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主要学派的学术特点

1.四时摄生,顺时而养

大多秀水养生学派医家都尊崇、秉承“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及阴阳五行学说,并在先贤养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四时养生理论得到发展,内容得到丰富。如在《折肱漫录》中,黄凯钧提出要符合人体自身生理特点与自然节气,如“人皆指西瓜能辟暑,生冷中不甚忌之。殊不知暑中奔走后,觉胸中热气填塞,浸冷食之,信可辟暑”“饮茶宜热,冷则聚痰,多饮则少睡,久服则消脂。茶味最清香,令人嗜饮。然虚弱人,止宜候渴而饮,适可而止。若亦欲慕清客之名,勉强饮啜,所损脾胃不小”。普通人喝茶可以养生保健,促进新陈代谢,但体质虚弱的人喝茶却易损伤脾胃,喝茶讲究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顺应自然的思想贯穿《老老恒言》全书,如“唯以自然为宗,故能颐养天和,克享遐寿”。曹庭栋的顺应自然有两层意思,首先要顺应天时,如在“晨兴”篇中明言“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同时还要顺应不同地方,如“北方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若要安乐,频脱频着”。其次顺应自身,如“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强转多不适”。曹庭栋认为一年四季老年人都应到床上午睡,或寐或醒任其自然,欲起则起,不必留恋,不管睡得着睡不着,只要安卧片刻,对身体就会有好处,能起到“一觉闲眠百病消”的效果。黄凯钧在《一览延龄》中举“松植腐壤,必蠹,雪藏阴山,历夏不消”的例子说明养生须“顺其性,顾其理”“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促者长”。

2.饮食合宜,寓疗于养

千百年来,人们在食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了饮食养生经验,“药补不如食补”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嘉兴人。饮食调摄要注意饮食质与量的合理调配,做到饥饱适宜,因人而异,寒温得宜。顾仲自号浙西饕士,提出“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的观点,饮食应节制、适度。朱彝尊认为“饮食合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食量、食温上要懂得适度,二是食味上有所节制,在书中提出“食不须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纵有他美,须等腹内运化再进,方得受益”,主张每次进食不宜食用过多品种,只须一二道美味即可。《老老恒言》“饮食”篇言“量腹节所受”,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故少食以安脾。“燕居”篇亦云“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曹庭栋针对老人脾胃虚弱的特点,重视以粥养胃益寿,编制药粥配方百余首,以“备老年之颐养”。王士雄认为“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饮食者,生之本,日用之常也。饮食之道,顺之则利,逆之则害”。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列出每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记载禁忌不足,并提出了常人、病人、妇人等特殊人群的宜忌,如猪肝“平人勿食”,小麦面“病人食之甚宜”,杏“产妇、小儿、病人尤忌之”,牛乳“老年火盛者宜之”等。吴瑞在《日用本草》中提出“众人昧焉,故往往以千金之躯,捐于一著之倾而不知”“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以直白易懂的语言记录日用食物540种,专门列举各种“不可食”的具体情况,为人们选择食物提供了依据。

3.情志调控,注重怡情

养生学派医家非常注重心理调摄,调畅情志,如在王文禄所著的《医先》中提到“养德养生,无二术云”修心与养身相结合的养生方法,指出道德修养是影响人长寿的关键。“形气豫全,何伤之有”“六气不侵,七情无扰,清虚恬静之日,日日如之,则病安从生?不变不动而能忘之,则忘日忘年,寿与天地等而不老矣,形安能槁”。王文禄认为人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欲望的干扰,而使心志蠢蠢欲动,“心动即火起,外邪斯入矣,是故以贵忘外”。引导老年人保持内心宁神静志,虽有喜怒七情但不累于喜怒七情则不伤气,虽有寒暑六气却不累于寒暑六气则不伤形。《折肱漫录》提出养生应重视养心脾,主张清心寡欲,食养结合。“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即养生养心,应当知足常乐,淡泊宁静。《老老恒言》也列有“燕居”“消遣”两篇专论怡情养生,主张老年人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令精神有所寄托,如对弈、抚琴,“棋可消遣,琴能养性”。“散步”篇中也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强调散步可以舒活筋骨,帮助消化,还可观沿途风景,以怡情兼养神。《一览延龄》云“力不能及之事,莫放心中,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偶有所失,勿戚戚于心”。在生活中应该多考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想多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劳心劳神。此外,要看淡得失,不因失意而哀伤。

4.人生三宝,养生要旨

《灵枢·本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明清时期,养生医家对于养生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尽管在养生思想上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综合调养精、气、神人身“三宝”。俞桥在《广嗣要语》中提出房事节欲是养精的重要途径,欲寡而精气神充盈,未及冠不宜行房事,且房劳伤精,应有节制。袁黄的《摄生三要》书名即是以聚精、养气、存神为主的三大之法,提出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味五大聚精之道,涉及房事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三方面。袁黄精于中医,用中医理论对养生机制与具体方法进行阐述,从一个侧面体现明代嘉兴养生的概况。《医先》根据“精生气,气生神”的理论,强调通过慎言语、节饮食以养气,省思虑、远色欲以养精,去牵引、贵忘外以养神,精气神并重,以防病于未然,以祈“同跻仁寿之域”。《一览延龄》从饮食起居、气功导引、优生优育、老年病防治等方面讨论养生,主张“颐体养精,惜气存神”,凡事都要有节制。黄承昊年少时被诊断为重病,无法治疗,忧思过虑,日渐憔悴。后登科举仕,郁气大畅,神乃渐复,得延岁月。由此他在《折肱漫录》中吸纳老庄、佛家等思想,提出“养生者,先养神,次养形”“神为形君,不可使伤”“养心、养脾,摄生最要”“养生者贵开发其生机,生机一发,则源源不穷”等论点。《老老恒言》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通过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怡情养生和导引等养生方法调摄老年人的神和气。

5.运动养生,动静结合

明清时期,秀水养生医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前秦时期已确立的动静结合养生方法。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适宜,切忌过动过静,否则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黄凯钧《一览延龄》阐述养生导引内容,认为养生之道要注重情志调摄,饮食平和,肾精保养。对导引养生法,主张动静结合,因人而异。曹庭栋主张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认为静是为了动,即“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例如在《老老恒言》散步专论中论述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闲暇时“散步所以养神”,有助于睡眠,强调了动静结合的重要性。在导引篇中指出“导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人锻炼之用。周履靖在《赤凤髓》一书中大量收录古代医疗保健体操资料,且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全书收辑了古人的养生保健歌诀、导引法8种、五禽戏图5张,具体介绍了46式导引体操、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图和毛玄汉降伏龙虎图等12个睡功图,强调了身心俱修的养生思想。 N5fVvJ+rDd1eathBv3fiODz7woWGMW9wwmTqlBWN27NcSBVSRMPoiTc0Xl9m20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