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急性呼吸衰竭

【概述】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比青年患者更容易演变为呼吸衰竭,且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萎缩,清除功能下降,咳嗽、喘息和痰量增加比青年人出现率低,而出现意识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人。

本病常以呼吸困难、紫绀等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肺衰、喘证、喘脱等范畴,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志改变,故亦可归属于神昏、多寐。

【病因病机】

呼吸衰竭病因较为复杂,可由外感六淫、创伤、疫疠等导致,亦可由内生痰饮、水湿、瘀血所致,还可因心、肺、脾、肾亏虚复感外邪而致病。

本病病位在肺,与心、脾、肾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肺、脾、肾亏虚为本,痰饮、水湿、热毒、瘀血为标。《医家四要》曰:“暴病而喘者为实,久病而喘者为虚。”《仁斋直指方论》言:“诸有重病笃,正气欲绝之时,邪气盛行壅逆而为喘。”

【西医诊断标准或分类标准】

呼吸衰竭根据病因不同,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都不尽相同。主要诊断依据是血气分析,尤其是PaO 2 和PaCO 2 的测定。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 2 <60mmHg,伴或不伴PaCO 2 >50mmHg。单纯PaO 2 <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PaO 2 <60mmHg,伴PaCO 2 >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

【急救措施】

一、针刺

实证:天突、华盖、膻中、肺俞、定喘、列缺、尺泽。

虚证:肺俞、肾俞、定喘、膻中、太渊、太溪、足三里、三阴交、膏肓、关元,亦可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二、中成药

神昏者可用安宫牛黄丸,喘促者可用桂龙咳喘宁胶囊、止咳定喘丸、蛤蚧定喘丸、苏子降气丸、七味都气丸、人参保肺丸、固本咳喘片等。

三、注射液

痰热者可用痰热清注射液20~3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用炎琥宁注射液40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1次;神昏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30mL,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2次;气阴两虚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60~100mL,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2次;阳气欲脱者可用参附注射液50~10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

四、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①加强呼吸支持,包括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和改善通气。②呼吸衰竭诱因和病因的治疗。③加强一般支持治疗和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一)病因治疗

根据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措施,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根本所在。如气道阻塞的应迅速畅通气道,严重气胸的可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大量胸腔积液的要抽出胸水,呼吸道感染的应尽快行病原学检测并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等。

(二)呼吸支持疗法
1.保持气道通畅

痰或异物阻塞者,患者取卧位,开口暴露咽部迅速取出声门前异物,或立即给予电动吸引清除痰液;如有急性喉头水肿者,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地塞米松局部喷雾或静脉注射;张力性气胸者,立即取粗针头于气管偏移对侧鼓音明显处穿刺,排气减压;哮喘窒息者,立即给予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多索茶碱0.1~0.2g静脉注射,甲泼尼龙80~120mg稀释后静脉注射。必要时建立通畅的人工气道,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取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并将口打开。若气道分泌物较多,应给予祛痰药物,如氨溴索、溴己新等。若气道开放患者,须注意气道湿化,避免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2.氧疗

一般控制性氧疗可用鼻导管、鼻塞及面罩行低流量或高流量吸氧。吸入氧浓度计算公式:FiO 2 (%)=21+4×氧流量(L/min)。低流量(低浓度)吸氧:FiO 2 在30%~35%为低浓度氧疗;高流量(高浓度)吸氧:FiO 2 >50%为高浓度氧疗。高流量(高浓度)FiO 2 在50%~70%吸氧24小时会发生氧中毒。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原则(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低浓度(35%)持续吸氧。严重的呼吸衰竭须较高浓度氧疗时,可加用呼吸兴奋剂,或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1)呼吸兴奋剂:对低通气以中枢抑制为主者,呼吸兴奋剂疗效较好。对以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导致的呼吸衰竭,不宜使用。

用法:尼可刹米0.375~0.75g静脉注射,随即以尼可刹米3~3.75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注射,4~12小时无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时停用。

对于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可给予肺脑合剂静脉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氨茶碱0.25g+尼可刹米1.5~3g+地塞米松5~10mg,缓慢静脉注射,此法不宜用于有喘息及痰量多且不易排出的患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气道的通畅,以免发生呼吸肌疲劳。

