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由历史上隶属湖州府乌程县的乌镇和隶属嘉兴府桐乡县的青镇组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改称乌镇而划归桐乡。自南宋至元明清,共出举人167人,进士64人,为乌镇医药业的发展和乌镇医派的产生兴盛提供了强大的财力和智力支持。民国时期,乌镇即被称为“郎中码头”。医派各家相互切磋交流,提高了乌镇医派的整体医学水平。
乌镇医派历史渊源颇久,从严格意义上说,“乌镇医派”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最初得名于陆以湉的《冷庐医话》。《湖州十家医案·沈馨斋医案》也提到:乌镇医家沈馨斋与其弟琴斋、子凤葆为一家医,成一家言,称为乌镇派。时间上可追溯到南宋年间,随着不断发展,主要指清代以来的乌镇医林,特别是自清代以来名医辈出的盛况,近代乌镇医派各流派传人对中医学术均有所发展,行医以江浙沪周边一带为主,19世纪50年代,在乌镇医院周孟金、钟泽民等人倡议下,20余名乌镇医派名医,献出家传、师传和祖传的单方、验方,于桐乡成立首家卫生科学研究室,出版《民间单方验方汇编》。
南宋初年有王克明,以医术行游江淮,入苏湖,最后定居乌镇,擅方药针灸,曾二度出国,张子盖征海州之役,他为随军医官。明代有王中立,精幼科,其子王銮,医业尤精,名动四方,著有《幼科类萃》。
清代乌镇医家著名者尤众,乾隆、嘉庆时有张梦庐,字千里,后珠村人,居眉寿堂14年,著有《珠村草堂医案》《张千里医案》。其时尚有逸舲上人,精医理,富藏书,有《逸舲医案》传世,以上二人与吴古年,有“浙西三大医家”之称,是为“乌镇派”之先驱。
陆以湉,号定圃,著有《再续名医类案》《冷庐杂识》,尤以《冷庐医话》为医林所推崇。“乌镇派”之正式定名见于典籍者以陆氏为最早,但可窥测其学术流派之形成,当在陆氏之前,且已有相当影响矣。
咸丰、同治年间,乌镇尚有沈馨斋之弟沈琴斋,字子畏,均以医齐名于时,是为“乌镇派”承先启后之中坚。清末民初有张艺城,曾悬壶于沪杭间,声誉卓然,其学术自《内经》以下诸家学说,兼收并用,与金子久并称“南金北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