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1.病因 外感六淫,风为主因;时行疫毒伤人。
2.病机 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风寒风热;辨不同兼夹;辨偏实偏虚。
2.治疗原则 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3.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
穆某,女,24岁,学生。2012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畏寒,发热,头痛5日。
病史:近5年来经常鼻塞头痛,每于冬令时症状明显,近2日来鼻塞头痛如蒙,周身头痛,以腰脊为甚,无汗恶寒,二便正常。
查体:体温38.6℃,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中医诊断:感冒(风寒证)。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2g,防风10g,茯苓12g,川芎6g,白芷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甘草6g。2剂,水煎服。
上方服药2剂,汗出,身痛减轻,继服1剂痊愈。
【按】该患者感受寒邪,寒邪袭表,卫阳被遏,邪正相争出现上述风寒表证,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予荆防败毒散,汗出邪退病愈。
姜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3年8月17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发热头痛3日。
病史:8月13日因天气变化感寒,鼻塞流清涕,头稍痛,因工作忙而未在意,今起发热汗出,微恶寒鼻塞流浊涕,口渴欲饮,咽喉肿痛,咳嗽咳黄稠痰,小便黄,大便秘结。
查体:体温39.6℃,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点,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证)。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12g,贝母10g,黄芩10g,板蓝根3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
【按】该患者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留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散热,予银翘散加减,因热甚加黄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瓜蒌清热化痰,方药对症,服药后邪退病愈。(《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病案一 刘某,男,40岁,教师。2013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头痛,身热,汗出4日。
病史:6月15日因天气变化,炎热,回家后出现头痛,头重,周身酸痛,恶风,胸闷恶心,身热,小便黄。
查体:体温38.5℃,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暑湿证)。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0g,香薷12g,厚朴10g,扁豆12g,芦根12g,黄连3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滑石18g,甘草3g。煎后冷服。
服药后可喝藿香正气水1支,第2日可感症轻,体温降至37℃再服1剂可痊愈。
【按】暑月劳累,感受暑热之邪,发病急,症情明显,即给1剂新加香薷饮清暑泄热。方中香薷味辛微温,有解表祛暑之功;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清热解毒除烦;用六一散清心利尿祛暑;加苍术、藿香、佩兰、厚朴、扁豆和中化湿,助香薷以解在表之暑邪。服药后身热减退,再服1剂即病愈。
病案二 刘某,女,38岁。2006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头痛3日。
病史:患者3日前受风后出现发热,乏力,怕冷,咳嗽,头部胀痛跳痛不能忍,伴有项背的酸痛,无鼻流涕,体温37.6℃,在门诊给予静滴清开灵、太极通天液、泰诺等,发热稍退,头痛不减,遂来门诊就诊。
查体: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湿热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0g,法半夏10g,淡竹叶10g,青蒿10g,苍耳子10g,通草10g,滑石20g,甘草6g,猪苓15g,葛根30g,菊花15g。3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病既有湿郁卫分之表证,又有湿遏气机之里证。故用杏仁轻宣肺气;白豆蔻、半夏芳香化浊;考虑本证有化热之势,故用淡竹叶、滑石。复诊时湿热已化,则应以淡渗利湿为主。(《刘仕昌医案》)
病案一 张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3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畏风,汗出,发热,头痛3日。
病史:平素体弱易感冒,10月14日因疲劳受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查体:体温38.4℃,舌淡红,脉微浮。
中医诊断:感冒(气虚证)。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人参9g,甘草6g,紫苏叶9g,葛根9g,前胡9g,半夏9g,陈皮6g,枳壳6g,桔梗6g,木香6g,茯苓9g。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
【按】该患者平素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治宜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方中人参多用党参代替,茯苓、甘草益气、扶正祛邪,紫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前胡、桔梗、枳壳、木香、半夏、陈皮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方药对症,服药后邪退病愈。
病案二 张某,女,65岁。2005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感冒1个半月。
病史:患者平素体弱易感冒,且不易愈。1个半月前因外出汗出受风遇冷后感冒,出现怕风,怕冷,汗出,手怕冷水,当时略有发热,用西药(具体不详)后,发热退,但畏风寒一直不减,故前来求中医治疗。
查体:面色略显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缓。
中医诊断:感冒(气虚营卫不足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白术10g,大枣3枚,藿香10g,滑石10g,生黄芪10g,防风6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虚人感冒夹湿,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玉屏风散益气祛风,加藿香、滑石芳香化湿泄热。药味精简,标本同治,切中病机,功效显著。(《陈瑞春医案》)
李某,女,35岁,公务员,2013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恶寒,身热,咳嗽4日。
病史:6月7日因天气变化,外受风热,回家后出现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查体:体温38.1℃,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阴虚证)。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
玉竹8g,甘草2g,豆豉12g,薄荷5g,葱白9g,桔梗5g,白薇3g,红枣2枚。
【按】该患者素体阴虚津少,感受风热之邪,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症情明显,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方中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葱白、豆豉、桔梗、薄荷解表散邪;白薇清热养阴,清而能透;大枣、甘草甘润和中,可助玉竹之养阴。全方解表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服药后邪退病愈。
(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寒热二证不显著,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若风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热,或肺有蕴热,复感风寒之证,可取温清并施。辛温与辛凉合用,解表清里,宣肺清热。还需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夹惊者酌配钩藤、薄荷、蝉蜕、僵蚕、石决明等息风止痉;夹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谷芽、麦芽等消导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