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神的异常与致病

一 神志病的概念

1.神志病的定义

《黄帝内经》认为产生神的基石为脏腑、营卫和气血,神藏于心则营卫气血通畅、五脏健全、形体充实,魂魄皆具,方为平人。正常的神志活动表现为思维运作正常、语言行为合乎情理、精神状态良好,在生活上可以做到法于阴阳,不妄劳作,故能神与形具。若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可致神志失常而发病。神志病发生的前提为神、魂、魄、意、志五神的异常,进而导致七情也出现异常状况,而所谓情志疾病是神志疾病的一部分,表现为情志的过激反应,是一种狭义上的神志疾病。《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诸如癫狂、厥逆、妄言等疾病表现可统称为神志疾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如“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素问·厥论》也说:“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黄帝内经》有“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之说,说明神志病的发展变化与阴阳五行气机的运行状况有直接联系。对于神志疾病的治法,《黄帝内经》的治则可以概括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对阴阳进行平衡性的调整,比如岐伯提出:“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痰也。”

此外,在《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诸多神志病的病名,其中包含了情志方面的病名,如善惊等。总体来看,书中记载的皆为神异常状态的病理表现,临床若出现以下症状说明患者神的状况已然非常严峻,下一步的恶化很可能面临神不使而至疾病不愈的地步。病名有狂、痫、梦遗、不寐、善梦、心悸、薄厥、煎厥、暴厥、昏厥、昏惑、多寐、善忘、谵妄、谵言、妄言、不欲言、善言、善怒、善惊、善悲、思虑、善恐、善喜、善忧、心烦、懊 、言善误、善太息、眩晕等。《素问·本病论》指出“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认为人受到病邪所困扰,皆是神失其所守的功用所致。这就要求人们平素需重视调理神明,以增强正气来抵抗病邪的侵犯。

2.神志病与情志病的异同

《黄帝内经》以五神:神、魂、魄、意、志来概括感觉精神和意识思维内容,以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来代表情绪、情感的主要活动,二者合称为神志,故《黄帝内经》的神理论亦可称神志理论。而因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我们可知情志位于五脏生成之后,为五脏精气所化生。若没有神、魂、魄、意、志这五神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七情,故五神是七情的基础。情志功能分属对应的五脏。过喜、过忧、过悲等表现皆为情志之患,情志病的病位比以“五脏神”代表的神志病病位要浅,且相对容易治疗。若五脏神失去和调,则人的九窍、五官功能异常,相应出现幻视、幻听、癫狂、妄想、乱语等神志疾病的症状及一些躯体化的症状表现。

综上可知,《黄帝内经》神志系统是发源于本神,涵盖五脏神、五脏七情,依靠五脏、六腑协调运作的体系。在临床诊疗神志病过程中,首要明辨疾病是深层面的神志病还是浅层面的情志疾病。在上述《黄帝内经》神志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可知五脏神失调,导致认知功能出现异常的病症属神志病范畴;而五脏所代表的情志失调,导致喜、怒、悲、忧、恐等情志异常的病症属于情志病范畴。神志病包含了情志病的范畴,是一种广义的疾病,而情志病则是狭义的。

二 神异常的评估

对于神异常状况的评估认识,可以通过传达人体之外所形成的表象来观察到,《黄帝内经》要求医工要全面掌握察神观色的技巧,即望诊的运用。《灵枢·本神》特别强调“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而关于“神异常”的变化表现可分为四种。少神表现为精神萎靡,双目无华,面色惨白,疲倦无力,反应迟缓,行动消极,此为神气受损,多见于体质虚弱或轻病之人。无神的具体表现为面色无华,呼吸微弱,语言错乱,形体羸瘦,神昏谵语。此多因精气亏损严重而致无神。假神则大多出现在危重患者病情急剧转换的情形下,可见突然的意识清醒,眼神突然发亮,浮光外露,胃口大开,面色浮红。此为脏腑神气衰竭、余神外越的反应。神乱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可见衣被凌乱,狂躁不安、言语混乱、不知礼节等表现,常作为癫狂等病症的诊断依据。

