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症的治疗原则应着眼于“急”“救”“验”。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辨证论治;已病防变,随症救治。危急重症的诊治规律就詹文涛老师经验而言,大要有五:一曰顾命,二曰救急,三曰截断,四曰调理,五曰复元。扶正当辨明脏腑阴阳、气血、津液虚损的程度,以决定采用回阳救逆(四逆辈)、益气复元(独参、理中辈)、益气养阴(生脉辈)、养阴增液(增液辈)、滋养潜摄(复脉辈)等方法。祛邪当辨明轻重缓急及其属性,分别采用降逆息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清营凉血、开窍通络等法。对于确诊的患者,病证同治,紧扣标本与逆从,参照已知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选择性专力猛、速效高效安全的方药,采取多途径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迅速取效、化险为夷、防传杜变的目的。对于暂时不能确诊的患者,应针对其最突出、最危急的证候,采取各种应急的对症治疗和急救手段,以缓其急,转危为安。
《肘后备急方》中提出“急救治本,因证而异,针药摩熨,综合治疗”的理念。孙思邈对急症倡导综合治疗,一是内服与外用结合,如采用药物内服、熏洗敷贴等多种方法;二是针灸、按摩与药物相结合。他认为“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则病无所逃矣”“故知针知药,乃是良医”;三是药疗与食疗相结合。张从正祛邪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发汗、催吐、泻下,对于体实和体弱的患者应区别对待,体弱则不可猛攻,只可缓图,而且在用药上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内伤急症的治疗方面多以益脾胃、升阳气为主。
中医防治危急重症的指导思想是在疾病演进过程中始终以“注重维护、扶持和重建人体正气”为主题,维护和重新调节脏腑阴阳的平衡。所采用的手段归结起来无非是扶正与祛邪两大类,在急危重症发生之前的目的在于防止邪正交争的恶性因果转换链的形成,在危急重症发展之后再截断其恶性循环的发展。根据老年病“以虚为本,兼虚夹瘀,多痰多瘀”的特点,《金匮要略》所论诸般杂病的证治,重视养生调摄的思想,强调防传杜变的措施及理虚、治痰、化瘀三大治则。总之,老年病急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多、疗效快、范围广。
多种方药内治、药物外治(如敷贴、熏洗、灌肠等)、针刺疗法(体针、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等)、艾灸疗法(艾灸、隔姜灸、爆灯火等)、整骨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发疱疗法,以及某些特殊疗法如肛肠纳药、搐鼻开关通窍、擦牙开噤、冷水冷敷、鼻饲给药等。
融合多种方法施行于一病之中,迅速取效,缩短病程,转危为安。一是一病之中结合多种疗法,以产生相互补充的效应。例如厥脱,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静脉输液、内服药物、掐水沟、针刺、艾灸、吸氧等多法方法救治,迅速控制病情发展,缓解各种复杂证候,促使病情向愈。二是一病之中综合多种治法,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例如清热解毒、解表祛邪,乃治外感热病的常规之法,“温病下不嫌早”,早用攻下,是清除温热病邪的基本途径;和解法在解热散热方面亦有良好的作用。治疗高热急症,或清下并举,或汗下同用,或表里双解,或清解和下联合等,集多种功效的药物于一方,通过多途径而祛邪,急挫热势,各个击破。
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大出血的患者,无论属于何种类型的出血,均应先采取急救措施,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再如鼓胀患者,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急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疗属标之腹水,用利水逐水之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理肝脾,治其本病。“急者先治”不能绝对化,如厥脱之亡阳,急用回阳救逆之四逆汤等方剂即属治本之法,临床上要知常达变,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