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喑痱”“类噎膈”范畴,临床常表现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症状,如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强哭强笑、自主性排尿困难等。本病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尤以两次以上脑卒中或一次卒中而颅内形成多处病灶者居多。该病引起的言语、饮食及情感交流障碍,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正常康复,甚者可因饮食反呛导致坠积性肺炎加重病情或突发窒息而危及生命,是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棘手环节。深刺纳阳针法是笔者在《黄帝内经》重阳思想的启发下,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刺治疗原则所创立的一种具有纳阳和阴、疏利阴分作用的针刺方法,临床可用于治疗窍病失用所致的各种病症,常用于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五官疾病、前后二阴疾病等各种窍病疾患。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深刺纳阳针法在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构音困难等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为人体生长的原动力,人体生长由阳盛为始,以阳衰为终,阳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盛衰的变化。正如张介宾《大宝论》中所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此外,《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人之神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脑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五官灵敏,耳目聪明;筋得到阳气的温养,肢体才能柔和而活动自如;脉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气血畅通。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背为阳,腹为阴。喉窍在腹侧,其位在阴,其性属阴。然阴阳互根,“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阴窍之地,当纳清阳;阴寒之气,必当阳煦,才可阴平阳秘,阴窍通利。若中风之后,阴阳之气乖戾,浊邪内生,痰浊瘀血内聚,搏结窍道;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不能制约阴寒之气,则气机失和,窍道不通,致使舌体、咽喉失其所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失之则内闭九窍。”“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故“阳虚失煦,窍道不通”是假性球麻痹的病机关键。
假性球麻痹病位在喉窍,而窍位为阴,其治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故善用针者……从阳引阴。”对此“阴阳”之义,医家多理解为阴阳经、上下、左右、脏腑、俞募穴等,临证以阴经或阳经之穴,治疗阳经病或阴经病;以背部的背俞穴或腹部的募穴,治疗五脏或六腑之疾。而笔者认为“从阳引阴”有两层含义,一则指取穴,取阳位之穴治疗阴分之疾;二则指针法,先浅刺后深刺,从阳而引阴分之邪。如《难经集注》杨玄操注记载:“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也。”“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也。”说明浅刺部位为阳分,深刺部位为阴分。《灵枢·阴阳清浊》亦记载:“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杨上善亦言:“人气清而滑利者,刺浅而疾之;其气浊而涩者,刺深而留之。”因此,窍病之疾,当取阳位之穴,由浅入深,推内之阳,深而刺之,深而留之,疏利阴分,纳阳以和阴。咽喉部为足三阴经所过之处,属阴分。崇骨乃经外奇穴,位于项背部,第6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循行路线之上,属阳分。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针刺阳分的崇骨,治疗阴分之吞咽困难,即取法阴阳,从阳引阴,振奋阳气,祛痰逐瘀,使气血得通,窍道得养,则吞咽功能得以恢复。再配以廉泉、旁廉泉,刺之以内应舌根,通利咽喉。
深刺纳阳针法操作:采用直径0.30mm×(50~75)mm毫针,针刺崇骨、廉泉。廉泉刺向舌根方向,深度以得气为度,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法,留针30分钟;崇骨针向咽喉方向,速入针,缓下针,得气后,再缓缓将针推至深部留针,深度50~65mm,每天1次。在针刺崇骨时,首先要由浅入深,在浅部得气后再推至深部,将阳分之气引至阴分,即“由浅入深,推内之阳”,且在操作时一定要“令志在针”,“手若握虎,势若擒龙”。下针当主缓,意守针尖,“意”在将浅层阳气缓缓引入深部。同时,下针缓进以便控制进针深度和针向,并体会针下感觉,以免误伤脏器。其次是“深而留之,疏利阴分”,一般崇骨针刺深度要达到50~65mm(据个体差异略有不同),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同时深刺崇骨也是安全的,深刺是相对患者高矮胖瘦、穴位本身肌肉丰厚程度及穴位深层结构而言,故针刺深度需视个体差异而定。
笔者在治疗本病时,常针药并用,辨证施治,中药以僵蚕、牛蒡子、射干通利咽喉为基础方。若风阳上扰证,则针刺加取三阴交,泻风池、太冲,中药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息风潜阳;若为脾虚湿盛证,则针刺加取中脘、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泻丰隆以健脾利湿,中药配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化湿;若为肝肾阴虚证,则针刺加补三阴交、太溪,刺照海,中药配合左归丸加减,以滋补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