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2.病机 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首当分清虚实,实喘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病变脏腑。
2.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3.证治分类
(1)实喘
①风寒壅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②表寒肺热证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③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④痰浊阻肺证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⑤肺气郁闭证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2)虚喘
①肺气虚耗证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②肾虚不纳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③正虚喘脱证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1.风寒壅肺证
徐某,男,40岁,公司职员。2007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3年,加剧1周。
病史:2004年以来,每到冬天咳喘复作,治疗效果不佳。2007年10月因感冒而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头痛,鼻塞,纳差,日渐加重,大便微干,小便清长。治疗无效,遂来门诊治疗,门诊以“哮喘”收入院治疗。
查体:喘而气促,呼吸抬肩,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中医诊断:气喘(风寒壅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肺炎。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紫苏8g,半夏9g,橘红10g,苏子12g,紫菀10g,白前10g。7剂。煎服,每日两次分服。
【按】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桂枝、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气。
2.表寒肺热证
王某,男,24岁,学生。1997年1月8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1个月,加剧并伴胸痛1周。
病史:去年入冬以来经常感冒,1996年12月8日以来断续咳喘,今年元旦以来咳嗽、气喘加剧并出现胸痛、口渴、咽干,虽经用止咳祛痰、退热等药治疗无效,为求中医系统治疗来诊。
查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92次/分)。血常规:白细胞10×10 9 /L,淋巴细胞0.26×10 9 /L,中性粒细胞0.74×10 9 /L;胸部X线示左下支气管肺炎。
中医诊断:气喘(风热袭肺,寒郁化热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10g,生石膏50g,杏仁10g,金银花20g,连翘20g,炙甘草6g,桑白皮10g,黄芩10g,枇杷叶12g,沙参30g,芦根30g。7剂,水煎服,日1剂。
服用7剂后,咳嗽、胸痛、气喘减轻。胸部X线示左下肺炎性阴影消失,但仍有轻度咳嗽咯痰。又予前方加减服用10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患者初为感冒,寒邪郁久化热,热邪犯肺,肺气上逆,故气喘、咳嗽、胸痛。投以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因热甚加桑白皮、黄芩、金银花、连翘以增强清泄肺热之力,口渴加芦根、沙参清热生津,加枇杷叶降逆平喘。(《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3.痰热郁肺证
王某,女,70岁。2005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2005年3月行左肺切除术,因着凉后气短、痰多1周。
病史:2005年3月因肺脓肿行左肺切除术,近1周因受凉后,出现气短、喘憋加重,自服阿奇霉素,症状不见好转,今日就诊。刻下:气短,喘憋,动则喘甚,夜间不能平卧,胸闷,咳嗽,咯黄白痰,痰量较多,易咯,乏力,心悸,面色
白,平素易感冒,纳、眠可,二便调。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肺中代偿肺气肿征;舌暗红,苔黄,脉象弦数。
中医诊断:喘证(肺气不足,痰热郁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
治法:益气固表,宣肺平喘。
方药:玉屏风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生黄芪20g,防风15g,炒白术12g,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陈皮15g,半夏10g,百部12g,紫菀15g,川贝母12g,浙贝母20g,板蓝根20g,丹参15g。7剂,水煎服,日1剂。加用阿奇霉素0.25g,日1次。嘱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服上方7剂后,喘憋减轻,但咳痰量仍较多,舌红,苔黄,脉弦滑。痰热壅肺的表现仍旧明显,故治以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改用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苏子15g,白芥子12g,莱菔子12g,陈皮15g,半夏12g,胆南星10g,竹茹12g,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20g,紫菀15g,款冬花15g,浙贝母20g,板蓝根20g,鱼腥草20g。7剂,水煎服,日1剂。停用阿奇霉素。嘱避风寒,适劳作。
【按】肺气不足则见喘憋,动则喘甚,面色
白,平素易感冒。复感外邪,风寒袭肺,入里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痰热阻肺。临床可见胸闷,咳嗽,咯黄白痰,量多。(《许建中医案集》)
