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表现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喘,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如短期内症状突然加重,超出日常变化,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4%,60岁以上患病率达27%。2013年我国COPD总死亡人数约为91万,居全国单病种致死率第3位。COPD患者每年约发生0.5~3.5次的急性加重,而AECOPD既是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又是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部分。如2006年美国AECOPD每人平均住院费用高达9545美元,我国AECOPD住院患者每人每次平均住院费用高达11598元人民币,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估计,至2030年COPD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排在第3位的致死因素,致死人数或将超过450万,将会为社会、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本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咳嗽”“喘证”范畴。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反复感受外邪而使病情急性发作或加剧。病变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可病及于心。其主要的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长期慢性肺系疾病,如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迁延失治,痰浊潴留,伏着于肺,肺气壅滞不畅,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肺胀。
肺虚则卫外不固,六淫之邪每易反复侵袭,可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渐加重。
病程日久则肺体损伤,内有郁结之痰,再复感外邪,使肺气郁闭,血行无力,积而为瘀,致使痰瘀互结于肺,滞留于心,而成肺胀。
在COPD病程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黏稠度发生改变及发热等表现。
2.有病原学改变的实验室证据,或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入院前比较有明显改变或出现新病变。
针刺定喘、丰隆、天突、尺泽、列缺、太渊、肺俞等穴。
有严重喘息症状者可予较大剂量的支气管舒张药雾化吸入治疗,如沙丁胺醇和(或)特布他林雾化吸入,也可定量吸入。
对痰热郁肺者,可配合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感染严重者可用血必净注射液。
COPD急性加重原因大多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患者咳嗽增加,痰量增多,呼吸困难加重或需要机械通气时,应给予抗感染治疗,可先根据临床经验用药,后期如痰培养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
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吸入大流量高浓度的氧气,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包括短期使用暂时缓解临床症状及长期规律使用以减轻症状。
(1)β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
(2)抗胆碱能药:主要有异丙托溴胺气雾剂、噻托溴胺等。
(3)茶碱类:主要有氨茶碱注射液及口服药。
(4)糖皮质激素:对COPD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有研究显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β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可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频率,增加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常用的有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对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可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80mg,每日1次,连续使用3~5天,改为甲泼尼龙片或泼尼松龙片口服3~5天。
(5)祛痰药:对痰难咳者,可酌情应用溴己新或盐酸氨溴索等。
有研究认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能改善AECOPD的临床症状、呼吸力学及心肺功能指标,且相比有创呼吸机创伤小、并发症少,使用指征广,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其他临床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有电解质紊乱的患者,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对有水肿的患者,给予利尿剂治疗等。
(1)慢性呼吸衰竭:常在COPD急性加重时发生,其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发展为浅快呼吸,发生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治疗除恰当的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外,必要时可服用呼吸兴奋剂阿米三嗪以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可累及邻近肺小动脉,引起肺血管炎、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发展成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持续升高,超过了右心室的代偿能力,右心失代偿,排血量下降,右心室收缩末期残余血量增加,导致右心室扩大和右心室功能衰竭。治疗应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
(3)自发性气胸: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多为长期慢性进行性加重,如COPD患者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冷汗、烦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等治疗后效果不佳,且症状加剧,应考虑并发气胸的可能。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胸腔减压、经胸腔镜手术或开胸手术等,应根据气胸的类型、肺压缩程度、病情状态等来选择。
肺胀总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急性发作期多从治痰、治瘀、治气三方面入手。
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质黏腻或呈泡沫状,气短喘息,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大便时溏,舌质偏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紫苏子15g,半夏15g,前胡10g,厚朴15g,陈皮15g,当归15g,肉桂5g,生姜10g,莱菔子15g,白芥子15g,大枣10g。
加减:痰多胸满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泻肺祛痰;脾虚湿盛者加茯苓、白术等以健脾燥湿化痰;肺脾气虚,出汗、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等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如痰从寒化为饮,再加外感风寒而诱发,出现咳喘明显,痰多呈白色泡沫状,见表寒里饮证者,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散寒化饮;如郁而化热,烦躁而喘,可再加石膏。
证候:咳嗽,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多色黄,黏稠难咯,或有腥味,汗出不多,小便黄,大便干,口渴,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5g,半夏15g,紫苏子15g,浙贝母15g,陈皮15g,杏仁10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10g。
加减:痰热壅结,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加大黄通腑泄热以降肺气;痰热内盛,痰不易咯出者,加鱼腥草、炒黄芩、瓜蒌皮等以清热化痰利肺;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天花粉、知母、麦冬以生津润燥;喉中痰鸣,喘息难以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证候:意识模糊,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