具体而言,判断神异常的依据如下。首先神通过人的双目、舌、肤色和举动表现出来。而双眼之神的变化是病变最敏感的部分,中医临床的望诊即要求医生注意明察患者的双目神态。人之神气,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真。“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观察人双目神的变化,是最为直接地把握人体精气盛衰的望诊手段,临床以此来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灵枢·大惑论》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医述》云:“人身五体,以头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睛,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以应五脏。”人的外在双目可以反映内在五脏之神的具体变化,所谓“有神”指的是目有光彩、神采奕奕,若有两目晦暗呆滞、目光虚浮、漂移不定、不敢直视等表象,皆说明无神。除了双目可以反映神的状态,舌也可以对神进行评估。因心开窍于舌,心藏神主导五脏,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整体神的状况。若舌色淡红,舌苔润泽柔软,即为有神;而舌体僵直,干枯少津,舌苔若地图,为少神或者无神的表现。此外,望人的面色亦是观察神的重要步骤。“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人体五脏分别对应了五色,且上表于颜面之中,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论曰:“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个体面部肤色的明暗、荣枯、纹理均是衡量脏腑神气盛衰和生命长寿的评价标准。健康无病之人的面部整体色泽应是黄里透红隐于面的,面色为明润含蓄有光泽,眼神明亮。此为有神的表现。

脉诊与神也有着密切关系,脉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之神的状况,因神与气血相依,故仅仅诊察人体气血聚集的部位即可以知晓整体之神的情况。《素问·移精变气论》:“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手太阴肺经具有朝百脉、聚集水谷之气的功用,故诊断和观察其所在的寸口处的脉搏可以知晓人体全身的状况。《难经》云:“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有力而不波动,从容和缓,不随着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改变。脉诊是否有神的标志是有无胃气,“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有胃气即可说明脉有神,无胃气则脉无力无神,而无神之脉也叫作真脏脉,是颇为危险的,其脉律无序,脉形散乱或虚大无根,“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后世医家形象总结出釜沸、鱼翔、虾游、屋漏、雀啄、解索等真脏脉象来形容和辨别脏腑之气衰竭、精神衰败的状况。临床上除将望诊、脉诊作为主要观神方法之外,问诊和闻诊亦是不可缺少的,闻诊可以概括为听和嗅,听的是患者与医生交流发出的音声,嗅的是患者身体所散发出的味道,一般以声音为主,因声音与神直接相关。如谵语表现与“神昏”相关,自言自语、说错话、胡言乱语则代表“神乱”。而问诊则是由医生对患者进行问询,问诊的内容包含患者的职业、社会地位的变化及贫富的差距,因这些因素可以触发情志的变化,从而导致神出现异常,《素问·疏五过论》云:“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医不能严,不能动神。”

三 神异常的病机

人体有神,即神正常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思维、语言清晰有条理,两目有光,面色荣润,动作灵敏,此为精神充足、阴平阳秘的反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黄帝内经》中,阴阳被赋予精神的意义在其中,神为阳、精为阴,阴阳(精神)的和谐可以维持人体之神的正常运转。故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表现出神机潜藏于内、功用如常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正气是否充盈是决定人体是否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正邪相争的过程即是得病的过程。首先人体正气有抗邪护本的作用,若正气虚损则邪气必然乘虚而入,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正气的力量又与神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小针解》指出:“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正气的积攒依靠“精神内守”来保持内在之气的潜藏,如此邪气犯体时,方能起到安守在内、抗病于外的效果。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方式在治病过程中仅仅是辅助作用,若患者平素十分重视精神养护,保存精血,即使患病也能在药物调理下做到药到病除,加之对医生治疗配合信任,则可获速效。

故神之病的机制即是人体之神虚弱或不产生作用,使得正气的力量不足以抗邪,此时病邪乘虚而入使人患病,而正气可以护佑人抵抗邪气和疾病侵袭。因神为正气,若神不守舍,则会使正气自伤无法抵御外邪。故养神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灵枢·根结》中明确指出:“用针之要……使神内藏。”《灵枢·本神》也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唯有人体之神完好无缺,才能脏腑坚固,邪不可侵。在治病过程中,患者为本,医生为标。若患者忧患不止而致“神不使”,不改变生活方式而只依靠药物和医生的治疗,则疾病难除。《灵枢·师传》特别提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开之以其所苦……恶有不听者乎?”体现了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具药方,医生还有向患者陈述利弊、劝导梳理其情绪的责任,如此才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具体来看,“神”之病的病因包含三点,其一为“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意思为人体精气和气血的状况十分虚弱,已然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气血已不能承载和供养神机,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精气㢮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这是疾病发展的最坏阶段,患者的精气耗尽,大势已去,草木之药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病气“先入结于皮肤”,医者也无药可用。相反若患者的神机尚存,气血未损,没有到败坏之地步,纵然是身有不适,抑或重症已至,也可采取各种方法来“得其治,守其数”而治愈。

