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病因病机】
1.病因 久病肺虚;感受外邪;年老体虚。
2.病机 肺胀的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复为外邪所诱发,而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虚实标本;辨证候轻重。
2.治疗原则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
3.证治分类
(1)痰浊壅肺证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
(4)阳虚水泛证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蔡某,男,57岁。1992年5月2日初诊。
主诉:咳嗽、咯痰30年,加剧并伴气喘1个月。
病史:1962年以来咳嗽反复发作,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久治少效,上月初开始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加剧,经同事介绍前来求治。现咳嗽气急,痰多色白,口干不饮。
查体:面色暗滞,语声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滑细。X线检查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中医诊断:肺胀(痰浊壅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治法: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葶苈子12g,炙苏子9g,白芥子12g,莱菔子9g,苦杏仁9g,浙贝母12g,陈皮5g,制半夏9g,沉香5g(后下),生地黄12g,当归5g,丹参15g。3剂,水煎服,日1剂。
5月5日二诊:药后证情减轻,上方加瓜蒌皮10g,薤白10g。7剂。
【按】本方以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化裁而来。以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膈豁痰,莱菔子利气行滞消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者合用共奏化痰之功;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黄滋肾培本,且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更用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化瘀。全方配伍,有行有补,有燥有润,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方。(《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李某,女,35岁。2012年9月8日初诊。
主诉:喘咳吐痰,加重1周。
病史:患者8月20日感冒咳嗽突然加重,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黏稠难咯,伴身热,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体温38℃,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中医诊断:肺胀(痰热郁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麻黄12g,黄芩12g,石膏10g,桑白皮12g,杏仁9g,半夏10g,苏子12g,瓜蒌皮12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按】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选方桑白皮汤。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瓜蒌皮、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刘某,女,55岁。2013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喘,心悸反复发作,加剧10日伴抽搐。
病史:患者咳喘反复发作,10日前因感冒咳喘心慌加重,伴震颤、烦躁、失眠,经止咳平喘治疗未见缓解,昨日突然出现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或伴肢体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
查体:体温38℃,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苔黄腻,舌质暗红,脉细滑数。
中医诊断:肺胀(痰蒙神窍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感染。
肺气肿。
肺心病。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15g,橘红10g,胆星10g,竹茹10g,枳实10g,连翘15g,菖蒲10g,远志12g,郁金12g,麦冬20g,玄参20g,水牛角30g。7剂,水煎服,日1剂。
急煎,鼻饲,每次100mL,两小时1次,服药4小时后神志转清,继服原方1剂。
【按】痰蒙神窍,引动肝风,选方涤痰汤,本方可涤痰开窍,息风止痉,半夏、茯苓、橘红、胆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连翘清热化痰;麦冬、玄参滋阴清热;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
病案一 邓某,女,48岁。入院日期:1963年6月15日。
主诉:浮肿已半年,近1周来加重而入院。
病史:患者于1961年元月感冒后,开始咳嗽气喘,下肢浮肿,经治疗后好转,但常心悸。两月前症状又加重,动则心悸气短,下肢逐渐浮肿,心下痞满,咳嗽,吐白痰,尿少,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中医诊断:肺胀(阳虚水泛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Ⅲ度。
治法:温阳宣肺,豁痰利湿。
方药:真武汤加开鬼门法治之。
附子6g,杭芍9g,白术9g,茯苓12g,甘草9g,麻黄3g,生石膏12g,生姜9g,杏仁9g,白茅根30g,车前子15g(包),大枣5枚(擘)。
