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1.病因 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2.病机 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辨证候虚实。
2.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3.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②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③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②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③肝火犯肺证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④肺阴亏耗证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张某,男,42岁,干部。1936年3月18日就诊。
主诉:咳嗽1个月,加剧3日。
病史:2月中旬起咳嗽数日。3月15日以来咳嗽加剧,复增恶寒,发热,汗少,鼻塞,咽痛,咳引胸痛,咯痰黏白呈泡沫状,痰内混有黄稠块,口干不欲饮,大便隔日而解。经注射青霉素、口服止咳药均无效,来门诊求治。
查体:体温38.5℃,听诊两肺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脉浮滑数,舌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袭表,痰浊闭肺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味。
麻黄5g,杏仁10g,甘草3g,桂枝3g,全瓜蒌15g,鱼腥草30g。3剂。
服药3剂后汗出热退,咳嗽仍阵作,去桂枝继服3剂,咳止,大便通畅,病情转愈。
【按】咳嗽病无论从中医“病名”角度,还是从西医“症状”而言,其临床发病率可谓诸病种或诸症状之最,咳嗽数周不愈,常属多见。自古以来,咳嗽难治。张三锡曰“百病唯咳嗽难治”。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仲景麻黄汤化裁而来,具有发散风寒、止咳平喘之功,用于外感风寒,鼻塞,胸闷短气,咳喘痰多。盖言外感咳嗽为感受外邪,导致肺气失宣而病发咳嗽,因而治疗上则宜采用“宣通肺气,疏散外邪”的方法,因势利导,则邪去正安。该方以麻黄宣肺散寒,杏仁、甘草宣肺化痰止咳;加入鱼腥草辛而微寒,既能化痰止咳,又解肺经热毒;瓜蒌宽胸、利气、润肺、通便。资料表明鱼腥草对慢性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与三拗汤相伍一温一微寒,既无温燥之弊,又无苦寒之过,却能相得益彰,大有启门驱贼之势,使客邪易散,肺气安宁,于风寒、风热咳嗽用之颇益。(《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病案一 患者林某,21岁,男,汉族,未婚,医务人员。
主诉:咳嗽3周。
病史:患者于3周前开始感咽部不适伴干咳,3日后咳嗽加剧,痰少,性黏不易咳出,呈灰白色混浊,伴气喘,夜间咳嗽更甚,一躺下就阵发性剧烈咳嗽,严重影响睡眠,畏寒微热,口干面红,咽喉不利,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查体:舌质红,苔薄黄,舌面少津。脉浮滑数。体温37.5℃,脉率88次/分,呼吸24次/分,咽部渐红,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少许干性啰音。
中医诊断:咳喘(风热犯肺,肺阴虚证)。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补养气阴。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汤加减。
麻黄6g,杏仁9g,石膏24g,太子参15g,沙参15g,麦冬15g,黄芪15g,百部15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鱼腥草30g,甘草3g。水煎服,先服1剂。
二诊:上药服后当晚即见明显效果,咳嗽明显减轻,气道通畅,能平卧入睡,畏寒发热消失,照上方再开3剂。
【按】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当清热解表,宣肺平喘,补养气阴。太子参、沙参益气养阴,麦冬清热养阴,润肺生津。补润合用。(《中医药学临床验案范例》)
病案二 李某,女,26岁。2012年8月4日初诊。
主诉:咳嗽20余日。
病史:20余日前,受凉感冒后,体温升高,汗多发热,胸中热感,不能食,口渴欲饮,咳嗽全身乏力,四肢倦怠,咳痰少许。
查体:面色红润,额部有汗,汗多,咳嗽声重浊。口干苦欲饮,痰色稍黄,咽红,咽痒、鼻塞、流涕,大便干,脉浮数,舌质红,舌苔薄黄。
中医诊断:咳嗽(外感风热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
金银花20g,连翘12g,竹叶15g,淡豆豉12g,薄荷12g,桑叶12g,菊花15g,黄芩12g,栀子10g,麻黄6g,生石膏30g,杏仁12g,前胡15g,枇杷叶15g,浙贝母20g,鱼腥草30g。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咳嗽、咳痰消失,体力恢复,仅少许口干欲饮,发热伤阴。处方:北沙参12g,太子参10g,川贝母12g,麦冬12g,梨皮12g,枇杷叶15g,前胡15g。3剂,水煎服,日1剂。
【按】风热外感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是为常法。后期如是阴伤,自应养阴润肺。(《许建中医案》)
病案一 陈某,男,8岁。
主诉:咳嗽20余日。
病史:患儿阵阵干咳已20余日,于1963年8月26日来诊治。
初为白天频频作咳,服西药后症减,但晨起及夜间醒后仍频咳不止。体温不高,食欲减退,口不干,二便自调。
