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短时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则可一厥不醒死亡。
【病因病机】 引起厥证的病因较多,常在素体亏虚或素体气盛有余的基础上,因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主要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1.病因 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津;饮食不节。
2.病机 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因;辨虚实。
2.治疗原则 厥证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醒神回厥,醒后需辨证论治,调治气血。气厥实证顺气开郁,气厥虚证补气回阳;血厥实证活血顺气,血厥虚证补养气血;痰厥行气豁痰;食厥和中消导。
3.证治分类
(1)气厥
①实证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②虚证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2)血厥
①实证
治法:平肝息风,理气通瘀。
方药: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②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荣汤。
(3)痰厥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加减。
(4)食厥
治法:和中消导。
方药:昏厥若在食后未久,应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再用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
(1)实证
病案一 黄某,女,27岁。2013年8月初诊。
主诉:神识模糊,不省人事1日。
病史:平素性情急躁,每遇困难常常悲伤啼泣,加之近日天气转热,儿子有病,忧虑而发。晨起煮饭时,忽觉有一物自下腹上冲,顷刻神识模糊,不省人事,目闭,状似中风,遂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
查体:按其右脉和缓,左脉略有弦象。
中医诊断:气厥(肝火上扰证)。
西医诊断:癔病。
治法:当先敛肝火,降逆气。
方药:奔豚汤。
生葛根15g,黄芩6g,李根皮21g,酒川芎6g,当归6g,制半夏12g,老生姜12g,远志肉6g,酸枣仁6g,杭白芍6g。文火煎,去渣温服。
【按】素性急躁,又多忧郁,郁极肝火冲动,上干心主之官,故神志不清。方选奔豚汤加减。方中黄芩、葛根、李根皮等苦泄降火;川芎、当归、芍药等辛温滋血而敛肝;生姜、半夏燥脾降火;远志、酸枣仁宁心。汤药下咽不久,即目开语出,诸症顿除。继以甘麦大枣汤善后。(《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病案二 段某,男,42岁。2013年5月5日初诊。
主诉:头晕眼花,心脏不舒1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常因劳累过度,情志抑郁,突觉头晕眼花,心里难受,出汗后失去知觉,病四肢厥逆,不时抽搐。
查体:患者面色青黄,口唇发紫,两目直视,烦躁易怒,善太息,饮食明显减少,舌淡暗有深裂纹,脉弦数,二便正常。
中医诊断:厥证(气厥实证)。
西医诊断:抽搐。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息风。
方药:自拟方。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羚羊角6g,钩藤12g,郁金12g,赤芍10g,僵蚕10g,川芎10g,川贝母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劳累过度,正气已衰,七情抑郁,尤易犯肝,肝失疏泄而郁结不解,气机不行而阳郁不达,进而血瘀不行,痰湿阻滞,心脑失养,窍闭不宣,故肢冷厥逆遂发;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阳郁血瘀痰凝,筋脉闭郁失养,虚风随之内动,故抽搐。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化瘀止痉,平肝息风。肝主条达,病由气生,应做好思想工作,配合精神疗法,从而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张学文医案》)
(2)虚证
吴某,女,44岁。2001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突然昏厥,不省人事2小时。
病史:患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2小时。患者40岁时生一女,加倍爱护,发病前因女遭车祸突然死亡,骤受惊吓,突然昏倒,四末发凉,心悸不宁,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及异常叫声。
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10/80mmHg,处于昏睡状态,自动体位,面色苍白,律齐,神经系统体检正常。舌质淡,脉沉细。
中医诊断:厥证(气厥虚证)。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先静滴生脉注射液,缓解期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减。
人参20g,黄芪30g,炙附子20g,炮姜15g,炙甘草10g,远志20g,酸枣仁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40岁得女,元气耗伤,骤遇惊恐,恐则气下,清阳不升,一时气机不相顺接,导致厥证发生,选生脉注射液。成分为人参、五味子、麦冬。诸药合用,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配合四味回阳饮,人参甘温,益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人参、附子、炮姜合用益气助阳;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和中。[《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1)实证
陈某,女,45岁。2013年1月2日初诊。
主诉: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病史: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月前因和同事吵架,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查体:舌暗红,脉弦有力。
中医诊断:厥证(血厥实证)。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平肝息风,理气通瘀。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粉15g(可先吞服),钩藤12g,桑叶15g,菊花15g,泽泻15g,石决明20g,乌药12g,青皮12g,香附12g,当归12g。7剂,煎服,日1剂。