上方服药3剂后,尿量显著增加,每日达1500~1900mL,下肢浮肿明显减轻。用药至第5剂后肿退,仅小腿略肿,咳嗽减轻,故上方加入宽胸理气之品,厚朴6g,陈皮6g。服药至第6剂后,浮肿消失,心率减慢,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考虑还有胸闷、咳嗽、气短等症,上方去白茅根、厚朴、车前子,加入止咳降气之苏子9g。再服药5剂后咳嗽已止,仅微有气喘,心下稍有痞满,又予厚朴麻黄汤清肺泄热,豁痰平喘。服药1周后,诸症均除,心率83次/分,食纳正常,二便自调,故出院返家。
【按】心肾阳虚,痰湿阻遏,肺气壅塞。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标本同治。(《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病案二 王某,男,62岁。1989年12月26日就诊。
主诉:咳嗽30余年,加剧半年。
病史:咳嗽阵作,日轻夜重,胸闷,动则气喘,痰稀白夹黏,量多难咳,食欲不佳,二便尚调,形寒。听诊心音低远,呼吸音低粗,两肺底满布湿啰音。X线示横膈明显下降,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明显增粗。
查体:面癯体瘦,四肢清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带腻,脉沉细数。
中医诊断:肺胀(阳虚水泛证)。
西医诊断:肺不张。
治法:温阳导痰,通肺降气。
方药:导痰汤加减。
制附片7g,干姜3g,桂枝6g,胆南星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炒白术6g,茯苓10g,川贝末6g(另冲),炙苏子10g,降香10g,广陈皮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证之病机,脾肾阳虚是本,寒痰聚肺是标,不治其本,则无以绝痰饮之源,不治其标,则不能开气脉之闭,是以治上之策,当标本兼顾,一面温补脾肾,一面导痰顺气,用温阳导痰法治之。方用附子、干姜二药为君,一补肾阳,一补脾阳,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臣以桂枝、白术及胆南星、枳实、茯苓、广陈皮等药,前者助君药温补脾肾,奏健脾运中之功,后者理气开泄,起消痰导痰之力;佐苏子、川贝、降香降气平喘,使有形之痰易于咯出,使甘草协同诸药,本方组方较严,选药颇精,故用后奏效颇速。(《徐迪华医案》)
病案一 赵某,男,55岁。2012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喘咳10余年,加剧并伴浮肿、心悸1年。
病史:2002年以来咳嗽反复发作,2003年开始喘促并加重,出现心悸、浮肿,不能平卧,卧则喘甚。就诊时喘促气短症状明显。二便正常,睡眠不佳,食欲不振,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语声低微,不能相续,面色紫暗,双下肢中度浮肿,舌淡紫质稍胖,苔薄,脉促。
中医诊断:肺胀(肺肾两虚证)。心悸。
西医诊断:肺源性心脏病。
治法:温补肺肾,通阳利水。
方药:参赭镇气汤加味。
党参20g,代赭石20g,生龙骨20g,生芡实15g,生山药20g,山萸肉20g,炒紫苏子6g,当归12g,丹参20g,生牡蛎20g,生白术12g,茯苓12g,沉香6g,桂枝12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按】本例患者辨证为肺肾两虚,复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水气凌心,故在参赭镇气汤原方去阴凝之白芍,加当归、丹参活血通脉,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通心阳,沉香温肾纳气。诸药合用,共奏纳气归于肺肾、振奋心阳、通畅心脉、消退水肿的效果。
病案二 李某,女,38岁。2006年2月21日初诊。
主诉:患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30年,常在季节交替、气候改变或经前发病加重。
病史:患者34年前(4岁时)因肺炎继发哮喘,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但仍每于春秋季节发作。发作时,不能平卧,喘憋严重,常需住院抗炎平喘及激素治疗。刻下喘憋较重,动则加重,咳嗽,咳吐白痰,量不多,不易咳出。
查体:舌质暗红,舌苔白中后部厚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
中医诊断:肺胀(肺肾气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调理肺肾,降气平喘化痰。
方药:自拟方。
炙麻黄5g,紫菀15g,杏仁10g,厚朴10g,地龙10g,蝉蜕8g,百部10g,五味子1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黄芩10g,金荞麦15g,橘红10g,太子参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病与痰、瘀相关,故临床必查痰量、痰色,舌下脉络。本病喘息发作与经期有关,故可配伍疏肝补肾之品,动则喘甚为肾虚的表现,故加枸杞子、山茱萸以调补肝肾。(《谢海洲医案》)
(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临床常见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五个证候。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夹杂出现。临证既需掌握其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尤为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2)老年、病久者应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丛生。老年、久病体虚的疾病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但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正邪交争之象可不显著,故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色变黄,舌质变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虑有外邪的存在,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