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温病学派

一、概述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明确了温病的发生季节,为后世四时温病的命名提供了依据。《难经》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明确指出温病是五种伤寒之一,广义伤寒和狭义温病学说至此形成。

刘完素据《素问·热论》“伤于寒则为病热”,倡“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河间学派治疗热病为人所推崇,因而有“外感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之说。至此,温病逐渐从伤寒的范围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而刘完素遂成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明末吴有性以瘟疫辨治而立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不同于伤寒的独特见解。清代叶天士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吴鞠通继承叶氏学说,著成《温病条辨》,并于条文后加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专著。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对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海宁王孟英编著的《温热经纬》,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附以后世医家的注解,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温病学之集大成者,由此温病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秀水医派的温病学医家中除了集大成者王孟英外,尚有茅钟盈、金子久、陈良夫、黄凯钧、张千里等,他们同样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因此逐渐形成了秀水医派中的温病学派,绵延至今。 4bmEMlUFmMPj3Rp6kbKq1wNMVIX2QPnLfTIsmONnTUYjS0SBlhJlVo2rNsG3w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