能摄;肾藏精,主骨髓,赖脾胃生化培补,骨髓方充,人之活动方能灵转。故五脏虽皆能使人痿,但脾胃谓之根本,所以治痿取之阳明,补益于后天,调五脏六腑之气血,正如《医宗必读》所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其二,阳明经脉总会于宗筋,宗筋具有约束和滑利关节的作用,阳明经盛,则气血旺盛,诸筋得以濡养,关节滑利,运动自如。其三,阳明会于前阴之脉,虽有足三阴、少阳、冲、任、督、蹻之脉,但以冲脉、阳明脉占主要地位,而冲脉又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以接受阳明之气血,故冲脉之气血本于阳明。所以说,痿病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致,故治痿不忘阳明。具体治法有针灸重取阳明经腧穴,以疏调阳明经气血;中药以补中益气汤补益阳明之气,人参养荣汤补阳明之血,沙参麦冬饮滋补阳明之阴,白虎汤泄阳明之实热,八妙散清阳明之湿热。当然,治痿不忘阳明,尚需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因人、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