(2)机械通气:包括无创和有创两种。无创机械通气不用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简便易行,且并发症少。使用时通过面罩或鼻罩与患者连接进行人工通气,其适应证包括病情在短时间内能够好转,以呼吸肌疲劳为主的中重度呼吸困难,矛盾呼吸运动或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氧合指数小于200mmHg等。当通过无创机械通气不能维持满意通气或氧合,或气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和吞咽反射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时,应行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纠正缺氧和改善二氧化碳潴留,为原发疾病的治疗赢得时间,并减少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带来的损害。其适应证为意识障碍;呼吸频率大于35~40次/分或小于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PO 2 小于50mmHg,尤其是吸氧后仍低于50mmHg;PCO 2 进行性升高,pH值进行性下降,或并发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经常规治疗后无好转,有恶化趋势。常用通气模式有控制通气、辅助通气、辅助/控制通气、间隙指令通气、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及病理生理特点选用通气模式,调整呼吸参数。呼吸参数的调节: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8~12次/分,吸入氧浓度FiO 2 30%~100%。吸/呼比(I∶E)1∶1.5~2.0。PEEP一般宜在6~18cm H 2 O,平台压<30cm H 2 O。

(三)控制感染

呼吸道感染常诱发或加重急性呼吸衰竭,应根据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四)维持循环稳定

如循环不稳定患者可适当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必要时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五)营养支持

常规给患者鼻饲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六)预防并发症

呼吸衰竭常导致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损伤,因此须注意对心脏、肾脏等的保护,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

【中医临床证治】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老年人气血渐衰,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出现咳、饮、喘、哮、痨等,且因五脏衰弱,生理功能减退,可迁延不愈,日久肺气亏虚,终致心、脾、肾俱虚,是发病的基础。肺为华盖,邪先侵袭,亦为娇脏,最易受六淫邪毒、疫疠之气侵袭,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气逆;或郁而化热,燥热内结,阳明腑实,浊气不通,肺气不降;或痰饮、水湿、热毒、瘀血等内停于肺,肺气受阻,气机不利,宣降失常;或由于肺气虚衰,感受外邪,创伤瘀毒,致肺失主气之能,宣发肃降失调,肺气壅塞,升而不降,气不得出,呼吸困难。肺失主气之功,上不能助心行血,以致心脉瘀阻;中焦脾胃升降不利,运化失常,痰浊上壅于肺,肺失举张。肾气不固,纳气不足,气不归元,上逆于肺,发为喘促,活动后加剧。甚则清浊相混,上犯于脑而致神蒙窍闭,邪陷风动之证。

(二)分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喘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声重,痰多白稀,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重而发热轻,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5g,桑白皮15g,苏子15g,茯苓20g,陈皮15g,桔梗10g,紫菀15g,白前15g,生甘草10g。

加减:寒痰较重,痰多色白清稀起沫者,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咳喘重,胸闷气逆者,加射干、厚朴降气化痰。

2.痰浊阻肺证

证候:呼吸急促,胸满闷窒,咳嗽,喉中痰鸣,痰多黏腻色白,不易咳出,呕恶纳呆,口黏不欲饮,面色紫暗,唇舌发绀,苔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泻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15g,半夏15g,茯苓30g,苏子15g,白芥子15g,莱菔子15g,甘草10g。

加减:痰多气急难平,加皂角、葶苈子涤痰平喘;唇舌紫暗,舌底脉络迂曲,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腑气不通,大便不畅,加大黄、厚朴以通便除壅。

3.痰热郁肺证

证候:喘息气粗,咳逆胸满,痰多质黄,黏稠难咳,身热面赤,尿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15g,栀子15g,桔梗10g,麦冬15g,浙贝母15g,橘红15g,茯苓20g,桑白皮15g,知母15g,瓜蒌仁15g,甘草10g。

加减:若痰热内盛,痰黏难咳,加鱼腥草、瓜蒌皮以清热化痰;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壅结,腹胀便秘,加大黄、芒硝、厚朴以通腑泻下;热盛伤津,口干欲饮,加南沙参、麦冬、天花粉以生津润燥。

4.痰瘀阻肺证

证候:咳喘不得平卧,喉中痰鸣,痰多色白或为泡沫痰,胸部满闷,面色灰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苔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10g,大枣15g,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5g,桃仁10g,赤芍15g。

加减:喘促明显,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腑气不利,大便不通,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壅。

5.阳明腑实证

证候:喘促气憋,腹胀满痛,发热不恶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通腑泻下,清肺润燥。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生石膏30g,生大黄20g,杏仁10g,瓜蒌皮10g,桑白皮15g,芒硝10g。

