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肺痿

一、概述

肺痿是指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或肺阴耗伤所致的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可分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且以前者为主。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1.病因 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2.病机 本病发病机理,总缘肺脏虚损,津气大伤,以致肺叶枯萎。因肺有虚热,热灼肺津,或肺虚有寒,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弱而不用则痿。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应辨虚热、虚寒。虚热证易见肺津干枯、阴伤火旺、火逆上气之象;虚寒证常见肺气虚羸、阳衰气弱之象。

2.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3.证治分类

(1)虚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药: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二、临床病案举隅

(一)虚热证

徐某,女,56岁,2007年9月23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咳吐稠黏痰1周。

病史:9月16日以来,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咳吐稠黏痰,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纳呆,胸痛,心悸,头晕。曾服发汗药治疗,未见效。既往有咳嗽史。

查体:体温39℃,神志清醒,呈急性病容。发育营养欠佳,形体消瘦,皮毛干枯,皮肤干燥,面色晦滞。左右胸廓对称。听诊:右肺下部呼吸音减弱,左肺未闻异常,舌红少津,脉细数。胸部X线示右肺下部有片状模糊阴影,边缘不清晰;右侧位见右肺中叶呈密度一致的三角形阴影。

中医诊断:肺痿(阴伤火旺,肺津干枯证)。

西医诊断:右叶肺不张。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佐以宣肺化痰。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9g,太子参9g,半夏9g,橘红9g,杏仁9g,浙贝母9g,冬瓜仁15g,枇杷叶9g,甘草5g,茯苓9g,瓜蒌皮9g,桔梗6g,石膏15g,桑叶10g,粳米5g,大枣6枚。4剂,水煎服。连服4剂后,症状大减,热退,尚有轻度咳嗽,痰少不稠。

续服上方3剂后,症状消失。X线:右肺中叶已无不张现象,稍有肺纹理增深。

【按】肺痿临证有虚实寒热之别,本案系体质阴虚,易受外邪侵袭,起病后用药过汗,汗多伤津,热郁于肺而失其肃降之权,津液枯竭,肺火日炽,津枯肺燥,以致肺叶枯萎,治以润肺生津,佐以宣肺化痰,麦门冬汤加减。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浙贝母、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冬瓜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瓜蒌皮、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二)虚寒证

病案一 胡某,女,56岁,工人。1994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咳嗽8年,加重并咯吐涎沫15日。

病史:反复咳嗽近8年,近天来咳嗽频作,咯吐涎沫,痰量多,色白清稀,尤以早晚痰量更多,咳时短气不足以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形寒肢冷,小便频数。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舌质淡,苔白,脉虚弱,胸部X线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肺痿(肺气虚寒,气不化津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合生姜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2g,干姜12g,党参15g,益智仁10g,白术15g,熟附片10g(先煎),生姜6~8片。5剂。药后症减。

【按】本例患者,久咳耗伤阳气,致使肺气虚寒,气不化津,积成涎沫,肺气虚冷,不能温摄津液,肺失滋养,痿弱不用,而成虚寒肺痿,投以温肺益气之剂以图缓效。(《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病案二 范某,女,57岁。2013年5月23日初诊。

主诉:近年来咳嗽,气喘,加重1周。

病史:近年来咳嗽,气喘不断,午后面部潮热,口干咽燥,喜饮水,盗汗,纳减,日趋消瘦。

查体:面色苍白,两目下陷,精神疲惫,语声低弱,头晕心慌,舌质淡,少苔,脉虚弱。

中医诊断:肺痿(虚寒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伴肺不张。

治法:救阴扶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g,阿胶15g,党参15g,生地黄20g,桂枝10g,麦冬12g,火麻仁12g,生姜12g,大枣6枚,藕节5个,血余炭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肺痿一症,与西医肺不张颇相似,尤在泾曰:“肺者痿也,如草木之枯萎而不荣,为津灼而肺焦也。”(《带教医案实录》)

三、临证备要

(1)重视调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肺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气以温养肺体,使脾能转输精气以上承。另外,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2)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碍胃。肺痿病属津枯,故应时刻注意保护其津,无论寒热,皆不宜妄用温燥之药,消灼肺津。即使治疗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

(3)慎用祛痰峻剂。肺痿属虚,故应牢记缓而图之之法则,忌用峻剂攻逐痰涎,犯虚虚实实之戒,宜缓图取效。

(4)时刻注意病机演变,随时调整治则治法。肺痿有虚热、虚寒之分,二者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则可相兼为病,从而出现气阴两虚、寒热错杂之证。因此,在辨治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病机演变,分清主次,抓住主证,兼顾次证,施治方可中的。 GNwZLxSzkHASCrPUqd0B9lBGMtzliY9MBsFVH/T6eoabmHeuu77rXpAMTuT6kK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