其二为“嗜欲无穷,忧患不止”,指患者因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而致神气损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故半百而衰也。”说明因缺乏对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肆意妄为,纵情任欲,导致神气衰退、涣散而病不愈。由此可见精神保养对防病治病的积极作用。若病患懂得养神护理,即使患病也可调度自身神气与药物协同、相配合起到积极良好的治疗作用。不受控制的情和欲在中医学文献里多被认为是负面的和引发疾病的原因,对人体内在的损伤极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而过怒和过喜会分别对肝和心造成伤害。《灵枢·寿夭刚柔》中言:“忧恐忿怒伤气。”《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这两处更进一步指出负面情志能扰乱气机与脏腑运转。《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认为情欲的放纵会耗散心之精气,情欲的任意发展会破坏人体自然精神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疾病。故针对如何控制欲望,《黄帝内经》提倡少欲,倡导安宁为养心神之要领,一方面要顺应天性的发展去追求对生活有利的欲望,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克服不利欲望的延伸。

其三为《黄帝内经》认为神之病的病机与脏腑情志失常息息相关。情志可作为精神性致病因素,是导致神病的最重要原因。在诸多情志中,对于神影响最大的非忧虑、悲哀这两种莫属。《灵枢·本神》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情志对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志源于脏腑,一旦人的情志产生变化那意味着内在的脏腑气血一定有变化,如在气机方面,《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恐、惊、思这四种情志变化为引发神之病的主要病因。悲则上焦不通,肺气消损;恐则肾气不升,反陷于下;惊则心神所主,气机耗散不藏;思则心存神滞,脾气留中不行。这说明情志的异常会引发数脏之病。对于异常情志来说,虽然病因是某一个脏腑气机的异常,但总的来说,心主五脏之神,情志的变化首先影响人的心神,而后对其他分属的脏腑气机产生影响。因心为诸脏之首,不良情绪首先会使心的功能失调。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灵枢·本神》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之病还与情志刺激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脏虚与忧悲二者可互为因果,即脏气亏虚则神气不足而忧悲,而悲哀忧伤又会消耗神气使脏腑更加虚衰。如《灵枢·本神》所言:“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素问·调经论》也说:“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说明悲痛哀伤会消耗气机,进而使脏气竭绝。《素问·举痛论》认为悲痛哀伤之时心系急,肺布叶举,故气郁滞于上焦,郁久化热消灼气机,则见脏气虚衰、神气失养之症。

四 “神不使”为治病不愈的缘由

神异常为病的最坏结果就是出现“神不使”的情况,一旦“神不使”作用于人身,那么就意味着疾病很难被治愈了。“神不使”首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指出了治疗疾病效果不明显的缘由为“神不使”。张介宾对此有深入阐述:“凡治病之道……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医治病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剂,都需要人体内部之神的相应才能发挥对应效果,一旦神气不复存在,则任何药物也不能奏效,即出现“神不使”的情况。“神不使”可造成“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结果。由此可见,所谓“使”的含义就是可以起作用,而“不使”显然就是不能再产生作用了。“神不使”即人体之神无法发挥作用的意思。决定疾病能否被有效治疗取决于“神使”还是“神不使”。人体一旦出现“神不使”的情况,不仅会加大治疗疾病的难度,造成疾病不愈,在无病的情况下,还会对脏腑生理运行和抵御外邪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为未来患病埋下隐患。故如何使人体之“神使”是治疗疾病和养神延年的核心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神不使之意有二:第一是患者的精神失常,志意不治,即患者的精神不能起到它在人体原本的效用了;第二是指神气涣散,阴阳濒于离决且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不能使其发生反应。神气涣散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上的颓废消极而缺乏配合治疗的意愿,严重者可呈现出对治疗方法毫无反应的结果。“神不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失神,因神的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生命现象而得出,故失神患者多有神志不振、面色无华、言语错乱等表现,另外还可表现为意志消沉、缺少信心和多疑多虑。有的患者因为内心害怕,被疾病击溃了信念,不能按时服药就诊。还有的患者表现出多疑多虑,对疾病的发展过分紧张,患得患失,慌了手脚之后盲目求医、胡乱用药。这种有病乱投医的行为极易导致药不对症,以致无缘无故地妄耗精神,损伤正气,严重影响正常的治疗康复。总之,在治疗疾病方面,神为内因,药为外因,治愈与否以内为主。 sx2vlMSqT+WDCALwlzeOZyjxQICE2qaLUi71P0C+W0CFLUwhL6vUnRWzha4cXf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