【按】本案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蒙阻清窍。治宜平肝息风,理气通瘀,方选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方中羚羊角粉(可先吞服)清心肝;钩藤、桑叶、菊花、泽泻、石决明平息肝风;乌药、青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2)虚证
严妇张氏,年40许。
主诉:月前猝倒,移时始苏,今晨又晕仆。
病史:体素不健,生育多,不时发病。月前猝倒,移时始苏。今晨餐后,正操作中,又晕仆,无何亦醒,其夫始为之治。先有同屋某医诊为痫病,方书竹茹温胆汤。夫业药,疑而未决,延赵守真会诊。切脉问证,乃曰:此非痫证,系血厥也。痫证当口吐涎沫,脉多弦滑;今病则否,不吐涎而脉微肢厥,面色
白,脉多弦滑。
中医诊断:厥证(血厥虚证)。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白薇汤加减。
白薇6g,当归24g,党参15g,甘草9g。依服10剂,当不复发。后果如所言。
【按】本病属心气虚,营血弱,经脉敷荣失调,阴阳不相顺接,故而为厥。一俟气过血还,阴阳复通,乃即平复。《内经》云:上虚则脑鸣眩仆。此亦阐明血虚而厥之理。关于血厥,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早经论述,且具方治。患者体弱血虚,凭脉论证,属于血厥无疑。(《治验回忆录》)
病案一 吉某,男,43岁。1967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昏倒,四肢抽搐加重1年。
病史:去年5月突然昏倒,四肢抽筋,不吐白沫。起初1~2个月发作一次,以后逐渐加剧,每2~3日发作一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目前神疲乏力,头昏目糊,夜寐易醒,纳呆,每餐约一两半(约75g)饭,经亲友介绍来住院治疗。
查体:舌苔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厥证(风阳上扰,痰浊内蒙证)。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宣窍。
方药:自拟方。
珍珠母30g,生铁落60g,白蒺藜9g,制南星9g,石菖蒲9g,夜交藤30g,决明子15g,蝎蜈片3g。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20日二诊:5日来未发昏厥、抽搐,头晕目糊有显著改善,胃纳亦增,精神较前振作。苔腻渐化,脉象弦滑。原方去珍珠母。10剂,水煎服,日1剂。
后经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至6月22日诸症解除,返回单位上班。随访4年未复发。
【按】风阳上扰,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而导致厥证发生。治应平肝潜阳,化痰宣窍。方药对症,服药后邪退病愈。(《医案选编》)
病案二 曹某,男,51岁。2013年4月2日初诊。
主诉:昏厥伴头部触电感2周。
病史:患者2周来经常突然昏厥,昏厥前后头部有触电感,眩晕,继则昏厥,不省人事,无汗,无抽搐,1~2分钟能缓解,醒后闭目不能睁眼,视物旋转发黑,心烦恶心,2小时后好转。现头晕,出汗则舒畅。
查体:语言清晰,舌体大,舌尖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厥证(痰厥)。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化痰息风开窍。
方药:自拟方。
半夏15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5g,胆南星10g,竹茹15g,石菖蒲15g,枳壳15g。3剂,水煎服,日1剂。
【按】此患者脉滑,舌苔白腻,发作前头部有触电感,眩晕系痰湿上扰,阻塞精明之府脉络,故诊为痰厥。痰厥之病,素体多痰多湿,由于不同原因,气机逆乱,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而眩仆。移时气机复得,苏醒后痰浊未去,故仍有眩晕、恶心之症。选用温经汤加胆南星、石菖蒲祛风痰开窍。因舌尖红,心烦,不能用天南星,服药后好转明显。(《梁贻俊医案》)
刘某,女,50岁。2013年7月24日就诊。
主诉:晚餐后昏倒,四肢厥冷2日。
病史:患者近5日来,天气炎热,自觉发热脘闷,口干,便秘,呕恶。近2日夜间睡眠中,先发呕吐,所吐为痰水、食物,呕吐未尽,则气闭目直,突然昏倒,肢体僵硬颤抖,四肢厥冷,汗多胸闷,烦热不欲衣被,每次发病都是晚餐之后、半夜之时,而在送医院途中已转清醒。
查体:血压120/80mmHg,神清语明,面色少华,形体肥胖,心肺无异常。舌红,苔厚腻微黄而干,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7.6mmol/L,血糖5.3mmol/L。
中医诊断:厥证(食厥)。
西医诊断:昏厥。
治法:解暑益气,消食化痰。
方药:昏厥时应针刺或急用紫雪丹以凉开水调服。继服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
知母10g,荷叶梗10g,竹叶10g,西瓜翠衣30g,西洋参10g,麦冬15g,石斛20g,神曲20g,山楂15g,莱菔子15g,半夏10g,胆南星10g,枳实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突然昏倒、四肢厥冷为主症,发作时值盛夏,每次发病,都是晚间饱餐之后,呕吐食物,当为暑厥夹痰夹食。治疗既要清其暑热,还须益气生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荷叶梗助西瓜翠衣以解暑清热;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甘淡,清热除烦;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胆南星、枳实行气豁痰;甘草调和诸药。
(1)本病的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最多见的是情志过极,如暴怒、紧张、恐惧、惊吓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对于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2)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决定的。例如气厥与血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二者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厥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3)厥证是内科常见危急重症。由于厥证常易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将厥脱并称。近十多年来,中医加强了对本证的研究与探索,治疗本证的药物剂型已从传统的口服丸、散、片、汤剂型发展为多种剂型,尤其是注射剂型,给药途径也从单一口服发展为多途径的给药,从而提高了中医治疗厥脱证的疗效。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等,可根据临床情况,于急需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