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法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祛暑等作用,治疗温热、瘟疫、热毒等证,适用于温热火毒所致之热证。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栀子、连翘、黄柏、石膏、金银花、蒲公英、龙胆草、鱼腥草、板蓝根、玄参、紫花地丁等,代表方剂如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
该法具有清除实热、通便、荡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主治里实积滞证,凡属有形实邪内积皆可应用。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大戟、芫花、巴豆、甘遂等。
该法具有攻逐实热、燥屎、宿食、水饮等实邪的作用,主治里实热证,又可分三法:
(1)通腑泄热法:以苦寒攻下之剂,荡涤肠腑实热,主治阳明腑实证,代表方剂为承气汤类。
(2)通便导滞法:通导积滞,清利湿热。主治积滞与湿热互结胃肠,代表方剂如枳实导滞丸。
(3)攻逐水饮法:以寒下药与逐水之品配伍,主治水肿实证,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等。
该法由泻下药与温热药组成,攻内停脏腑的寒冷积滞,主治里寒实证。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等。
该法具有活血通脉、去除瘀滞的作用,主治各种瘀血证,适用于蓄血证及各种瘀血证。常用药物如大黄、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牡丹皮、赤芍、丹参等,临床上多与理气药、止痛药同用。
由行气药与活血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如治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的通窍活血汤,治疗胸膈以上部位瘀血证的血府逐瘀汤,治疗腹部血瘀证的膈下逐瘀汤,治疗少腹血瘀证的少腹逐瘀汤等。
由补气药与活血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如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此类方剂有重用补气药黄芪的特点,王清任认为血瘀为气虚所致,行气可活血生血祛瘀。
由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组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急重症的治疗,如解毒活血汤治疗霍乱。
如急救回阳汤,王清任以此方治疗霍乱吐泻导致的亡阳者,方中用人参、附子、生姜以温阳益气固脱,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该法具有大补元气、益气固脱等作用,主治元气亏虚证,适用于气虚所致的厥脱证。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西洋参、白术等,代表方药如独参汤、生脉散、参麦散及参麦注射液等。
该法具有温通心肾之阳、回阳救逆等作用,主治阳衰欲绝证,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阴寒证。常用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多与益气固脱之人参、炙甘草配伍,代表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参附汤等。
该法具有通关开窍、苏神醒脑等作用,主治窍闭神昏证,适用于各种闭证。常用药物如牛黄、犀角、麝香、苏合香、羚羊角、冰片、石菖蒲等。在临床上常与清热药、温里药或祛痰药等配伍使用。
该法有温通、开窍、解郁、化痰等作用,以芳香开窍药与辛温行气药为主组方,适用于寒邪或痰浊内闭之寒闭证。代表方剂如苏合香丸、通关散等。
该法有清热解毒、清心开窍等作用,以辛散开窍药与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方,适用于温热之毒内陷心包之热闭证,代表方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该法有祛痰、通关、开窍等作用,以辛温开窍药与祛痰化痰药为主组方,适用于痰浊蒙闭心窍之神昏。代表方剂如涤痰汤、菖蒲郁金汤、通关散等。
该法具有清肝、平肝、平息内风等作用。主治肝风内动、热极生风之证,适用于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常用药物如羚羊角、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牡蛎、龙齿、磁石、代赭石、菊花等。代表方剂如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等。
该法具有疏风、止痉、化痰等作用,主治风邪侵袭肌表、经络、筋骨、关节所致的疾病,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破伤风、抽搐等病,常用药物如胆南星、白附子、僵蚕、羌活、防风、白芷、全蝎、蜈蚣等,代表方剂如牵正散、止痉散、小活络丹、玉真散等。
该法具有止血的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常用药物如大蓟、小蓟、侧柏叶、槐花、艾叶、蒲黄、灶心土等。
该法有清热、凉血、止血等作用,以清热凉血药为主,佐以止血之品组成,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代表方剂如十灰散、槐花散、四生丸等。
该法有温阳、健脾、止血等作用,以温运脾阳之药为主,佐以止血之品,主治虚寒性的出血证。代表方剂如黄土汤等。
该法具有渗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主治湿热蕴结膀胱证,适用于淋证、癃闭等。常用药物如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防己等,代表方剂如八正散、石韦散、导赤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