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因——感染“痨虫”。内因——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2.病机 为痨虫蚀肺。痨虫侵蚀肺脏,腐蚀肺叶,而致肺失清肃,从而发生咳嗽、咳痰、胸痛,如损伤肺中络脉,则发生咳血等症。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变脏器;辨病理性质。
2.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清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
3.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虚损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李某,男,40岁,农民。1996年4月2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咳嗽加重1周进行。
病史:患者自1周前因感冒后未行治疗,仍然进行农田体力劳动而引起咳嗽,并咯血数口,血色鲜红,伴低热。近1个月来入夜盗汗,疲乏无力。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且日渐病情加重,故前来就诊。形体消瘦,两颊潮红,口干咽燥,咳嗽,痰中带血,夜间盗汗,疲乏无力,纳可,大便干结。
查体:体温37.8℃,右肺可闻及湿啰音,舌质红、苔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肺痨(肺阴亏耗证)。
西医诊断: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
治法:滋阴润肺,抗痨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
北沙参20g,麦冬20g,天冬20g,玉竹15g,百合15g,百部15g,仙鹤草15g,白茅根15g。10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并结合结核化疗方案。
1个月后复诊,患者痰血已净,余症未愈,前方去仙鹤草,加党参10g,继服两剂,平时用百部、冬虫夏草煎水频服。2个月后患者X线提示肺部病灶吸收良好,痰菌涂片阴性,继续坚持化疗,随诊未见复发。
【按】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用月华丸。本方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抗痨止血,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滋阴补肺;白及补肺生肌止血;百部润肺止咳,抗痨杀虫;仙鹤草、白茅根以润肺和络止血。[《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病案一 董某,男,34岁,农民。1995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中带血3个月,咳嗽加重,咯血增多5日。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易感冒咳嗽。本次咳嗽间断发作半年,吐白痰,身倦无力,伴见午后心烦,潮热。咳嗽,痰中带血3个月,近5日咳嗽加重咯血量增加,睡眠差,头晕,胸痛,食欲下降。
查体: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尺部虚软无力。胸部X线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
中医诊断:肺痨(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西医诊断: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
治法:养阴清火,润肺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地黄20g,牡丹皮10g,仙鹤草12g,百部10g,百合12g,北沙参10g,川贝母10g,藕节15g,茜草根10g,花蕊石10g,冬虫夏草6g,阿胶6g,白及粉6g。冲服,7剂。
8月20日复诊:服药1周,痰中已无血,胸不作痛,潮热退。脉弦细无力,舌淡红。继以健脾育阴、益气养荣之剂。处方:山药15g,百部15g,生地黄20g,玄参15g,山茱萸10g,白术10g,川贝母6g,甘草6g,冬虫夏草6g,北沙参10g,人参3g。
复诊方随症略加减,共服40剂,症状消失,饮食正常,体质增强。经胸部X线复查,肺结核病变已基本稳定。
【按】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外邪侵肺,肺阴日损,伤及肺络,出现一系列肺肾阴虚、虚火内生之征象,治以养阴清火、润肺止血之剂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生地黄、沙参滋阴、润肺、生津,牡丹皮、茜草根、藕节凉血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更加花蕊石、白及粉、阿胶涩精止血,百部、川贝母止咳、杀虫,7剂血止,继以冬虫夏草固肾补阴、健脾育阴之剂而使病情基本稳定。(《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病案二 袁某,男,41岁。2006年3月2日初诊。
