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黄帝内经》养神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一 神的内涵研究

神的概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从古至今持续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神的概念。神之概念最详细的内容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笔者查阅了近十年以《黄帝内经》为主的相关研究评述与中医学养神相关的文献,通过互联网对《黄帝内经》中神与养神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收集,资料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等,发现各家主要从《黄帝内经》神的内涵认识、养神的基本特点、养神与情志疾病的治疗应用等方面入手来进行研究。

董娅从《黄帝内经》注释本入手,梳理归纳出神有8种含义,①精神活动,意识思维;②巧妙、高明;③人的神采,气色;④行为上的专心一致;⑤神秘莫测的变化;⑥水谷精气;⑦正气;⑧针刺的反应。该作者认为《黄帝内经》之神的特质表现为范围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时表现为以阴阳变化为神,有时以胃气为神,或以目中光彩为神,或以肤色光泽为神,或以身体感应为神。这些体现了神的适用广泛性。

最新版的中医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把神的定义描述为三点:一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变化功能;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三是指人的意识活动。孙广仁指出:“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调控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推动力,具有主宰万物的能力。”《黄帝内经》确立了神主宰人体的概念,而关于神的具体内涵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总体上来说,神的作用是主宰和领导一切。

张登本认为神代表着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具体到人体上,则为生命活动与自然万物交相呼应的规律,中医学中神的含义诠释主要涉及自然之神、生理之神、心理之神等多个层面。自然之神指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生理之神涵盖了人的生命规律,心理之神则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李永春认为神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含义范围从自然到人体,源自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后应用于人体的概念。神同时代表着心对生命活动的支配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在人体的表现规律。朴顺天从心神理论的角度切入,考察了神的字源意义,对心与脑谁主神明的争论进行了探究,得出心神场控全局的结论,肯定了心主神明在人体的地位和作用。

于晓强从《黄帝内经》之神的发生学(一种应用跨学科的多学科研究方法)视角出发,对神的特征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理解和分类研究,还对神的相关范畴如魂、魄、意、志、精等进行了含义上的并举探究与对比,得出了《黄帝内经》之神的发展脉络是从自然到哲学再过渡到医学的进程,并提出五脏藏神、神以气化为主存在的结论。

朱钰叶认为《黄帝内经》中有关神之义可分为三个层面:①神源于人类长期对外界环境现象的详细观察;②在哲学层面的神的含义体现为一种客观存在;③中医论及的神又分为广义、狭义之神,广义之神包括了狭义之神中生命的规律和表现。

潘大为对《黄帝内经》形神的关系进行了整理,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形与神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方面,提出人体之神主导形体运行的观点,将神的地位提升为全身生理精神功能统摄全局的高度。于红把先秦诸子百家中涉及神的文献与《黄帝内经》中所有与神有关的篇章全部整理出来,对其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黄帝内经》之神与诸子百家所论之神有明显差别,先秦诸子侧重于神的神秘和自然属性,而《黄帝内经》对迷信的鬼神观点持批判态度,并将神应用于人身,侧重于生命之神的意义。

李顺连提出《黄帝内经》对神概念的归纳,可以排除鬼神等超自然力量的范畴。神的概念可分为三种:一是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运动规律;二是指人的生命功能;三是指精神意识行为。神在《黄帝内经》中的主要概念是描述人的心理活动,神可以概括为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而五脏之五神之“意”“志”基本均泛指心理活动。

云玉芬则以神是可感知和可调节的观点切入,提出神的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神与人体的生成存在密切关系。第二,神能维持人体健康状态;第三,神能使人的身体生理功能产生变化。该作者认为神主要藏于人的“心”中,“心”是神处所,人体之神藏于心但无处不在,全身都有神的运行。

二 养神应用研究进展

养神的含义指通过调节精神、情志、思想活动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以达到形神协调、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养神是养生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养神的方法表现为调节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追求做到精神上淡泊宁静、情绪上乐观开朗是养神的本质目的。人体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均由心所主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养即是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1.养神方法研究

当代《黄帝内经》养神应用相关整理研究以养神方法和情志疾病的治疗两个方面为主,在养神方法文献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相关主要传统养神理论方面进行考证。目前出版的教材、著作中,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哲学史》《中华养生大全》《情志医学》等都对养神的具体践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养神相关文献方面,柴洋《〈黄帝内经〉精神养生考源》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养神文献中养神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整理。对于调神的具体方法,则以时间为轴,进行调神历史的回溯整理,使调神内容的变化完整有序地展现出来。

