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哮病

一、概述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1.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病后。

2.病机 哮病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2.治疗原则 当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3.证治分类

(1)发作期

①寒哮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②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③寒包热哮证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④风痰哮证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⑤虚哮证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2)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②肺肾两虚证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二、临床病案举隅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病案一 刘某,女,20岁。2013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哮鸣5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5年以来反复发作咳喘,每遇受凉即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每次发作经用西药平喘药、抗生素、激素以及对症处理才能控制及缓解,近半年来发作频繁。1周前因气候骤变,疲劳着凉致旧恙发作,西药治疗无效,故来求治。诊见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吐白色泡沫痰,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受寒易发,面色青晦,痰量较多,喉间哮鸣有声,二便正常。

查体:呼吸稍促,口唇紫绀,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听诊:两肺闻及哮鸣音,心率95次/分,律齐,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胸部X线:两肺纹理增多,增粗。提示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哮病(寒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宣肃化痰,泻肺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杏仁10g,炙麻黄5g,干地龙10g,炙僵蚕10g,半夏10g,射干10g,白芍30g,葶苈子25g,细辛3g,生黄芪15g,炙甘草3g。5剂,水煎2次,早晚各1次。

【按】方中麻黄辛温,是肺经专药,无汗表实而喘宜生用,以宣肺发汗平喘,有汗表虚而喘宜蜜炙,以润肺止咳定喘;射干利咽消痰结;麻黄与射干相配,取其虫类可除风之共性,以除哮喘之夙根。杏仁、半夏、葶苈子化痰降气平喘;地龙、炙僵蚕祛风、化痰、通络;白芍、生黄芪和养气血;细辛温肺化饮;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具有宣肺化痰、泻肺平喘之功。

病案二 陈某,女,75岁。2013年10月21日初诊。

主诉:哮喘病10年,10日前因感冒复发。

病史:患者于10日前感冒,微咳,静脉滴注先锋霉素6日未缓解,微咳,痰多不易咳出,欲呕,甚则喘息不得卧,畏寒,无热,无汗。

查体:舌暗苔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哮证(冷哮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加减。

半夏15g,陈皮20g,泽漆20g,炙麻黄7.5g,桂枝10g,生白芍15g,干姜5g,细辛5g,甘草15g,五味子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为哮喘发作期,由外感风寒引动伏饮,即外寒内饮证。诸药相合,使风寒去,内饮除,肺之宣降复常则喘咳自止。(《带教医案实录》)

病案三 高某,女,37岁。2012年4月23日初诊。

主诉:咳喘多年,近1周加重。

病史:患者幼年肺炎,治愈后,长期遗留咳嗽,不愈。4岁起呼吸不畅,气促,睡眠中常有喘鸣,近1周咳喘发作。

查体:咳嗽,咳喘,咳白色痰少许,全身倦怠,食纳差,身体消瘦,月经正常。面色无华,胸廓呈桶状,脉浮数,舌红暗,苔薄白。

中医诊断:哮证(寒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寒痰,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防风15g,荆芥12g,苏叶15g,葱白6g,干姜10g,桂枝10g,炒白芍12g,炙甘草12g,牛蒡子12g,厚朴12g,细辛3g,五味子10g,麻黄10g,杏仁12g,射干12g,瓜蒌15g,鱼腥草20g,板蓝根20g。5剂,水煎服,日1剂。

【按】久病寒喘,正虚邪实,反复发作,发作时,宜先治标兼顾扶正。喘止邪消,则宜扶正固本,少佐祛邪。一旦外邪内饮全部消除,则宜专补脾肾,稍佐活血化瘀,以防久病入络。(《许建中医案》)

2.热哮证

刘某,男,34岁,工人。1990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4年,加重1个月。

病史:哮喘反复发作4年余,近1个月来持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口唇、指端微绀。

查体: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中医诊断:哮病(热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定喘汤。

蜜炙麻黄6g,炒黄芩10g,知母10g,桑白皮10g,光杏仁10g,法半夏10g,海浮石10g,芦根20g,射干6g,广地龙10g,金荞麦根15g,南沙参10g。7剂,水煎服。

11月14日二诊:药服3日哮喘即告减轻,痰易咳出,连服1周,喘平,咽痒,面赤自汗,胸部闷痛俱见消失。但有干咳,咳痰质黏,咽部干燥,唇红。痰热郁蒸,耗伤阴津。治宜清化痰热,养阴生津。

处方:蜜炙麻黄5g,炒黄芩10g,知母10g,桑白皮10g,光杏仁10g,海浮石10g,芦根30g,金荞麦根15g,天冬10g,麦冬10g,南沙参10g,生甘草3g,地龙10g。7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消失,继续调治巩固半个月。

【按】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海浮石、金荞麦清热肃肺;天冬、麦冬、南沙参润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地龙清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标本同治。(《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3.寒包热哮证

王某,男,30岁,工人。2013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哮鸣3年,加重1周。

病史:2000年以来,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虽在职工医院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来系统诊治。

查体:急性病容,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两肺呼吸音粗糙,满布哮鸣音。

中医诊断:哮病(寒包热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6g,五味子10g,干姜3g,半夏10g,白芍12g,炙甘草3g,细辛3g,银杏肉10g,葶苈子6g,橘红6g,桑白皮10g,猪苓12g,云苓12g。3剂,水煎早晚分服。