主诉:呼吸气短伴咳嗽、咳痰5日。
病史:患者3年前始患肺结核,间断咯血,曾住院经西药抗结核、止血等药物治疗,虽有好转,但仍时止时发,故前来求中医治疗。现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气短,咳嗽痰少,自觉胸中闷热,烦躁易怒,潮热盗汗,失眠多梦。
查体:舌淡,尖红,苔白少,脉细数。
中医诊断:肺痨(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
治法:滋阴制火,引火归原。
方药:自拟方。
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百合30g,白及12g,沙参15g,炙百部12g,黑栀子10g,川贝母10g,白茅根30g,三七参6g,牛膝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肺痨系由痨虫侵肺,临床咯血有多种不同类型。此例为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灼金伤络,迫血外溢之证,故治以滋阴降火,清热止血。取百合固金汤中百合、生地黄、熟地黄滋阴清热,百部润肺止咳而杀痨虫,白及、三七收敛止血,栀子、白茅根凉血止血,合而用之,阴液充足,虚火自降,咯血即止也。(《名老中医临证验案医话》)
病案一 宋某,男,27岁。2012年7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音哑近4个月。
病史:该患者咳嗽半年,音哑近4个月,咳嗽不多,音哑喉痛,食欲不振,腹痛便溏,日渐消瘦。
查体:形体消瘦,面色
白,舌苔白垢,脉象滑细,痰中结核菌(+)。
中医诊断:肺痨(气阴耗伤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
治法:滋阴益肺,化痰止咳。
处方:自拟方。
炙白前5g,炙紫菀5g,半夏曲10g,炙百部5g,化橘红5g,枇杷叶6g,炒杏仁6g,白术5g,土杭芍10g,焦薏苡仁6g,紫川朴5g,云茯苓10g,冬桑叶6g,苦桔梗(生、炒各半)6g,凤凰衣6g,诃子肉(生、煨各半)10g,粉甘草(生、炙各半)3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2剂,大便好转,日1次,食欲渐增,咳嗽甚少,喉痛减轻,音哑如旧,仍遵前法治之。前方去桑叶,加南沙参、北沙参各6g,炒苍术6g。
三诊:前方服4剂,大便已正常,食欲增强,精神甚好,咳嗽不多,音哑虽未见效,但喉间已不发紧。
处方:诃子肉(生、煨各半)10g,苦桔梗(生、炒各半)6g,粉甘草(生、炙各半)3g,炙白前5g,化橘红5g,黛蛤散5g,马勃6g(布包),炙百部5g,炒紫菀5g,炒苍术6g,云茯苓10g,白杏仁6g,炒白术6g,紫川朴5g,凤凰衣5g,土杭芍10g。
方服4剂,现症尚余音哑未见显效外,他症均消失,拟专用诃子亮音丸治之。
【按】久嗽不愈,伤及声带,遂致发音嘶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腹痛便溏。脾胃不强,则消化无力,食欲减退,营养缺少,身体消瘦。幸无过午潮热、夜间盗汗之象,阴分未见大伤,尚冀恢复可期。拟清肺健脾以治。(《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病案二 郝某,男,6岁。1972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盗汗5日余。
病史:3岁时,发热后出现低热盗汗。
查体:面黄肌瘦,毛发枯燥,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诊断:肺痨(气阴耗伤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
治法:清肺燥,养胃阴。
方药:养胃汤加减。
桑叶15g,沙参30g,石斛5g,玉竹5g,天冬3g,扁豆5g,乌梅5g,牡蛎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患儿因热病伤阴,肺胃失养,痨虫感染后所得,故采用滋养肺胃之阴的法则治疗,取得良效。然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多有内热。故在巩固方药中,除滋养肺胃之阴外,配合生津之品,使热清液增,肺胃之气生而病愈。(《张鹏举医案》)
张某,女,58岁,退休职员。2009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逆喘息,少气,咯血。
病史:患者因素体虚弱,反复咳嗽,间断咯血。咳痰色白有沫,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睡眠不佳。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虚大无力,痰中结核菌(+)。
中医诊断:肺痨(阴阳虚损证)。