动,抽搐,或伴痰鸣,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瓜蒌15g,胆南星10g,法半夏15g,橘红15g,茯苓30g,枳实15g,黄芩10g,黄连5g,石菖蒲15g,竹茹10g,人参15g,生姜10g,甘草10g。
加减:若痰热内盛,见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息风;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瘀血明显,唇甲紫绀者,加桃仁、红花、水蛭以活血通脉;如热伤血络,见皮肤黏膜出血、咳血、便血色鲜红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紫草、生大黄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痰,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胀满,憋闷,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静脉迂曲,苔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15g,大枣10g,麻黄10g,桑白皮15g,紫苑15g,款冬花15g,百部15g,瓜蒌皮15g,丹参30g,川芎15g,甘草10g。
加减:痰湿重者,加桂枝、茯苓,温阳化气,化痰除湿,血脉瘀滞者,加牡丹皮、桃仁、赤芍通血脉,化瘀滞;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壅。喘息明显者,还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
证候:颜面虚浮,下肢水肿,甚则全身水肿,腹部胀满,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咳痰清稀,脘腹痞闷,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淡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牌,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制附子30g(先煎),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生姜10g,泽泻15g,猪苓15g,车前子30g,通草10g,桑白皮15g,冬瓜皮30g。
加减:血瘀较重者,加红花、五加皮、益母草等,以化瘀行水;水肿明显者,加沉香、牵牛子、万年青根等行气逐水。
证候: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咳声低怯,呼吸浅短难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胸闷气短,心悸,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肺汤合参蛤散。人参10g,黄芪30g,熟地黄30g,五味子10g,紫苑15g,桑白皮15g。
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者,加肉桂、干姜、细辛、桂枝等温阳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少苔者,加麦冬、玉竹、生地黄、知母养阴清热;气虚瘀阻者,加当归、丹参、苏木等活血通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急加参附汤回阳固脱。
可选定喘、肺俞、大椎、丰隆、天突、尺泽、列缺、太渊、中府、合谷等穴。随症选加配穴,风盛挛急证,加风门、外关;风痰袭窍证,加迎香、廉泉;胃气上逆证,加中脘、内关;肝火犯肺证,加行间、鱼际;痰浊壅肺证,加迎香、中脘;肺卫气虚证,加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詹文涛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云南省中医药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提出了科学系统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有独到的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的理论和方法。
詹文涛教授认为肺胀的中医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根本,也是临床的基本特征。肺胀的病理演变过程先是因实(外邪)致虚(脏腑虚损),后又因虚致实(内生痰瘀、水饮等邪实),形成虚虚实实的恶性因果循环,使病情日趋严重,出现危急重症,难以治愈。
在治疗上,詹文涛教授强调不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都要求固本扶正,只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才能抵抗邪实的侵袭。在扶正方面詹文涛教授善用黄芪生脉饮,药用黄芪30g,太子参30,麦冬15g,五味子10g,以益气养阴,补肺纳肾,对心肺气虚明显、心功能差者可加西洋参、太子参和北沙参,以加强扶助心肺之功效。在祛邪方面,对痰热壅肺者,詹文涛教授则用苇茎三子汤加减,药用芦根30g,桃仁12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牛蒡子15g,苏子15g,葶苈子15g。芦根清热泻肺;冬瓜仁清肺化痰;薏苡仁健牌利湿;牛蒡子清热豁痰,软坚散结;苏子降气平喘;葶苈子泻肺豁痰,强心利水。在伴有感染的情况下,可加蒲公英、鱼腥草、忍冬藤、金银花、紫花地丁等,必要时加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此外,詹文涛教授也常用黄芩、地骨皮、桑白皮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在治疗中詹文涛教授不主张轻易使用止咳药,他认为老年肺胀咳喘乃源于虚,排痰困难,若用止咳药,痰涎更难以排出,易加重感染,加重病情,故治疗多从化痰、豁痰着手,用川贝母、浙贝母或全瓜蒌等以清热豁痰,以达“制源流畅”之效。针对伴有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的患者,詹文涛教授常用葶苈子、车前子、益母草、白茅根强心利尿,为增强利水作用,有时也重用泽泻、白术、茯苓等药物。对于腹胀水肿者,用五苓散、五皮饮加车前子、益母草、白茅根治疗。对于心脉不畅、瘀血阻滞者,则加丹参、赤芍、桃仁、川芎、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对肺性脑病出现神昏者,则重用黄芪、太子参,同时加升麻、葛根、川芎、郁金、石菖蒲、天竺黄等,以益气升阳,醒神开窍。临床上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陆家龙教授系著名老中医陆巨卿之子和学术继承人,首批云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陆家龙教授具有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家学,又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均有深入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陆家龙教授认为肺胀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多为痰热壅肺,或寒饮伏肺,其本多为肺脾两虚,或肺、脾、肾三脏俱虚,与肺、脾、肾、心等脏有关。正虚为根本,常因不慎外感,引动宿邪而发病。另外,久病者常有瘀滞,瘀血既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为加重病情、使疾病迁延不愈的因素。若发展为肺性脑病,则有痰湿蒙闭心窍、肝风内动之虑。故治疗本病的关键必须抓住痰(热痰寒饮)、热、瘀、虚四个环节,分阶段、有侧重地阻断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果转化之链。在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涤痰为主,用药如用兵,决不关门留寇。有痰热者选桑菊苇茎二陈汤或麻杏石甘汤;热而喘者加葶苈子、射干、桑白皮;喘甚者加青礞石、代赭石;寒痰型选小青龙汤,寒饮射肺或水气凌心者,加三子养亲汤。如夹温燥者,加桑叶、杏仁、沙参等;夹凉燥者,加炙紫苑、炙款冬花等。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车前子等;脾肾阳虚者,则以真武汤加味。发展为肺性脑病者,则中西医互补,中医以豁痰利窍、醒脑息风为法,以涤痰汤(胆南星、橘红、茯苓、法半夏、枳实、石菖蒲、竹茹、党参、生姜、甘草)加减化裁;息风之品酌情选用钩藤、僵蚕、天麻等;再配合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因痰瘀同源,痰湿阻滞有碍气血的运行,痰瘀交阻,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陆家龙教授主张在涤痰汤的基础上加入丹参饮、桃仁、当归等药以理气活血通络,从而可使血液循环通畅,痰化热除,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肺胀由急性期向缓解期过渡时陆家龙教授认为应标本兼顾,祛邪与扶正并举,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使用生脉散合苇茎二陈汤(偏阴虚)或苓桂术甘汤合六君汤加减(偏阳虚)。瘀阻脉络者加当归、藕节。缓解期多以扶正为主,兼清余邪,方用生脉六君汤加减,以益气活血,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