查体:扁桃体肿大,两肺基底部可闻粗湿啰音,舌苔中心淡黄,边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咳嗽(外感燥邪证)。
西医诊断:咳嗽。
治法:清燥止咳。
方药:清燥止咳方(自拟)。
沙参9g,知母6g,浙贝母6g,白芍9g,梨皮5g,杏仁泥4.5g,橘红4.5g,旋覆花6g(包),南苏子4.5g,生姜1.5g,甘草2.4g,紫菀4.5g。7剂,水煎服。
上方每日1剂。4日后咳大减,左肺啰音消失。原方再进4剂,干咳全平,肺部啰音完全消失。
【按】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杏仁、橘红宣肺化痰止咳;旋覆花、南苏子、紫菀肃肺止咳;沙参、知母、浙贝母、白芍、梨皮、芦根生津润燥;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叶心清医案选》)
病案二 朱某,女,39岁。2012年3月3日初诊。
主诉:咳嗽,咳痰1周。外感后加重4日。
病史: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不易咳出,外感后加重,现晨起咳稍重,黄痰。
查体:舌暗红苔黄厚,脉细。
中医诊断:咳嗽(风燥犯肺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燥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麦冬30g,半夏10g,枇杷叶30g,杏仁15g,甘草20g,紫菀20g,生石膏10g,桑叶25g,拳参20g,沙参30g,炙麻黄5g,穿山龙3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为风燥犯肺,入里化热,灼津生痰。故治以清燥润肺,化痰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清肺润燥,使燥邪去而津液得复;炙麻黄宣肺平喘;燥郁肺经气分伤津化热,故用石膏清气分郁热,麦冬、沙参养阴清热生津。热与痰结故用拳参、穿山龙清热化痰而不苦燥,杏仁、枇杷叶、紫菀润肺降气止咳,少佐半夏燥湿化痰,又防寒药伤中生湿。(《带教医案实录》)
病案一 刘某,女,40岁,教师。2013年6月9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多3年,加重1日。
病史: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色白,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查体:脉濡滑,舌淡,苔白腻,胸部X线: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
法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苍术9g,厚朴10g,杏仁12g,紫菀9g,款冬花10g,党参12g,白术13g,苏子9g,白芥子10g。7剂,日1剂,分早晚服。
【按】脾虚健运失常,痰湿内生,上渍于肺,阻碍气机,致咳嗽,气喘,颜面浮肿,痰白而黏量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指此类证候,健脾益气以治本,利气化痰以治标,标本同治而取效。
病案二 张某,男,75岁。
主诉:咳嗽10年,近1周加重。
病史:吸烟40年,近10年来每逢冬季,咳嗽白痰,近1周来受凉,咳喘,胸闷加重,下午低热,夜间咳嗽频数,气短不能平卧。
查体:面色无华,张口抬肩,脉弦数,舌少津,舌暗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治法:清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防风15g,荆芥12g,牛蒡子12g,金银花20g,连翘12g,竹叶12g,菊花15g,薄荷12g,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20g,射干12g,百部12g,款冬花15g,川贝母15g,紫菀12g,鱼腥草30g。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案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久不愈,外邪侵袭,内外合邪,痰湿蕴肺所致急性发作,首先疏散外邪,或标本兼治,以疏风解表,兼清肺利痰平喘。(《熊魁梧医案》)
病案三 李某,男,56岁。2000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伴喘息5个月余。
病史:患者咳嗽,甚则喘息,反复发作8年,且每遇寒加重。此次发作已经5个月余,经多方治疗,大量使用抗生素,效果不显著,故前来寻中医治疗。
查体: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弦略迟。
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证)。
西医诊断:肺炎。
治法:温阳涤饮,降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
茯苓30g,肉桂9g,焦白术10g,法半夏12g,橘红12g,炙款冬花15g,北细辛1.5g,炙百部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二陈汤之意化痰和中,肉桂、细辛温阳化饮,橘红、半夏、款冬花、百部止咳化痰。[《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病案一 李某,女,26岁,学生。2013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少,咽干1周。
病史:10月1日起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稠黄,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口干而黏,欲饮水,口服西药无效,遂来院进行治疗。
