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临床各科发展

1.内科

宋元明清以来,内科医家不胜其数,内科杂病辨证论治水平不断提高。自南宋以来,中医内科百家争鸣,流传深远,有擅治时病的王孟英、金子久、张千里、胡星如、朱斐君、张艺成等,有王孟英的《温热经纬》《霍乱论》等经典著作;而杂病证治更是名医名作辈出,如吴云峰的《证治心得》、郭诚勋的《证治针经》、金子久《问松堂医案》等,均反映了医家高超的医术水平。

2.外科

嘉兴地区温热时病、痈疽疮疡等疾病较多,给医学发展提出了的机遇。有明代陈司成,其家世精疡科,司成游历岭南,时见霉疮为患,又无专医,于是搜集祖传秘方,创制“生生乳”(砷剂),治此病获效。冯兆张则有《外科精要》传世。桐乡张氏擅治疔疮,用蟾砂条拔毒屡建奇功。另有受业于九曲里潘氏的疡科,皆内外咸精,其佼佼者有潘韵泉、魏伯琴、蒋佐荣等。

3.妇科

秀水妇科声名远播,自南宋陈氏愈康王妃疾,御赐宫扇后,家传“木扇”世精女科。海宁郭氏亦因愈太后疾,而赐国姓“赵”,并占籍,相传有秘授“牡丹十三方”为家藏之宝。檇李肖勋编著《女科经纶》为其妇科证治专著。嘉善沈又彭精经典,且独擅妇科,所著《女科辑要》是中医妇科不可多得的佳作,兰溪张山雷曾亲为此书作笺注。

4.儿科

平湖戈氏,宋时名医,祖籍河南,为汴京望族,随宋高宗南渡后,初居乍浦,迄今仍薪火相传,对儿科有颇多新见,传有《育婴常语》《戈氏儿科医案》等医著。明代《幼科类萃》作者王銮,年百岁仍为小儿诊病,当时人称“王太公”。冯兆张,海盐人,清代康熙年间儿科名医,所撰《冯氏锦囊秘录》,包含《痘疹全集》等儿科专书。此外尚有多位儿科御医,如严和贵、张万春等。

5.针灸

源于唐代铜人针术的凌氏,擅针剌手法,精选穴,对穴性、功能有颇多研究。平湖严氏尤擅“化脓灸”,且针药并施,对儿童侏儒症、哮喘、痹证等,疗效卓著,求诊者众多。施氏祖籍绍兴,其传人均特别重视对刺激量的掌握和温针法的临床施治。盛氏以气血为纲,阐述古代九针针法,并做了新的分类以辨浅刺深刺之异,列26种基本手法和30余种补泻法以明其用。

6.眼科

明清是眼科发展的高峰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名医顾锡著有《银海指南》,用切身临床经验,阐明眼病慎用刀针,并强调眼科外病内治的治法。始于清雍正三年的塘栖黄氏眼科,其六世孙黄兢雄于1942年来海宁硖石开设“黄氏眼科”分号。黄氏中医眼科,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辨证方法,研发出“青宁丸”“明目蒺藜丸”“坎离丸”等眼药,后又将传统金针拨内障术进行改良,运用针套拔除术和囊内、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在杭、嘉、湖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7.养生

嘉兴现存最早的养生学著作,是元代吴瑞的《日用本草》,提出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应该引起充分重视。明清时期的养生思潮兴盛,明代医家有俞桥、袁黄、王文禄、黄承昊、周履靖等;清代有曹庭栋、黄凯钧、王世雄、朱彝尊、顾仲等,并有《老老恒言》《一览延龄》《摄生三要》《胎息经疏略》《赤凤髓》《医先》《言医》《折肱漫录》等专著。

8.本草

嘉兴秀水医派的本草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家浜遗址的菊、葎、蒿、凤尾蕨等药用植物。宋代本草迎来较大发展,海外药材的进口充实了中药种类。明代出现了蒋仪的《药镜》、贾所学的《药品化义》等著作。至清代则有黄凯钧的《药笼小品》、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陆烜的《人参谱》、陈其瑞的《本草撮要》等专著。

此外,还有诸多医家,儒学根基扎实,他们或初涉科举,或曾入仕途,故对中医经典及诸多文献研究有素,形成一批研究中医典籍的儒家学者,如沈又彭的《内经读》《伤寒读》、陆定圃的《冷庐医话》、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吴仪洛的《伤寒分经》、张宗祥的《神农本草经疏注》等,均为中医学保存了大量文献。亦有功成名就,偶游艺于医,颇有成就者,如清雍正年间进士朱檠、道光年间进士许楣、许梿兄弟,以及民国时期的孙世扬等,均是儒医兼精者。 Spdw4qxqK6Yjjg43k9W0VWo+ZO3Jgdlw/hpnnasYLgcOeMHqbkVjhZp/DG4QhI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