西医诊断:肺结核。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人参6g,黄芪9g,白术9g,当归5g,枣仁6g,远志4.5g,白芍5g,山药6g,茯苓5g,枸杞子12g,熟地黄12g,紫河车48g,鹿角胶48g,龟甲24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方选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补益肺脾之气,熟地黄滋养肾阴,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枣仁、远志养血安神;枸杞子、龟甲培补阴精;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全方补先天,助后天,益精血,养气阴,补而不峻,滋而不腻,气血阴阳并补。
(1)辨主症治疗。肺痨的证治分类已如上述,但临床有时表现以某一症状为突出,为了便于处理,故列“辨主症治疗”一节,叙述其辨证、选方、用药。
①咳嗽。用润肺宁嗽法。方取海藏紫菀、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止咳,知母、五味子、阿胶滋阴补血而退虚热。或用加味百花膏,药用紫菀、款冬花、百部止咳化痰,抗痨杀虫,百合、乌梅润肺而敛阴。属于气虚者,可用补肺汤,药用参、芪益气,熟地黄、五味子补肾而纳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止咳。若痰浊偏盛者,可用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
②咳血。一般常用补络止血法。方取白及枇杷丸,药用白及、阿胶补肺止血,生地黄、藕节凉血止血,蛤粉、枇杷叶肃肺化痰而止咳。亦可采用补络补管汤,药用龙骨、牡蛎、山萸肉酸涩收敛,补络止血,佐以三七化瘀而止血。若咳血较著者,加代赭石以降气镇逆止血;夹瘀者加三七、郁金、花蕊石之类;有实火者,配大黄粉或赭石粉等;属于虚寒出血者,宜加炮姜。
③潮热、骨蒸。一般患者多为阴虚,当用清热除蒸法。如柴胡清骨散,药用秦艽、银柴胡、青蒿、地骨皮清热除蒸,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猪脊髓、猪胆汁等坚阴填髓。至于气阴两虚而潮热骨蒸者,可用黄芪鳖甲散固护卫阳,清热养阴。
④盗汗、自汗。用和营敛汗法。一般以阴虚盗汗为多见,方取当归六黄汤,药用黄芪固表,当归和营,黄芩、黄柏、地黄清热养阴。若气虚自汗,可用牡蛎散、玉屏风散以补气实卫,固表止汗。此外,无论自汗或盗汗均可加用糯稻根、瘪桃干、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收涩敛汗,或用五倍子末敷填神阙。
⑤泄泻。一般用培土生金法,选方如参苓白术散。但辨证属于肾阳不足之五更泄者,当用四神丸。脾肾双亏者二方合用之。
⑥遗精、月经不调。当用滋肾保肺法以滋化源,选取大补元煎为主方,补益元气阴血。见阳痿遗精者,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鱼鳔胶等固肾涩精;女子月经不调或经闭者,加芍药、丹参、丹皮、益母草调其冲任。
(2)重视补脾助肺。因脾为生化之源,能输水谷之精气以养肺,故当重视补脾助肺,即“培土生金”的治疗措施,以畅化源。肺脾同病,气阴两伤,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治当益气养阴、健脾补肺,忌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药。进而言之,即使肺阴亏损之证,亦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药,增强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但用药不宜香燥,以免耗气、劫液、动血,方宗参苓白术散意。
(3)掌握虚中夹实的特殊性。本病虽属慢性虚弱性疾病,但因感染痨虫致病,要根据补虚不忘治实的原则,同时杀虫抗痨。如阴虚火旺者,当在滋阴的基础上参以降火;若阴虚火旺,痰热内郁,咳嗽痰稠,色黄量多,舌苔黄腻,口苦,脉弦滑者,当重视清化痰热,配合黄芩、知母、天花粉、海蛤壳、鱼腥草等;若气虚夹有痰湿,咳嗽,痰多色白,纳差,胸闷,舌苔白腻者,当在补益肺脾之气的同时,参以宣化痰湿,配合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薏苡仁之类;如咳血而内有“蓄瘀”,瘀阻肺络,咳血反复难止,血出鲜紫相杂,夹有暗块,胸胁刺痛或掣痛,舌质紫,脉涩者,当祛瘀止血,药用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醋大黄等。
(4)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本病虽具火旺之证,但本质在于阴虚,故治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苦寒之品不宜单独使用。即使内火标象明显者,亦只宜暂予清降,中病即减,不可徒持苦寒逆折,过量或久用,以免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5)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抗痨杀虫药物。根据药理实验结果和临床验证,很多中草药有不同程度的抗痨杀菌作用,如百部、白及、黄连、大蒜、冬虫夏草、功劳叶、葎草等,均可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辨病适当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