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悸

一、概述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1.病因 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2.病机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性的虚实;辨本脏与他脏疾病。

2.治疗原则 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3.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水饮凌心证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6)瘀阻心脉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7)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8)邪毒犯心证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合生脉散加减。

二、临床病案举隅

(一)心虚胆怯证

病案一 张某,女,47岁。2012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悸2个月,加重1周。

病史:患者2个月前因狗突然从面前过,受到惊吓心慌,从此晚上失眠多噩梦,有时惊醒,心中恐惧,近1周病情加重,心害怕慌乱不宁,乏力,时自汗出,头晕,月经、二便正常。

查体:舌淡,苔薄,脉沉弱少数。其他体检未发现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虚胆怯证)。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15g,龙骨30g,琥珀15g,酸枣仁15g,远志15g,茯神13g,茯苓10g,山药13g,麦冬13g,生地黄12g,熟地黄10g,肉桂5g,五味子15g。6剂,日1剂。

6剂后,心悸惊恐大减,睡眠改善。

【按】暴惊则气乱,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发惊悸;久则心气不足,故慌乱不宁而恐惧。清阳不升则头晕。故用安神定志丸。龙骨、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麦冬、生地黄、熟地黄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五味子收敛心气。方药对症。

病案二 李某,男,61岁。1999年7月9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1个月余。

病史:患者5年前因劳累始出现心前区疼痛,未经系统治疗,后经常感觉心悸胸闷,近日病情加重,遂前来求中医诊治。

查体: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结代。

中医诊断:心悸(心虚胆怯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自拟生脉活血汤。

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参20g,茯苓12g,柏子仁10g,生牡蛎30g,炙甘草6g,合欢皮15g,酸枣仁2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心悸辨证要点不外虚实两端,虚则权衡气血阴阳之深浅,实则辨气滞、血瘀、痰浊、痰热、热毒之所侵,心悸患者以气阴两虚,心血瘀滞为多见,吴震西老以自拟生脉活血汤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方中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复脉;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合欢皮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用柏子仁、酸枣仁、茯苓、生牡蛎、炙甘草养心安神。(《吴震西医案》)

(二)心血不足证

病案一 申某,女,62岁。2012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慌气短2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010年6月以来,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未予治疗。近1个月,因家事繁忙,症状加重,伴乏力气短,心前区憋闷,食欲不佳。

查体:面色不华,脉虚数(90次/分),舌淡,苔薄白。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性期前收缩。

中医诊断:心悸(心脾两虚证)。

西医诊断:窦性心动过速。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5g,党参20g,白术10g,炙甘草10g,当归15g,龙眼肉15g,茯神10g,远志6g,炒酸枣仁18g,木香6g,砂仁6g,大枣8枚,生姜9g。6剂,日1剂。

6剂后,心悸明显减轻,脉有力,饮食增加,困减觉安稳。

【按】心主血藏神,血虚失养,神不守舍,故心神不安而发惊悸。久致劳伤心脾,化源不足,无所上传,病情日渐加重,渐成脾气心血两虚。方选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砂仁、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合用,化源充足,心血得补,神有所养,诸症乃平。

病案二 孙某,女,44岁。2005年5月6日初诊。

主诉:心悸不宁伴失眠1年余。

病史:患者1年余心悸不宁,睡眠不佳,噩梦纷扰,头晕头痛,心烦焦虑,口干苦。

查体:舌红少苔,脉弦数。

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疏泄肝胆,养心宁神。

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g,龙骨20g,牡蛎20g,半夏15g,黄芩10g,大黄7g,太子参20g,生地黄20g,麦冬15g,柏子仁20g,石菖蒲15g,炒酸枣仁20g,桂枝10g,茯神20g,远志15g,夜交藤30g,甘草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方中柴胡、黄芩、大黄、半夏由小柴胡汤化裁所得,可疏泄肝胆郁热,以除胸腹烦满;桂枝使内陷之邪从外而解;龙骨、牡蛎补敛心气,镇怯安神;配伍酸枣仁、茯神、远志、夜交藤、石菖蒲、柏子仁、麦冬等养心安神之品;甘草、太子参、生地黄等益气养阴。虚实寒热兼顾,共达疏泄肝胆、养心宁神之效。[《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病案三 李某,女,70岁。1900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心悸气短,胸闷,失眠1个月。

