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文脉绵延流长,嘉兴中医学人才代有更新,自唐代翰林学士、宰相陆贽留心医学,积集验方,考校方书,著有《古今集验方》15卷;宋闻人耆年精针灸;郭敬仲擅妇科;王中立、王銮家传儿科等。明清之际,《浙江医人考》记载的嘉兴籍医家有700余人,《浙江历代医药著作》收录,著作260余部,名家济济。有崇尚温补、擅治痘疹、著述《冯氏锦囊秘录》的冯兆张,有撰写著名方论《成方切用》的吴仪洛,论治外感病、著《感证集腋》的茅钟盈,著温病证治大成《温热经纬》的王孟英,著世界上第一部梅毒专著《霉疮秘录》的陈司成,养生学专著《医先》的作者王文禄,《老老恒言》的作者曹庭栋等,对中医学发展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嘉兴籍御医、医官也大有人在,据不完全统计,仅元代至清中期,嘉兴医家中御医兼任医官者有28人,占浙江的1/5,院使、院判比例更高。如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海宁郜士清被召充太医院院士,永乐壬辰(1412年),奉旨出使东南亚,殁于苏门答刺,葬于乌木林。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陈以诚随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是中外医药交流的先驱者。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随戚家军征倭寇的陆麟、陆朝父子,因擅治金疮,疗疾有功而授医官。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名医吴悦,被征为太医院使,在宫廷广济拯救,多次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褒奖。此外,秀水医派的发展离不开中医教育,从古到今以家族相传、师徒相授、政府办学的方式,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经验和技术积累流传,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发扬广大。
嘉兴最早的医家活动记录,有文字追溯的为东晋医学家葛洪(284—364年)。据谈迁《海昌外志》载:“葛洪偶至硖石,经年去之。今紫薇山丹井存其迹。”唐时有邑人马湘(?—856年),为著名道士,精医,四处云游,疗疾济世。晚唐乾宁间(894—898年),有陈仕良,以善医闻名。擅调治妇科诸疾,官陪戎校尉及药局奉御,奉诏修《太平圣惠方》,著有《食性本草》10卷。传至宋代,有陈沂承其业,医技愈精,为宫廷召赐木扇,后辈子孙以“木扇”传承,即世所称之“陈木扇”。明代万历时,有陈谢,始居钱塘,后徙桐乡石门,治病多验,名闻遐迩,为郡县妇科之冠,有《女科秘要》传世。世相沿袭,迄今已有24世,经历1000余年,现尚存有桐乡、海宁、嘉兴3支。
宋代肇始,医药著作如雨后春笋。宋室南渡后,大批人才聚集杭州及附近区域,嘉兴因此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历800余年而不衰。医学也随人文的繁荣而快速发展起来,名医颇多。如钱闻礼,曾任建宁通判,好医方,尤精伤寒,著《伤寒百问歌》4卷、《伤寒百问方》1卷。闻人耆年,精针灸术,在1226年撰《备急灸法》1卷。闻人规,精于儿科,著《闻人氏痘疹论》。海宁郭氏妇科,肇始于北宋文学家郭昭乾,闻名遐迩,绵延不绝,传承至今。陈迁,曾任翰林御供奉,著有《秘藏金书》4卷。还有蔡渊斋、蔡梅友、蔡竹友父子三人,精医学,以术知名,梅友得父传,曾应医科之考,得中,官至防御使。
元、明、清时期嘉兴医药发展的地域背景优越,医政制度完善,与同时代的医疗水平紧密相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医家与医药著作井喷式涌现,世家兴旺,名医辈出,专科完善。嘉兴籍御医、医官也大有人在。据不完全统计,仅元代至清中期,嘉兴籍医家就有346人。这一时期,秀水医家除了自身蓬勃发展外,还受到附近地区的“滋阴派”“温补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等学术流派的影响。功底深厚、学缘广泛,也是秀水医派的特点之。一如明末清初医家李延罡,少承庭训,师从李中梓,与朱彝尊交之最密,多闻博识,医著甚丰。同时元、明、清时期浙江佛教、道教文化盛行,寺院医药、道家医药,以及本地本草行业的发展,也滋养了秀水医派。
民国至今,嘉兴名医辈出,医学世家众多,著述颇丰,涌现出众多有影响力的医家,湖墅、华亭等学派名扬一时。民国以后,西医盛行,中医药界抗争图存,自强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曾提出取缔中医案,以上海名医陈存仁、丁甘仁等为首,率先发起联合全国中医界赴南京请愿的活动,成立中央国医馆,并确定每年的3月17日为国医节。各地相继成立国医分馆,嘉兴国医支馆应时成立,同时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如海宁的孙世扬,既是国学大师黄侃、章太炎的学生,又是国医大师恽铁樵的学生,儒医兼精。他于1933年在上海“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协助章太炎、恽铁樵办学,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秀水中医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历经千年,由于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及历朝政区的变迁,嘉兴医学除自身深厚的积淀与特点外,还深受吴门的影响(胡星如与吴门曹仁伯、冯益三等相交甚密,黄承昊以切身体验崇尚薛立斋等),亦承华亭、金坛医学的教育(嘉善高隐从游金坛王肯堂,吴云峰承学于七汇张希白,李子牧入室于青浦陈莲舫等),同样有钱塘医派、温补学派的内涵(海盐冯兆张尝赞钱塘医派,吕用晦崇尚景岳、养葵之学),还可见到“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迹象(“乌镇派”主创人之一的僧逸舲,即融儒释之理的学者;嘉善吴宣,遇异人授子午流注针灸之法,传子弘道;弘道行医民间,治愈者嘱栽竹一竿,蔚成“竹所”)。由此可见,嘉兴的中医学术融诸家之长,堪称海纳百川,且学科较全,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