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

【概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在院外由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年发病率为5‰~11‰,占所有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48%,其中18%~36%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除肺炎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严重脓毒血症的一种类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严重,89%的患者伴有基础疾病,且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42%的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死亡率超过30%。虽然有抗生素治疗及重症监护,但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在不断升高。因此,深入了解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危险因素和诊断标准,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病”“暴喘”“肺炎喘嗽”等范畴,是这些病证发展到重症阶段。与重症肺炎症状相似的记载可最早追溯至《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张。”《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后世医家的论述亦颇精妙,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该病为“逆喘”,“其人壮热,频发汗不止,或未及发汗,而鼻燥喘息,鼻气鸣即衄”。明代《诸证提纲》言:“凡喘至于汗出如油,则为肺喘,而汗出发润,则为肺绝……气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视谵语,脉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阴阳相背,为死证。”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亦有描述:“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可见,中医虽无重症肺炎的直接记载,但其相关描述,体现了古人早已重视到重症肺炎的这一危急重症。

【病因病机】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因一为外感六淫疫毒,外邪壅肺,或热毒酿痰,热郁血瘀,肺气闭阻所致。如风温上受犯肺,春温、暑温、疫痢等热毒壅迫肺气。二为内伤久病,逐渐加重,猝然突变,痰(饮)瘀阻肺,肺失升降而成。多为原有肺系基础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于肺而致喘。如宿患喘咳、支饮、怔忡及卒中暴病等。其他原因如外科痈疽,火毒内陷闭肺,突遇外伤,血瘀气闭,产后败血冲肺,尿水窒息等亦可导致本病。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也有虚实夹杂。如属新病,起病急骤,发病快速者,多以实为主;若内伤久病,猝然突变者,多为邪实正虚,因虚致实,或由实转虚。邪实者,为热痰、水饮、瘀血壅塞于肺,肺气闭而不用;正虚者,为气阴耗竭,肺气败绝。主病之脏在肺,而与心肾密切相关,因肺主气,司呼吸,若肺失宣肃,升降失常,则上逆而为喘。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肺肾相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心脉上通于肺,肺佐心调节血脉的运行;心、肾、肺三者协调,则气血通畅,脏腑安和。如《灵枢·经脉》所说:“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即明确指出肺、肾、心三脏的病理关系。此外,因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危重患者热毒痰瘀蒙蔽神窍,心脑受邪,或清气不能上承,神机失用,可见昏迷、痉厥之变。

【西医诊断标准或分类标准】

一、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一)主要标准

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

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二)次要标准

1.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钟。

2.氧合指数大于250mmHg(1mmHg=0.133kPa)。

3.多肺叶浸润。

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

5.血尿素氮大于7.14mmol/L。

6.收缩压低于90mmHg时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二、病原学诊断

可能的病原体须参考患者基础情况、症状或体征、胸部影像学(胸部X线或胸部CT)、实验室检查、病情严重程度、既往抗菌药物应用史等,并结合病原学检测进行诊断。

【急救措施】

一、针灸

针刺取水沟、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先用毫针强刺激水沟、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后再加针刺足三里,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0分钟并间歇运针。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埋针。

二、中成药

1.通关散

吹入鼻腔取嚏,必要时15~30分钟一次。

2.气雾剂

艾叶油气雾剂吸入,每支3mL,每次3~6mL,每日3次。

3.安宫牛黄丸

每次1丸,口服,每日1次。

三、注射液

1.血必净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30~40分钟完成,一天2次。病情重者,一天3次。合并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者以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30~40分钟完成,一天2次。病情严重者,一天3~4次。

2.参脉注射液

参脉注射液2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

四、西医治疗

重症肺炎除肺部严重感染外,尚涉及呼吸、循环、肾脏等功能改变,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感染,同时应根据病情采取抗休克、纠正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

1.抗生素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及静脉给药。先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2.抗休克治疗

(1)扩容治疗:①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液等。②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全血、人体白蛋白等。③其他:如羟乙基淀粉等。

(2)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首选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

(3)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中医临床证治】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当审其外感内伤,分清虚实。外感新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者,多为外邪郁闭肺气,属实;内伤久病,渐至突变者,多为痰瘀水饮壅阻肺气,脏气虚衰,属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但外感可以喘闭致脱,内伤又可因虚致实。

(二)分证论治
1.热毒闭肺证

证候:喘咳气急,呼吸粗大,喉中痰鸣,胸胁胀满,烦躁不宁,身热有汗或少汗,口渴,面红唇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开宣肺气。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炙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瓜蒌皮15g,半夏15g,葶苈子15g,柴胡15g,黄芩10g,桑白皮15g,白前15g,款冬花30g,甘草10g。

加减:大便实者,加大黄;伴咽痛者,加牛蒡子;热毒甚者加栀子、大青叶;夹积滞者加枳实、莱菔子;热甚伤阴者加生地黄、沙参;面唇青紫者加红花、丹参;惊风者加羚羊角;恶寒无汗、肢体酸痛者,加羌活、独活。