病史:患者心悸已有40年之久,近1个月病情加重。心悸气短,胸闷,失眠,多梦易醒,健忘,肢体疲倦,食少,食后胃脘胀满,大便稀且不成形。

查体: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心悸(气血双亏,心失所养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g,柏子仁12g,茯苓12g,炒白术10g,炙甘草9g,炒酸枣仁18g,当归12g,炙远志10g,夜交藤18g,莲肉10g,白芍10g,五味子6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心悸之疾,有虚有实。本病例久患心悸,又属年高,心神失养症状颇为突出,故用酸枣仁、莲肉、五味子、柏子仁、远志、夜交藤及当归、芍药以养血安神。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奉养心神,以致心悸气短,久而不愈,因此治以参、苓、术、草等健脾益气为主,力求恢复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敷布,则全身得养,心神自宁。(《夏锦堂医案》)

(三)阴虚火旺证

刘某,女,42岁。2013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多梦1年。

病史:患者于2012年5月以来常感心悸不安,胸闷咽干,寐短多梦,头晕。月经史:13岁初潮,基本正常。

查体:舌质红,苔少,脉细结代。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中医诊断:心悸(阴虚火旺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

朱砂2g,黄连9g,炙甘草10g,当归6g,生地黄5g。18剂,日1剂。经来停服,坚持3个月。

18剂后,早搏明显减少,胸闷已舒,睡眠好转,头晕已消。

【按】阴血不足,难以养心,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火扰则寐短多梦,头晕胸闷。方选朱砂安神丸,镇清并举,泄中兼养,使心火得降,阴血得充,镇心安神,则心烦失眠、惊悸怔忡自除。

(四)心阳不振证

病案一 白某,女,36岁。干部。1994年2月3日初诊。

主诉:心悸伴头晕,胸闷2年。

病史:患者于1992年春不慎感冒,以后经常心悸,脉律不齐伴头晕、目昏、胸闷憋气,劳累或生气后易发,服用西药抗心律失常药无效,求中医治疗。现心悸阵作,偶有停跳感,乏力头晕。胸闷憋气,神疲纳差,睡眠不安,面色无华。

查体:舌淡暗,脉沉细无力,脉律不整,心电图示室性早搏频发、Ⅱ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生脉散合桂枝甘草汤。

炙甘草6g,党参10g,黄芪30g,麦冬30g,枸杞子3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桂枝10g,石菖蒲10g,郁金10g,牡丹皮10g,川续断15g,桑寄生20g,菟丝子10g,龙骨30g,牡蛎30g。日1剂,水煎服,连服10日。

2月24日二诊:继服药14剂,心悸减轻,自觉早搏明显减少。

1994年9月随诊,未发早搏,精神体力均佳。

【按】该患者心血亏损,心阳不足,应补心阳,安神定志,生脉散合桂枝甘草汤加党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杞子滋阴,取“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桂枝温振心阳,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方用。(《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病案二 徐某,男,72岁。2006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气短1个月。

病史:患者1个月前外感风寒后出现畏寒,咳嗽,咯白色黏痰,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右束支传导阻滞,为求系统治疗而就诊。

查体:面色淡黄,畏寒,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迟结。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证)。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化痰散结,温气补阳。

方药:自拟方。

红参10g,附子10g,枇杷叶20g,桔梗15g,白芥子15g,款冬花20g,紫菀20g,桂枝5g,天南星15g,陈皮15g,丹参10g,三七(碎)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此患者畏寒,脉迟结,乃一派阳虚之象,阳气不足,心失温阳,故心悸,胸中阳虚,宗气运转乏力,故胸闷气短。舌红苔薄黄为真寒假热之舌象,方用红参温润,补气温阳不伤阴。附子走少阴心肾而助阳,少用桂枝振奋阳气。久病及血,故加丹参、三七活血化瘀,桔梗载药上行。(《带教医案实录》)