查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咳嗽(痰热郁肺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黄芩30g,山栀子15g,知母14g,桑白皮15g,杏仁4.5g,贝母13g,瓜蒌15g,海蛤壳15g,竹沥12g,半夏45g,射干14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痰热壅肺,肺失肃降,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清热与化痰并重,标本同治,清化之中兼理气,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
病案二 王某,女,33岁。2013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患者感冒1周,咳嗽3日。
病史:咳嗽有痰,黄白相间,咽略干,不畏寒。
查体:舌红苔白,脉弦滑略数。
中医诊断:咳嗽(痰热蕴肺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半夏15g,陈皮15g,泽漆15g,金银花15g,桔梗15g,枇杷叶30g,黄芩25g,甘草15g,沙参25g,瓜蒌15g,款冬花20g,紫菀20g。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咳嗽好转,少量黄痰,足下冷。舌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细辛3g,百合3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为感受风寒,表证已解,邪气入里化热结于肺经气分,而生痰热,痰重热轻,津液不足。故用黄芩、金银花清泄肺热,泽漆、瓜蒌清热化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桔梗、枇杷叶、款冬花化痰止咳,沙参养阴润肺,甘草健脾和中。二诊痰热减轻,下焦有寒,故加细辛温里散寒,百合养阴润肺止咳。(《带教医案实录》)
赵某,女,30岁,职员。2013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咳嗽,气喘16日。
病史:9月10日起咳嗽气喘,烦热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查体:面红目赤,脉象弦数,舌苔薄黄少津。
中医诊断:咳嗽(肝火犯肺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肝泻肺,顺气降火止咳。
方药:泻白散加味。
桑白皮10g,知母10g,地骨皮10g,桔梗9g,黄芩10g,甘草6g,陈皮10g,柴胡7g,生地黄15g,沙参15g,川贝母10g,百合30g,代赭石9g,青皮10g。日1剂,分早晚服。服9剂。
【按】此证系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气逆咳嗽;木火刑金,肺络损伤则咳吐鲜血或痰中带血。治以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之法而病愈。方中并无止咳平喘之品,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赵某,女,5岁半。1987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咳嗽2年。
病史:患儿咳嗽已2年,初起第1年咳嗽极密,近1年稍轻,但仍大咳,以早晚为多,痰少,无明显发喘,2年来常反复发热,胃口不好,日夜汗均多。
查体:精神好,营养中,咽红,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微红,颈淋巴结如蚕豆大,曾拍胸部X线只发现肺门有钙化灶,1∶2000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久咳(肺阴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治法: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青黛3g,海蛤壳15g,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8g,茯苓15g,白芍15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日二诊:诊后咳减,但3日前夜间曾咳嗽3~4小时,并少许喘。之后近2日咳继续减少,体检患儿精神好,舌质稍红,苔微黄。守上方加百部10g,麻黄4g。
【按】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白芍补虚,五味子敛肺、茯苓健脾;海蛤壳、青黛清热凉血化痰。(《中国当代名医医案医话选》)
(1)治疗禁忌。外感咳嗽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2)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来说,咳嗽的轻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虽咳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3)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有温宣、清肃两法,直接针对咳嗽主病之脏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补脾养肺等法。健脾化痰适用于痰湿偏盛,标实为主,咳嗽痰多者;补脾养肺适用于脾虚肺弱,脾肺两虚,咳嗽神疲食少者。治下者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则可考虑用治肾(益肾)的方法。总之,治脾治肾是通过治疗他脏以达到治肺目的的整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