4.痰浊阻肺证
病案一 张某,男,40岁。2012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气喘、咳嗽1年,咯痰不爽加重1周。
病史:2011年9月起咳喘,喘而胸满闷塞、咯痰,反复发作,每遇气候变化或饮食不节则气喘、咳嗽,痰多咯出不爽,胸中满闷,夜间影响睡眠,困乏无力,饮食无味,二便正常。
查体:舌苔白腻,脉象缓滑。胸部X线示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气喘(痰浊阻肺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茯苓10g,法半夏10g,橘红10g,白芥子6g,炒莱菔子15g,苏子10g,杏仁10g,地龙6g,瓜蒌15g,旋覆花10g,紫菀10g,黄芩6g。3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痰利,咳喘减轻,仍感纳差、痰多。上方合平胃散加味。喘平咳减,饮食增加。继服7剂后,症状消失,痊愈。
【按】李时珍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酒食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塞于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致气喘咳嗽,痰多不利。法半夏、陈皮、瓜蒌、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黄芩清热;地龙通络;杏仁、紫菀、旋覆花肃肺化痰降逆。先予祛痰降逆平喘,再给宣肺理脾,定喘止咳,症状痊愈。
病案二 张某,男,77岁。2014年2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咳痰,口干2年,近1个月加重。
病史:患者多年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有冠心病病史,常咳嗽,咳黄痰,口干。
查体:舌暗红,苔黄,脉细。
中医诊断:喘证(痰浊阻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清肺,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
泽漆20g,金沸草15g,拳参20g,半夏15g,陈皮15g,杏仁15g,防己15g,瓜蒌15g,甘草15g,沙参3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平素多咳嗽,复发,必有邪气引动,痰多时黄,口干,乃风邪入里化热,与伏饮相结,加防己以兼治心病,补气利水,防饮邪传溢。(《带教医案实录》)
5.肺气郁闭证
赵某,女,56岁,退休。2010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3年,加剧1周。
病史:患者咳喘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苔薄,脉弦。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X线示肺纹理增粗。
中医诊断:气喘(肺气郁痹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沉香8g,槟榔8g,乌药10g,木香10g,枳壳10g,苏子12g,金沸草8g,代赭石6g,杏仁10g,柴胡6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方药用五磨饮子加减。本方行气开郁降逆,沉香、柴胡、槟榔、乌药、木香、枳壳行气解郁;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1.肺气虚耗证
李某,男,60岁,湖北枣阳某乡镇,经商。1950年5月初诊。
主诉:素有咳血,突发喘气,呼吸痰促。
病史:素有咳血病史,今日突发喘气,呼吸痰促,胸闷不舒,气怯声低,烦躁,口咽干燥,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苔薄少津,脉无力。
中医诊断:喘证(肺气虚耗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滋养肺阴,润燥清热。
方药:清燥救肺汤。
麦冬12g,巨胜子10g,党参10g,冬桑叶10g,炙甘草10g,石膏10g,枇杷叶10g(去毛,炙),杏仁10g(去皮、尖,炒,打),阿胶10g(烊化)。以上9味,以水先煎前8味,待其水减半,取汁,去渣,入阿胶烊化,日1剂,分2次,温服。药服1剂而喘减,2剂而喘平。
【按】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全方配伍,共奏清燥润肺、养阴益气之功,全方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肺金之燥热得以清宣,肺气之上逆得以肃降,则燥热伤肺之证自除。(《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
2.肾虚不纳证
病案一 夏某,58岁,女。
主诉:咳嗽喘促多年,突然加重。
病史: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甚。本次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形瘦神惫,二便正常,睡眠尚可。
查体:舌质淡,脉沉细。
中医诊断:喘证(肺肾两虚,痰浊阻气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补肾纳气,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10g,钟乳石10g,炒苏子10g,法半夏10g,胡桃肉10g,陈皮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7剂,日1剂。
二诊: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10g,钟乳石10g,炒苏子10g,法半夏10g,胡桃肉10g,紫石英12g,熟地黄12g,诃子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14剂,日1剂。
三诊: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唯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按】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补肺纳肾,降气平喘,选苏子降气汤加减。(《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病案二 卢某,男,60岁,干部。200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难平伴怕冷,心悸4个月余。