林哲民《调神于养生机理》主要从调神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角度来研究。该作者论述了调神与养生之间的紧密关系,侧重于词义的解释,也对精神调理的原理进行了叙述,认为气机的流动在调神过程中尤为重要。任海燕《〈内经〉中“神”的内涵及其应用研究》对中医养神理论、方法和历史沿革进行了阐释。其内容重点为神的养护应用对象是以人为主的,体现了《黄帝内经》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

陈敬文认为养神是养生的首要手段。《黄帝内经》中最为重要的养神途径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使其逐渐进入静的状态。静则养神,入静可以放松人的精神和形体,保持形神之间的和谐安宁及意识活动的相对稳定。《黄帝内经》有关形神的叙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衣春光指出在《黄帝内经》中养神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减少精神外耗并保养精气使其内守;②促进五脏藏神功能的协调,祛除邪气,加强卫外机能;③协调形与神的关系,而使形神合一,全身生理、心理运化正常无阻。

在《黄帝内经》养神与养生两者关系认识方面,胡真论述重神思想不仅为医家所重视,亦是儒家、道家、释家等传统学派所关注的话题。历代医家和哲学家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此形成条文并记录在各家的著作里。医家提倡清静守神、顺情理志,而无论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道家的清静养神,还是释家的静坐见性,其服务的对象均为人体之神。儒释道与中医在对神的认识养护观点上殊途同归,始终坚持强调精神调摄的重要性。

罗卫芳提出《黄帝内经》的自然和谐观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参考价值。人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独立生存,必须遵从天地阴阳消长变化,顺应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在精神保养方面,该作者认为《黄帝内经》所提及的养神方法浩如烟海,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三个趋向,即自临床应用方面分为调身、调息、调心三大步骤,其目的为保持思想的清净。此三方面均为调神的细致划分,无论是坐、卧、行,还是进食、睡眠等动静活动时皆可施行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对精神进行调摄。

程国强也秉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人的躯体与天地同气相求,人的脏腑功能是气机运动的场所所在,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功能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此,则构成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导,天地-人-五脏相通应合的运作系统。而调摄精神可以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正气是否充于人体离不开精神调理的介导。

段鲜红提及,人作为一种动态的机体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一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约束对于人体有一个适应度,一旦外界气候出现异常,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度,可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最终气机失调而为病。若外界刺激对人造成的压迫过于强烈或持久,会严重干预脏腑的正常运作和带来脏腑生理功能的障碍。张贵平也认为人的精神情志起着辅助人体适应外界温度、天气变化调节的作用,唯有个体的情志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神藏于形体,则脏腑功能有所增强,正气充沛,疾病自然而愈。作为人体之神的象征——正气,起着护佑健康的作用,无论外界环境的何种刺激都需要正气配合来对此进行抵御,故精神调摄的关键就是培育正气,使其充盈于体内。

在对《黄帝内经》养神理论进行溯源的认识层面,和中浚指出《黄帝内经》中的养神思想源自先秦诸子中《老子》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养神的顺应自然、节制欲望、清静内守等方法原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遵守天道、返璞归真、致虚守静的哲学思维认识如出一辙,《黄帝内经》将这些哲学思想转化为医学认识。

具体到养神方法上,陈野认为养神的践行应遵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所要求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原则。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外邪侵犯和六淫犯体,起居要避免劳倦,情志方面尽量避免七情内伤,以达到形神合一、延年益寿的目的。对于形与神两者关系的认识,张其成观点鲜明地指出“形”是指整个外在的身体,而神是指内在的心神、意志、心理活动等。强调形与神合二为一,表明人的生理、心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彼此协调统一,达成“形神合一”的状态才有助于养生保健。

靳月华重视神在人体中的作用,亦重视养形。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阐述了形神统一观在《黄帝内经》养生中的应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形神兼养的养护思路,在要求人体重视调七情、慎喜怒的同时,又没有忽略对血肉之躯的保护,这体现在节饮食、固精气等养形措施。形与神两者不可偏废,两者的相互影响关系体现为积精可全神,神守于内则形体不敝,形体不敝而精神不散。

冯珠娣、张其成通过田野调查,对北京市居民的养生方式进行归纳整理,发现他们的生活已经适应了当代的快速节奏,已然开发出新的养生项目如广场舞,以及保持着传统的养生生活方式规律如按时起居,且他们的业余时间均安排了体育锻炼。这表现出北京市居民对正确生活方式的实践和养生的自控性、自觉性。

2.情志疾病的治疗研究

对于养神与情志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方面。杨巧芳列举了诸多因为不良情志导致躯体和神志受影响的例子。《素问·本病论》云:“人忧愁思虑即伤心。”《素问·本病论》云:“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该作者提出这些文献的内容为当代情志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提供了思路,对治疗情志疾病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治疗总纲。