(五)水饮凌心证

病案一 沈某,女,46岁,干部。2013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心悸1年,加重并伴下肢水肿20日。

病史:患者去年6月出现心悸,近20日心悸加重,胸脘闷痛,窒息,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怕冷,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伴恶心,欲吐。

查体: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房率400次/分,心室率80次/分。

中医诊断:心悸(水饮凌心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葶苈子9g,五加皮9g,猪苓6g,防己6g,泽泻9g,当归9g,川芎9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因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受困则心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白术相须,健脾祛湿,是治病求本之意;甘草、桂枝相伍辛甘养阳,四药合用健脾助饮,淡渗利湿。葶苈子、五加皮、猪苓、防己、泽泻温阳利水;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痰饮渐消,心悸得复。

病案二 肖某,男,53岁。2003年4月23日初诊。

主诉:心悸反复发作30余年。

病史:青年时曾因发热后出现阵发性胸闷心悸,时有期前收缩,平时常服心律平,时发时止,未发时如常人,发作时感心悸恍惚,近日咳嗽咳痰,胃纳一般,二便尚可。

查体:舌红苔厚腻,脉沉濡无力。

中医诊断:心悸(水饮凌心证)。

西医诊断:心肌炎后遗症。

治法:化痰祛瘀,通痹泄浊。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全瓜蒌10g,薤白9g,半夏9g,丹参15g,郁金9g,葛根9g,柴胡9g,生山楂30g,石菖蒲9g,桂枝3g,甘松4.5g,苦参9g,枳壳9g,桔梗6g。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时有心悸,口苦,舌苔厚腻,脉濡,病机为痰瘀壅盛,内阻胸阳。治以《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祛痰化浊通心阳。辅以柴胡、甘松、枳壳、桔梗调畅气机,石菖蒲、郁金开窍豁痰,丹参、葛根、生山楂活血化瘀,桂枝温通心阳,苦参抗心律失常,合用使痰消浊去,心阳复振,故药后明显好转。(《颜德馨医案》)

(六)瘀阻心脉证

病案一 陈某,女,25岁,职员。1991年6月9日初诊。

主诉:心悸,气短,胸痛2个月余。

病史:住院2个月,用抗生素、异搏定等药,效果不明显,申请中医治疗。现感心慌心悸,心前区时刺痛,平时多闷痛,伴气短乏力,自汗,手心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查体: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ST段下移,T波低平,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不足兼瘀血阻滞证)。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益气养阴兼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加减。

柴胡15g,生地黄2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赤芍15g,桔梗15g,川芎15g,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玉竹15g,丹参30g,黄芪30g,甘草15g。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明显减轻,早搏减少(12次/分)但仍气短乏力,胸痛,舌暗红苔薄白,脉结代。药已奏效,效不更方。

三诊:服上方14剂,胸闷心悸进一步减轻,偶有胸痛,早搏5~6次/分,感乏力,咽干痛,舌质转润,苔薄白,脉结。此以瘀血减除,气阴不足为突出矛盾。改益气养阴为主,兼活血通络。方药:前方去柴胡、枳壳、桔梗、赤芍加桂枝15g,茯苓15g,白芍15g,柏子仁15g,砂仁10g。此方服30剂,诸症渐平,面色转红,身感有力,但劳累后仍有早搏,因此再服两周上方,改归脾丸月余。查心电图,已完全正常,追访半年,患者已痊愈上班。

【按】患者因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气阴不足,故用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加减,活血、行气、滋阴,共奏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而无伤阴之弊。方药对症,邪退病愈。(《张琪临证经验荟要》)

病案二 李某,男,41岁。1991年3月9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病史:半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就诊于外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期前收缩。口服西药疗效不显,遂求治于中医。现主症为胸闷气短,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

