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秀水本草学派学术特点

1.吸收融合外邦药

自宋以来,嘉兴市舶司始终活跃于对外贸易的舞台,海盐澉浦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港口之一,国内药物的汇聚出口、国外药材的进口及本地药材的流动,使秀水医派对于外邦药引进和使用,走在全国前列。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记载了治小儿潮热五疳等证的胡黄连,其功能为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痛的芦荟,出波斯。还有出南番的血竭、龙脑香,出西番的阿魏,出诸番的乳香、苏合香、没药等。

2.不唯先贤辨纠误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在传承经典的同时,结合临证经验,调整了部分药物的歌诀,如“羌活辛温”,即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中的“羌活微温”不同,《药性蒙求》突出了羌活辛的性味,这明显更利于读者理解羌活解表的特点。咸入肾,温补阳,肉苁蓉同时具有咸、甘、温的药性。《药性蒙求》指出“苁蓉咸温”,这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记载的“苁蓉味甘”亦有不同。

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非常重视对药物的注解。之前的医家对药物主治析言较少,统言较多,如治烧之药,有治湿痰者,有治燥痰者,有治热痰者,然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唯言治头痛而已。吴氏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详细分析,逐条细注。他指出:“半夏除湿化痰,为治痰湿之主药;贝母可润燥化痰;白附子祛风,为治风痰之药;防风为祛风胜湿要药;三七为金疮杖疮之要药;丹参功兼四物,为妇科要药;款冬花为治咳药;柴胡为足少阳经表药……”

3.力求齐全补缺漏

吴瑞在编著《日用本草》的过程中,“上考神农疗疾《本草》,及历代名贤所著,与夫《道藏》之方书”。力求收载范围广泛详尽,在具体内容上又增加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心得,共收载日用食物540种,分为8类,依次为诸水类13种、五谷类32种、五畜类152种、诸禽类64种、虫鱼类66种、五果类98种、五菜类81种、五味类34种。在此书中,据李时珍记载,其首次将“甘露子”载入食用。“甘露子”别名“地蚕”,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可入药,其茎块可食用,形状珍奇,脆嫩无纤维,最宜作酱菜或泡菜食用。一般的植物学著作多认为从明代才开始栽培此植物,其实在元代时期已经有食用的记载。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由上部的药物和下部的食物两部分组成。龚廷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载药393味,《订补明医指掌》载药239味。《药性蒙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加,共载药439味,补充了高丽参、鸡冠花、天仙藤、大麻仁、御米壳、鳔胶、人中黄等50余种常用药物,并为之编撰歌诀,添加注释。歌诀延续了“云林歌括”的体例,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如“淡菜咸温,补阴养血,带下虚劳,消瘿可啜”“荸荠甘滑,攻积消坚,胸中实热,疸症亦全”。

吴仪洛在本草学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对《本草备要》中的纰漏进行了重新修订,保留其中半数的内容,并进行增改。他订正药物均以实用为宗旨,所谓“医贵通变,药在合宜”,增减药物以临床为依据,对有名无用之药,俱予删除。吴仪洛认为,当时的本草书中,《本草纲目》为集大成者,“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以备医学之用,则病其稍繁”。而缪氏的《本草经疏》“不特着药性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另外一本《本草备要》卷帙不繁,采辑甚广,为近今脍炙之书也。独惜作者汪昂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吴氏认为,上述本草著作均有长处,但也各有缺陷和不足。为此他复考《本草纲目》,并结合缪氏《本草经疏》,在《本草备要》的基础上,重订而成《本草从新》,将当时用治甚多,而从前本章书上均未收载之药物,都收载入册。如冬虫夏草、燕窝之类,当时民间己用,但本草著作中从未见记载。吴氏将其载入于册,并进行了详细论述。上述药物通过吴氏之书传播,其应用面更广,已成为现今医者常用之药。

4.善以辨证分药理

明末本草学家贾所学在中药药理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概念——药母。药母说是中药理论规范化的一种尝试,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他认为“药母”是“辨药指南,药品化生之义”,订为规范,可防止“议药者皆悬断遥拟”的弊端。他的《药品化义》13卷,将“药母”具体内容分为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法,各法又分为7项,并把它们与人之胜象、药之法象沟通联络。全书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13类,共论药162种,各药隶属于所属门类之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药理论体系。明代李延罡得《药品化义》,称赞此书为区别发明,为一世指南,并做了补订。

张氏在《明医指掌》基础上,对药物的品种、药性诀的表述及药味的特性进行了充实和修改之后将其编为上部。为便于查阅,张氏将收录的439种药物按草、木、果、菜、谷、金石、土、水、禽、兽、虫、鱼鳞介、人划分为十三大部,再按各自特点将各部下药物细分为若干小类,如草部由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苔石草、补遗组成;木部由香木、乔木、灌木、寓木等组成。下部收录江南常用食材百余种,未明确归类。上部药物张氏先以大字列四言诗四句,概述其性味功效要点。后再以小字对其归经、用法、配伍、禁忌、产地、辨伪及同类药物性能比较等内容进行补充注释。下部食物张氏记载较为简略,皆择要注明药用价值及食用宜忌。