许丞莹发现治疗情志病在临床上常施以针刺、按摩、拔罐、放血、艾灸相结合,调理患者的情志。针灸、按摩以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为主,可以消除烦躁情绪;疏通肝经、胆经以通畅气机;针刺调理脾经与胃经可以减少思虑忧愁情绪;针刺调理肺经及大肠经能缓解悲伤忧虑情绪。

张伯华认为中医治疗情志疾病有极大优势,如祝由等方法采用了象征自然力量的物质或方法与人进行精神沟通,引导患者主动建立自信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心理精神分析中运用潜意识和动机的相关内容。而情志疗法则反映了一种分析病因病机进而进行疏导心理的机制体系。情志调理可以使患者被动地接受医者的施治达到中和,也可以通过自我修习气功导引来平和情志。祝由疗法和行为疗法与西方心理学的认知、干预疗法有颇多近似之处。可见中医学在治疗情志病症方面所采用的原则是以疏为主,促使患者建立自我修复、自我认知的关系而自愈。

霍磊指出对于情志病这类精神疾病,形体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的人,其健康发展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承载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这个族群的思维特点和架构支撑,人们无意识地受集体影响,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内容。衡量某个社会精神健康与否的标准在于这个社会文化的状态是否稳定。若文化飘忽不定,则这个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表现也随之动摇。文化的整体性受到蚕食,导致整个社会的精神导向有所偏颇,最终不可避免地引发群体性的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

申荷永认为对当代中国人来讲,在某种程度上情志心理病患者背离了他们的根,即远离了他们的家园,最终会酿成精神分裂的后果,所以他们的任务是找到回归的家园,这个家园是精神本性家园,组成者也是彰显本性的人。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构成精神家园的土壤,这里的精神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不是用理智去探索精神,而是用心去探求,所谓心藏神、主神明的观点就是充分发挥心的统领作用去内观我们的内在世界,继而表达自己心中的事实。这种内视会把人引向一种奇妙的内心体验,并最终促成体验者人格因素产生转变。抑郁症所蕴含的意识特征有一定的强度和范围,它是被压抑在一个空间内不得伸展的,所以我们在对待它时就不能再继续强化这种压抑的趋势,相反地,我们应该帮助意识从僵化中解放出来,为它提供精神性的营养,让意识在个体的生命中发挥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学者提出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治疗情志、心理病症有积极影响。陈雪梅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包含自我责任、饮食、身体认知及压力控制四个层面。冯文林将健康生活方式分为五类:充分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劳逸结合的工作,预防性的健康照护如健康检查,以及避免环境中的危险如避免环境污染。马林等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就是看我们每一天的作息、习惯、嗜好、运动、睡眠、饮食等方面是否能提供帮助而不是成为一种阻碍。进入21世纪,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个体的生活习惯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认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包含个体对生活方式与行为的选取及实行,膳食、睡眠、锻炼、管理情绪、戒烟限酒是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Moehler(默勒)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各种生活方式因素里,睡眠与娱乐活动对抑郁症状的抑制和康复具有显著作用。研究指出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生活习惯存在显著相关性联系。Yiend(延德)和Paykel(佩克尔)的研究认为针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适量的运动具有无副作用及自我调整的作用,无论是短时间的体育运动还是长期有计划的锻炼,对于降低患者的抑郁量化评分均有帮助。Hyde(海德)等研究发现,针对抑郁症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法是从营养行为、健康状态、社会支持、运动习惯和压力处理5个方面来进行改善之前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起到预防心理、精神疾病的作用。

通过以上整理,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养神的理论与应用学说已有很深入的研究,各家虽各抒己见,在研究结论方面有所差异,但彼此间有分殊亦有会通,会通中不失分殊,尤其是理论方面已然高屋建瓴,无须赘述。但是对于应用方面,养神方法与情志病症的治疗缺少临床方面的研究。而《黄帝内经》养神的应用理念,不论是与中医的情志疾病,还是与西医的精神、心理疾病,在病因源头、症状表现上都存在紧密关系。针对养神理念与某一类情志疾病的相关联系内容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能够对类似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予以深刻认识。目前,对于如何将《黄帝内经》养神理念落地应用在某一类情志病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尚未阐明。因此,进一步研究和认识《黄帝内经》养神理念对情志疾病的治疗,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也有助于为中医学理论的临床转化提供研究依据。 a2KTRQNUSCLxRK1A4xaI5cLD28sytctJuVIrzMdpWrPeqkXoDnOAj2qEwY7+0a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