药后2日复诊,喘息未发,全夜安寐,诸症消失。再予原方连服7剂,哮喘完全停止,出院。

【按】患者有哮喘病史,反复发作,畏寒肢冷,脉浮紧,诊为素体内有水饮,外有寒邪。投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之小青龙汤。加泻肺利气的葶苈子和化痰祛湿药茯苓、猪苓,银杏肉、桑白皮、半夏、葶苈子、橘红化痰降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麻黄散寒解表;白芍和养气血;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炙甘草调和诸药。哮喘发作停止。取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4.风痰哮证

刘某,女,26岁。2013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哮鸣3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2010年以来反复发作咳喘,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多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暗,发作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呼吸稍促,舌苔厚浊,脉滑实。听诊:两肺闻及哮鸣音,心率90次/分,律齐。

中医诊断:哮病(风痰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白芥子9g,苏子9g,莱菔子9g,麻黄10g,杏仁8g,僵蚕8g,厚朴8g,半夏9g,陈皮10g,茯苓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僵蚕祛风化痰;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

5.虚哮证

周某,男,34岁。1976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哮喘4年,日益加重,反复发作。

病史:婴儿时期曾患奶癣。4年前开始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常持续两三个月不见缓解。平时特别怕冷,易感冒,不欲饮水。此次发病起于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诊查:半夜后哮鸣气急,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哮喘(虚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助阳解表蠲饮。

处方:生麻黄6g,桂枝6g,生白芍9g,生甘草6g,苏子12g,姜半夏9g,陈皮6g,炙细辛3g,熟附片12g(先煎),磁石3g(先煎)。14剂。

另方:黄芪片100片,每日3次,每次5片。

2月7日二诊: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喘,胸闷气短,有痰。原方改生麻黄9g,加局方黑锡丹6g分吞,7剂,水煎服,日1剂。

另方: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两包,每日3次,每次5片。

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附:喘脱危证

赵某,女,50岁。2013年8月28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哮鸣10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反复发作咳喘,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脉细数不清,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中医诊断:哮病(喘脱危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人参6g,附子9g,甘草6g,山萸肉3g,五味子10g,麦冬10g,龙骨8g,牡蛎6g,冬虫夏草10g,蛤蚧9g。7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按】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人参、附子、甘草益气回阳;山萸肉、五味子、麦冬固阴救脱;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王某,40岁,农民。女,2013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6年,加重半个月。

病史:患者咳喘反复发作多年,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面色苍白无华,舌胖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哮病(肺脾气虚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5g,山药13g,薏苡仁13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5g,五味子13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薏苡仁、茯苓甘淡补脾;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2.肺肾两虚证

曾某,女,32岁,1995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作气喘哮鸣4年。

病史:1991年10月以来常有气喘哮鸣发作。每次发作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面白肢凉,气不接续,神疲乏力,自汗畏寒。住院前每次发作,必须用必可酮气雾剂或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才能缓解,但维持时间短。由于哮喘频繁发作,患者形体消瘦,面青肢凉,呼吸困难,非常痛苦,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舌质淡,苔薄,脉濡细,两肺可见哮鸣音。

中医诊断:哮病(肺肾气虚证)。

西医诊断:哮喘。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补肺益肾汤加味。

黄芪20g,葶苈子10g,茯苓20g,麦冬20g,党参20g,泽泻20g,生地黄20g,牡丹皮20g,橘红10g,苏子10g,射干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后,症状明显好转,再服7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随访患者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病程日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使喘促频繁发作,屡发不止,日益加重,中医辨证属肺肾气虚型。《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幼稚天哮”的观点,说明哮喘的发作与肾阳虚有关。肺肾气虚体质是哮喘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针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采用补肺益肾、扶正固本的治法,以补为主,补中有泻,取得满意疗效。(《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三、临证备要

(1)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寒痰冷哮久郁可化热,尤其在感受外邪引发时,更易如此。小儿、青少年阳气偏盛者,多见热哮,但久延而至成年、老年,阳气渐衰,每可转从寒化,表现冷哮。虚实之间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般而言,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但实证与虚证可以因果错杂为患。实证包括寒热两证在内。如寒痰日久耗伤肺脾肾的阳气,实证可以转化为气虚、阳虚证;痰热久郁耗伤肺肾阴液,实证则可转化为阴虚证。虚证属于阳气虚者,因肺脾肾不能温化津液,而致津液停积为饮,兼有寒痰标实现象。兼腑实者,又当泻肺通腑,以恢复肺之肃降功能。因肝气侮肺,肺气上逆而致者,治当疏利肝气,清肝肃肺。

(2)发时治标顾本,平时治本顾标。临证所见,哮病发作之时,虽以邪实为多,亦有正虚为主者,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对于哮病的治疗,发时未必全从标治,当治标顾本,平时亦未必全恃扶正,当治本顾标。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但在扶正的同时,还当注意参入降气化痰之品,以祛除内伏之顽痰,方能减少复发。

(3)重视虫类祛风通络药的应用。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触发,具有起病多快、病情多变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药用麻黄、苏叶、防风、苍耳草等,特别是虫类祛风药擅长走窜入络,搜剔逐邪,可祛肺经伏邪,增强平喘降逆之功,且大多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缺氧现象有显著疗效,药如僵蚕、蝉蜕、地龙、露蜂房等。 R1g5hAxm9tRqh5verceIpNw+A1Uw0Li8OD0itVjLRbfKf6P26xmROINKdB840qV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