2.肺热腑结证

证候:呼吸窘迫,喘促气粗,痰涎壅盛,胸满腹胀,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发热或高热,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石膏30g,大黄10g,杏仁10g,瓜蒌皮10g,浙贝母15g,枳实15g,葶苈子15g。

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金荞麦;咳痰不畅,加竹茹、橘红;见咳血者,加藕节炭、茜草根;内热甚者,加地骨皮、知母;头痛目赤者,加菊花、桑叶;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马勃;口渴者,加天花粉、玄参。

3.痰瘀阻肺证

证候:喘促气涌,不能平卧,胸部憋闷,胁肋胀痛,咳痰多质黏,咳吐不利,心动悸,面暗,唇甲青紫,烦躁不安,或昏沉嗜睡,舌质紫,舌苔浊腻,脉细滑,或见歇止。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减。浙贝母15g,瓜蒌15g,茯苓30g,陈皮10g,桔梗10g,天花粉15g,丹参30g。

加减: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咳痰带血者,加玄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

4.上盛下虚证

证候:咳痰多,喉中痰涌有声,胸闷如塞,不能平卧,气短息促,吸气不利,动则喘甚。舌质淡或红,舌苔腻,脉细滑。若感邪诱发则见寒热表证。

治法: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15g,半夏15g,前胡10g,陈皮10g,当归10g,肉桂5g,大枣10g。

加减:偏下虚者加附子、肉桂;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加茯苓、芍药、附子;兼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加川牛膝、鹿角胶;痰多者加桑白皮、川贝母;阳虚者加干姜、细辛、淫羊藿;阴虚者加地骨皮、鳖甲;盗汗明显者,加煅牡蛎、糯稻根须;呃逆者,加竹茹、炙枇杷叶;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炒谷芽;腹胀者,加佛手、香橼皮。

5.正虚喘脱证

证候:喘逆息促,呼吸微弱浅短,时停时续,喉中痰声如鼾;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甚则昏沉模糊不清,大汗淋漓,肢冷,唇甲青紫,面色青晦。舌淡紫暗或舌红少津,脉微细欲绝或微弱细数,浮大无根。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30g,制附子30g(先煎),紫苏子15g,葶苈子15g,桂枝15g,大枣10g,石菖蒲15g。

加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随症加减。

二、针灸治疗

体针:常用穴位为肺俞、膈俞、尺泽、鱼际、太渊、内关。配穴为大椎、曲池、合谷、孔最、委中、太溪、三阴交、十二井、膏肓俞。病情进展期,每日针刺2次,泻法,留针30分钟。恢复期,每日针刺1次,平补平泻。

水针:取肺俞、风门、曲池、丰隆。用青霉素400000U/2mL(先皮试)合链霉素0.125g/2mL,每穴各注射0.5mL,每日1~2次。亦可采用其他肌内注射用抗菌素或抗菌中药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

【名中医经验荟萃】

杨保林教授治疗暴喘验案

赵某,男,77岁。2011年10月18日就诊。因脑血管病后遗留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靠鼻饲饮食。3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剧烈咳嗽,咳大量黄稠黏痰,自服头孢类抗生素及化痰药后无明显效果。就诊前8小时突发呼吸喘促,全身大汗淋漓,发热,痰涎壅盛,喉中辘辘有声,痰量多黄白,呈泡沫状,难以自行咳出。小便量少,大便干结,量少难出,数日一行。

入院查体:体温38.3℃,血压102/55mmHg,心率115次/分。神志不清,精神差,目睛不和,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双肺满布湿啰音。予第3代头孢菌素抗感染,大量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的西药治疗1天,喉中痰鸣、喘促加重,汗出愈甚,血压下降至95/50mmHg。结合系统理化检查,西医诊断为重症肺炎。建议行气管插管术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遵家属意愿暂先保守治疗。杨保林教授查其四肢微冷,汗出涔涔,舌暗,苔焦黑燥裂,脉细数虚浮,沉取无根。

中医诊断为暴喘,辨证为肺塞腑实、气虚失纳、痰浊壅上。

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0g,沙参10g,黄芩10g,酒大黄6g,全瓜蒌12g,浙贝母15g,石菖蒲10g,赤芍15g,三七10g,茯苓20g,白术10g,生姜10g,炒苏子10g,炒葶苈子10g,炙甘草6g,制附片10g。水煎200mL,多次给药,每日1剂。

3剂后患者咳喘已明显减轻,热退身凉,汗出减少,大便通畅,查其舌燥裂之苔浮于舌上,轻轻揩之则整片脱落,白嫩新苔内生于上。继服3剂,喘止息宁,继续留观治疗2周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出院。 oTNj3tF0xZivEU5wtsbTI33XuCDERHse4+krI/MMUc3TUH3iAj9B7RjBpkj3S7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