加减:如热势较盛加大生石膏用量;喘甚加葶苈子、白前、马兜铃等;痰多加川贝母、竹沥、天竺黄等。

6.痰蒙神窍证

证候:意识不清,谵妄,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甚则昏迷。或肢体 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茯苓30g,人参20g,陈皮15g,胆南星12g,法半夏15g,竹茹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甘草10g。

加减:痰热内盛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热结大肠,腑气不通合增液承气汤;肝风内动,伴有抽搐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以凉肝息风;瘀血明显者加红花、桃仁、川芎等活血通络;斑疹肌衄者加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紫草等清热凉血止血。

7.肺气虚耗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吐稀白痰,自汗畏风,呛咳,痰少质黏,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人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黄芪15g,熟地黄15g,紫菀10g,桑白皮15g,苏子15g,灸款冬花15g,灸甘草5g。

加减:气阴两虚者,加用沙参、玉竹、百合以补肺养阴;中气虚弱,肺脾同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

8.肾虚不纳证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淋沥不尽,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浮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12g,附子12g,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萸肉12g,牡丹皮9g,茯苓9g,泽泻9g,人参10g,蛤蚧1对,当归10g。

加减:肾阴虚者,以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

配穴:实证配尺泽、鱼际;虚证配膏肓、肾俞;喘甚配天突、孔最;痰多配中脘、丰隆。

操作:毫针常规刺,可加灸。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缓解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拔火罐法

取肺俞、中府、大椎、定喘、膏肓、肾俞、膻中,常规拔罐。

3.耳针法

取对耳尖、肾上腺、气管、肺、皮质下、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周2次。

【名中医经验荟萃】

赵淳教授治疗呼吸衰竭经验

赵淳教授对呼吸衰竭辨证辨病分型,分别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力衰竭),痰浊闭窍证,肝风内动证,热瘀伤络证,脱证等。采取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例如,对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证治以清肺化痰平喘。自拟方:茯苓15g,京半夏15g,化橘红12g,炙款冬花15g,金银花15g,金荞麦15g,黄芩15g,鱼腥草30g(后下),前胡10g,桔梗10g,浙贝母10g(捣),芦根20g,太子参20g,丹参15g,红花6g,甘草6g。气虚血瘀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对痰瘀互结证治以化痰逐瘀,予小陷胸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脾肾阳虚、水气凌心证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予自拟强心汤治疗。病情重者可同时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或血必净注射液。

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由于呼吸衰竭病情危重,复杂多变,预后较差,故赵淳教授强调须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要综合运用如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呼吸功能、防治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改善微循环与血液流态,防治并发症,防治呼吸肌疲劳,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调节免疫功能等方法。与中医的清热解毒、豁痰平喘、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醒脑开窍、平肝息风等治法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赵淳教授认为呼吸衰竭病情危重而复杂,救治时应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整体观念”出发,谨守病机,机圆法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应与循证医学紧密结合,制定中西医结合个性化的优化诊治方案,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呼吸衰竭是本虚标实之证,以肺、心、脾、肾等脏器虚损为本,痰、瘀、湿是其标,痰、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理因素,且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在急性期常因复感外邪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导致肺、心功能衰竭,此期多见热痰郁肺证或痰瘀互结证。辨证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为常见证型;把神昏、厥脱等作为重要兼证及危重变证,随证施治,将中医开宣、祛邪、化痰、利水、行瘀、开窍、扶正等治法与西医综合治疗紧密结合起来,抓紧祛邪解毒、注重泄浊化痰、及早醒脑开窍、适度化瘀利水、及时扶持正气,重点把握这五个方面,把相应治法和方药落到实处。

赵淳教授指出针对严重细菌感染某一发病环节的单靶点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国内研究证实现代中药制剂如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参麦(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醒脑注射液等具有清除内毒素、多靶点拮抗多种炎性介质,促进SIRS/CARS恢复平衡、修复血管内皮损伤、纠正微循环及凝血障碍、改善免疫功能、全面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体现出独特的多系统、多环节、整体调节的特点,可有效截断或控制严重细菌感染发展恶化的多个病理环节,显著降低病死率。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常见腹胀、大便秘结、口干、小便黄、苔黄燥或黄腻等症,此为腑气不通所致。在临床上常使用承气汤随症加减,或内服,或灌肠,或二者兼施,或配合院内制剂“如意散”外敷神阙穴以通腑泄热治疗。腑气通,肺气得以肃降,则喘促可平。 vpMMuIREFOYK3tCV8WsoFGSOt0rpazqZyRQL+9TpkwPnRXu6ZohBYxic44Izfd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