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养生学派

一、养生学派概述

传统养生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为人类的繁衍、健康和长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秀水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自古繁华,人文荟萃,名医辈出,硕果累累,不可胜数,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亦是养生学发展历史中的璀璨明珠。秀水历代研究养生的学者、医家众多,他们不但自己长寿,而且为使他人能登寿域,总结自己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付梓流传,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料,形成了独特的秀水“养生学派”。

至今尚存的养生学著作,以元代最早,如吴瑞的《日用本草》,提出饮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之事,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以“日用”二字命名,彰显其重要性。另有善颐养和长生之道的贾铭,享年106岁。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养生从宫廷走向民间,形成了全民养生的热潮,涌现了许多养生医家和养生著作,中医养生学日臻成熟,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较为正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在此期间,养生之法多从日常生活起居出发,唯心主义的成分日益减少,重视老年颐养,强调综合调理,日益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这一时期,嘉兴比较重要的养生医家有明代的俞桥、袁黄、王文禄、黄承昊、周履靖等;清代的曹庭栋、黄凯钧、王世雄、朱彝尊和顾仲等。他们分别在养生保健、抗衰老、气功导引、饮食调节、情志摄护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著作,影响深远。

明代俞桥的《广嗣要语》,强调摄养之术以延续后嗣。袁黄著有《摄生三要》,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一部养生学专著。王文禄著有《胎息经疏略》《医先》,提出“盖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览者庶以鉴于之心,不为良相,便做良医”的观点。想长寿,要防病于先,养生当在医药之先。书中提出的“养生、养德、养气必重视养胃”等学术理论,对于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黄承昊著有《折肱漫录》,分养神、养形、医药三大门类,倡导以自我保健为上,对养生防病、服药宜忌、病后调养等多方面,尤其是对老年保健有独到见解。周履靖的《赤凤髓》,汇聚了许多行气、导引功法,并且配图文解释,不仅讨论了如何治疗疾病,而且在总结前人养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

清代曹庭栋著有《老老恒言》,是清代养生思想方法的集大成者,特别是他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写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为饮食保健增添了色彩。黄凯钧著有《一览延龄》,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摄生为第。”一王世雄著有《随息居饮食谱》,向人们揭示了一种科学、合理、平衡的饮食观。饮食者,生之本,日用之常也。饮食之道,顺之则利,逆之则害。其书采撷浩博,涉猎广泛,且都朴实有验,对中医食疗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堪为后世食疗之绳墨。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是清代浙江食疗养生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还有顾仲《养小录》,收集了大量精美菜肴,并且详细阐述了食物在养生方面的作用。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养生著作,如朱鸿猷,字仲嘉,号芗圃,明平湖人,著有《卫生明训》《养生必读》;章鲁璠,字上珍,清嘉兴人,著有《保幼心法》《性疾要略》;朱瑜忠,字不暇,号世珍,又号醇如,清海宁人,精于医术,著有《思济汇纂医说》10卷、《神验录》4卷、《寿世精要》4卷。 Vrhr+p92N9A2Aq/Ilj2RfaA2HsNozyQ/QZ1afMGBOGV5R/pbecf9CRpBLGJZl8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