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儒医兴术

儒医众多,是嘉兴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色。儒医始称于宋代,“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宋会要辑稿》)。中国古代士大夫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训,每遇朝代变更,时势动荡,前朝文人官宦,明志不仕新朝,纷纷辞官返乡,隐居避乱,专攻医业。或因科举无望,遂弃举业而习医术,终成大医家者。历代均出现过通儒精医,儒医兼精者,如宋末元初的张伯雨、元末明初的贾铭、明末清初的陈司成、清末民初的马汤楹及民国时期的张宗祥。在易代之际,儒家从医自食其力或普济众生成为时尚。有元末明初的郭子方隐居于溪云草堂,“左为读书之室,右为炼药之房”。明亡后,一些绝意仕宦的文人纷纷回归隐居,以耕读著述或悬壶济世为业,海宁以良好的人文氛围成为他们的首选。如钱塘陆丽京隐居修川(海宁长安),于虹桥畔悬壶卖药;仁和朱天璧,隐居海宁盐官县城悬壶济世20年。

儒医群体的兴起,带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儒医饱读经书,满腹经纶,颇有成就者,如清雍正进士朱檠、道光进士许楣、许梿兄弟及民国时期的孙世扬等均是儒医兼精者。海宁王孟英编著的《潜斋医学丛书》,收录的明代医家裴一中《言医》一书,其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拥有渊博的儒学基础,成为医家后,著书立说是很自然的事,也成就了家族世代行医的基础条件。因此,医学世家及医学著作众多便成了嘉兴医学发展史上的另一个特色。 joosZWmmul/qJ/mx+AED/PN4Ndw11pNmPl8L71QL05LA6DrICs5RwCWMe4sXTp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