病史:患者近4个月来每日午后咳嗽,气喘难平,怕冷,心悸,头晕,胸闷,夜晚脘中气冲不能平卧,曾用中西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
查体:面色少华,口唇稍紫,胸廓扩张。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喘证(肾虚不纳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纳肾,平冲,定喘。
方药:加减桂枝龙牡汤。
龙骨20g,牡蛎30g,代赭石30g,桂枝3g,炙苏子9g,五味子5g,沉香3g,麦冬9g,太子参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方中用桂枝降逆,合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平冲,代赭石、沉香纳气平喘,炙苏子降气平喘,共治其标;五味子、麦冬、太子参补益脾肺之气,以治其本。标本兼治,虚实共调。[《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病案三 姜某,女,62岁。2013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咳多年,近半年喘。
病史:咳嗽时轻时重,偶有心悸,下肢肿,脘痞。
查体: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喘证(肾虚不纳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补肾理肺。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参蛤散加减。
熟地黄50g,山药25g,黄芪5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防己10g,旋覆花20g,枇杷叶2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久咳,正气大伤,现咳轻而喘,下肢肿,脘痞,是气虚不运所致,故以六味地黄丸加枇杷叶、旋覆花补肾化痰,下气定喘。黄芪、防己补气利水。
3.正虚喘脱证
病案一 辛某,男,64岁,退休工人。2007年7月8日初诊。
主诉:素有咳喘史,突然加重。
病史:患者有喘咳病史,近期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扇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二便正常,食欲尚可,睡眠不佳,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诊查。
查体:脉浮大无根,心率120次/分,双肺可听到痰鸣音。
中医诊断:喘证(正虚喘脱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人参12g,附子9g,黄芪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2g,冬虫夏草6g,五味子12g,蛤蚧(粉)8g,龙骨8g,牡蛎8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附子、蛤蚧(粉)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病案二 娄某,男,61岁。2012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哮喘1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反复发作,饮冷及着凉均可诱发本病,初用青霉素、链霉素、泼尼松、麻黄碱等药可暂安,后服用无效,近因天气寒冷病情加重。
查体:X线检查两肺纹理粗糙,透明度增强,右心扩大,横膈下移。端坐呼吸,咳嗽哮喘,张口抬肩,两颊暗红,颈静脉怒张,口唇发绀,喉中痰鸣,周身凉汗,下肢水肿,饮食难进。舌质青紫,苔薄白稍腻,脉虚大而数。
中医诊断:咳嗽(正气喘脱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补肾纳气,回阳固脱。
方药:阳和汤加减。
麻黄9g,熟地黄18g,鹿角霜12g,肉桂10g,附子10g,山萸肉15g,硫黄2g,钟乳石12g,沉香10g,龙骨12g,牡蛎12g,人参6g,山药12g,五味子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属肺肾气衰。首宜壮下元,益气固脱以救险情,故用甘温力宏之人参大补心、脾、肾之元气。配附子、硫黄、钟乳石、肉桂大辛大热之品,以温壮肾阳;龙骨、牡蛎、五味子平敛浮越之阳;用大量熟地黄,佐其大队温热之味,标本同治,不忘健脾。(《名老中医临证验案医话》)
(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喘证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
(2)掌握虚实的错杂。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为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因痰浊壅肺,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肾虚于下,见腰酸,下肢欠温,脉沉细或兼滑。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实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上盛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而见咳喘心悸,胸闷,咳痰清稀,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当温肾益气行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若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
(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腑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