吴仪洛在本草学研究方面推崇张元素的用药法象,他把药物的气味厚薄、阴阳寒热与脏腑理论结合起来,如言柴胡“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解郁调经。苦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羌活“宣理游风,发表胜湿。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分。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联,刚痉、柔空,中风不语,头旋目赤。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同时,吴仪洛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如薄荷“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最佳;江西者稍粗,次之;四川者更粗,又次之;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入药以苏产者为胜”。他不仅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临床药效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重视药物归经。如归经说和引经报使说源于张元素,吴仪洛受其影响,在阐述药理时间有发挥。如言桔梗,“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苦辛平,色白属金。入肺泄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目赤,喉痹咽痛,均可用之”。谓升麻曰“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亦入手阳明、太阴。表散风邪,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

吴仪洛认为,应用药物必先明了医理与药性,尔后才能辨疾病和正确用药。吴氏论药议方注重以中医基础理论阐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尤其重视对药物的主治及症状的分析,指明药物治病的机制,使药物使用更切合临床。如他在论述当归苦温、助心散寒的性味功效时,即谓“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也”。在谈到当归“入心、肝、脾”时,又注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又如在论述当归能治咳逆上气、痿痹时,他用小字注出“血和则气降……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不仅解释了当归治咳逆上气的机制是和血降气,而且指出痿痹的病机是筋骨缓纵,外邪客于肌肉血脉。这样清晰的注解简易明了,使初学本草者阅之即明。正如吴氏自己所说:“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兹集药性病性,互相阐发,庶便资用。”

5.药食同源为养生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下册介绍了许多如鸡鸭鱼肉、嘉香肉、熏兰、糟鱼等江南一带常见食材的药食宜忌。如糯米,《本草纲目》云:“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本经逢原》指出:“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药性蒙求》则直接指明了由糯米制成的江南主食粽子“性黏难化,病人勿食”。又如泥鳅与黄鳝同为江南盛产的滋补佳品,食用区别如何,《药性蒙求》给予了明确的指导,言“泥鳅,暖中,益气血,通经络。鳗鳝之良有益于人,毒者害人,鳅则有良无害,凡大痈血不成脓,痘不成浆,食之佳”。其他诸如“食蛙令人尿闭,若妊娠食之,令子短寿”“藕能入血,而澄粉甘平可口,益胃安神”“菱,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等,均为张氏有感而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对江南一带的百姓来说具有很高的饮食调理参考价值。

吴瑞的《日用本草》共收载日用食物540种,分为8类,依次为诸水类13种、五谷类32种、五畜类152种、诸禽类64种、虫鱼类66种、五果类98种、五菜类81种、五味类34种。书后附有“察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包括“四时调神所宜”“四季末一十八日皆主脾旺”“五味所走所疾”“黄帝问伯高谷之所主”“五味五色相宜所合”“饮食所宜所忌”“五行相生相克”“五脏六腑表里应侯”等篇。其中的“察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属于食疗总论性质。所列各食品条下均叙述其形态、产地、采收、制作及食用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等。吴瑞在编著《日用本草》过程中,“上考神农疗疾《本草》,及历代名贤所著,与夫《道藏》之方书”。力求收载范围之广泛详尽,在具体内容上又增加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心得,与之前的食疗本草类著作中,本书最早将水类分离出来单列为一类,“天一生水善利万物,人非水不能活,况疗病乎?辄取水之一条冠于卷首”。已充分认识到水在饮食养生中的重要性,难能可贵。

6.药物配伍审宜忌

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各类食物的论述过程中,强调饮食有节。如酒“多饮必病,故子弟幼时,总不令饮酒,到大来不戒而自不饮矣”;黑豆“性滞壅气,小儿不宜多食”等。

《本草从新》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每味药物的功效后均列有配伍相宜者和配伍相忌者,包括药与症之相宜相忌,用药与其他食物的相忌不宜。药物的修治炮制一并介绍,明教以示后学。如对白头翁载:“谓可泄热凉血。苦坚肾、寒凉血、入阴明血分,胃、大肠、治热毒下痢。”血分无热者忌。以此告诫后世,无击堂堂正正之师,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且不可戕伐过度。而理应趋利避弊,一矢中的。

7.道地药材必较真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非常重视药物真伪的辨析。吴氏针对当时药店中盛行以假乱真,而数百年来无人起而指摘的现象,大胆提出此断不可行,并利用自己丰富的辨药经验,对易作假、易混乱的药物进行详细剖析鉴别,去伪存真,去劣留优。他主要从4个方面鉴别药物。一为产地,一些分布较广的药物可因自然条件不同,而药之质量各异。如“人参,宁古台出者红光结实,船厂出者空松稍差……而大戟,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黄连出宣州者粗肥,出四川者瘦小,连珠者良,新出连毛少刺少,色为黄,服之损人”。即使同种药物,因产地不同,药性各异,亦不可混合。二为形态,每一种药物都有其形态特点,通过形态鉴别,可以分真伪。如“党参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白术产于潜者最佳,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三为品种,“如郁金出川,广体镜圆如蝉肚,苦中带甘者乃真,而市中以姜黄、蓬莪术伪之者。柴胡之药,入山收购,往往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杂在内,谓之统柴胡,其实真柴胡无几,须拣去另种,用净柴胡为要”。四为炮制,如“熟地黄须九蒸九晒,性才由凉转温,而今市中唯以一煮而售,害有不可胜言者也……菟丝子应煮另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为细末,今市中菟丝子饼俱将麦曲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 x/SGmeL3SGyqfcix4Dr+JjlH/1v0e14d+XNy1sLaaEJiTtMz/oHUpyUylitULL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