查体:面色苍白无华,舌苔薄白,脉细而结。

中医诊断:心悸(痰浊瘀血凝滞证)。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川桂枝9g,苦参片12g,大丹参15g,生甘草9g,薤白头9g,白茯苓10g,全瓜蒌(打)30g,煅龙骨30g,左牡蛎30g(先煎),广郁金9g,杜红花4.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以心阳虚损为主,夹杂痰浊、瘀血,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主之。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配龙骨、牡蛎不仅有固摄镇惊作用,并能化痰祛浊;瓜蒌性寒而豁痰理气,薤白性温而通阳,一寒一温,相得益彰,增强化痰通痹之功;配丹参、红花、郁金以增通脉之力;茯苓甘淡,入心肾两经,甘能补,淡能渗,有利湿和土宁神之功;苦参一般认为是清热燥湿、利尿止血之品,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早已用以治疗心痛。(《李今庸医案》)

(七)痰火扰心证

赵某,女,46岁,干部。2013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惊恐不安6个月,加重20日。

病史:平素胆小怕事,半年前因车祸受到惊吓,感心慌心悸,时有头晕,发作时心中惊悸不安,恶闻人声。近20日病情加重。心悸不已,心烦,胸闷,头晕,食欲减退。

查体:舌红,苔黄腻,脉结代。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不齐,频发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痰火扰心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茯苓15g,竹茹10g,半夏12g,陈皮12g,枳实10g,远志5g,生龙骨15g,朱砂1g,石菖蒲15g,甘草15g。5剂,日1剂。

服药5剂,惊悸心烦好转。

【按】平日胆怯之人,突逢惊变,心惊神乱,难以自持,发生惊悸,该患者又痰火内蕴,上扰心神,故日渐加重。痰火内扰,则胸闷,心烦,头晕,舌红苔黄,胃中不和,饮食不佳。脉道不畅,故见结代。选用黄连温胆汤,方中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益气,枳实下气,黄连、竹茹清热,石菖蒲豁痰宁神、化湿和胃,龙骨、朱砂镇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合则痰火得清,宁神壮胆。(《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八)邪毒犯心证

郭某,女,23岁,干部。1978年7月3日初诊。

主诉:4日前始有咽痛发热,继而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

病史:平素身体正常,无其他病史。

查体:体温38℃,脉率100次/分,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甲状腺无明显肿大,血沉23mm/h,心电图示T波及V 1 ~V 6 倒置。

中医诊断:外感心悸(邪毒犯心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

治法:清热解毒养心。

方药:银翘散合生脉散加减。

丹参30g,板蓝根30g,太子参15g,玄参12g,麦冬10g,远志10g,五味子10g,桔梗10g,当归10g,柏子仁15g,茯苓12g,连翘12g,竹茹10g,莱菔子10g,焦三仙30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9日二诊: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活动后仍有心慌,舌脉同前。

党参18g,麦冬12g,当归15g,丹参24g,川芎12g,大青叶12g,板蓝根15g,玄参15g,海桐皮15g,秦艽12g,柏子仁10g,五味子10g,忍冬藤24g,甘草6g。

服药2周后,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好转,心率70次/分,带方出院,巩固治疗。

【按】该患心悸由外感所致,邪毒犯心,损及阴血,耗伤阴气,心神失养。本方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与解毒相配,外散风热,兼清热解毒之功,邪退病愈。(《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

三、临证备要

(1)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草药,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如快速型心律失常加用益母草、苦参、莲子心、延胡索等,缓慢型心律失常加用麻黄、细辛、熟附子、桂枝等。

(2)功能性心律失常,多为肝气郁结所致,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发者,当在辨证基础上加郁金、佛手、香附、柴胡、枳壳、合欢皮等疏肝解郁之品,往往取得良好效果。

(3)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当补益与通络并用。

(4)临证如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导致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当及时运用中西医两法加以处理。 cO8Y4IFN/EANeW4piQfqJ8PUQ62MsdTyqeibsiGO5UQKUV41AxdCh3ql0PvpcW2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