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肺痈

一、概述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1.病因 感受风热;痰热素盛;内外合邪。

2.病机 肺痈的病机主要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由于热邪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脓,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2.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

3.证治分类

(1)初期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2)成痈期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

治法:清养补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二、临床病案举隅

(一)初期

病案 刘某,女性,29岁,公司职员。2012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咳嗽1周。

病史:该患者因淋雨感冒,近1周,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服药无效,为求系统治疗来院就诊。

查体:神清,体温38.3℃,两肺散在痰鸣音,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中医诊断:肺痈(初期)。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5g,芦根12g,竹叶15g,桔梗15g,贝母10g,牛蒡子12g,前胡12g,甘草15g,豆豉10g,鱼腥草12g,黄芩10g,桑白皮12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均已明显减轻。

【按】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宜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方选银翘散加减。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金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豆豉、鱼腥草、黄芩、桑白皮清热化痰;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二)成痈期

病案一 李某,男性,25岁,农民。1969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汗出,寒战1个月。

病史:咳嗽喘促,咯吐脓痰,胸闷作痛,转侧不利,不能平卧,口干咽燥,不欲饮水,头晕作痛,纳呆,四肢无力,大小便正常。

查体:体温38.5℃。形体瘦弱,面色 白,痰液脓如米粥,痰中夹有血丝,气味腥臭,语音怯弱。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滑数。右上肺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右肺闻及散在湿啰音。X线发现片状阴影,诊断为“肺脓肿”。

中医诊断:肺痈(成痈期)。

西医诊断:肺脓肿。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30g,冬瓜仁30g,桃仁9g,薏苡仁15g,蒲公英15g,连翘9g,鱼腥草30g。5剂,水煎,每日分3次服。

9月15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已明显减轻。药既对证,击鼓再战,原方加金银花15g,黄连6g,8剂,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X线复查示肺部阴影吸收。追踪观察至1970年3月,逐渐恢复健康。

【按】千金苇茎汤,本已确切。然本案珍惜正气未衰的有利时机,急速攻邪,使邪有出路,不致酿成重患。《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曰:“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金乃生,故清一分热,即存一分肺气。”今于原方中,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之品,正在于此。当邪减正衰,出现“神疲乏力”症时,加用党参、黄芪扶正祛邪。若欲固护正气而早用,则恋邪留患,祸如反掌;若一味攻邪,则正气不支,势难康复。今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旨,先行祛邪,次以扶正,主次分明,奏效显著。(《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精选》)

病案二 刘某,女,42岁。2013年3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热10日,咳嗽,咳出浓浊带血痰,气味腥臭,加重2日。

病史:患者10日前出现高热,咳嗽,胸中满痛,近几日出现吐痰浓浊带血,气味腥臭,咳喘不得卧,口干而渴,便结溲赤。

查体: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肺痈(成痈期)。

西医诊断:肺脓肿。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苇茎汤加减。

桔梗12g,生薏苡仁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生桑皮18g,鱼腥草30g,川贝母12g,瓜蒌仁18g,冬瓜仁30g,黄芪30g,丹参30g,当归18g,玄参30g,天花粉30g,麦冬18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本例属风热袭肺失于宣散,热壅血瘀腐败成脓所致,故治以清热,化瘀,排脓。待邪去正虚之时可适入补益之剂,以善其后而收功。(《名老中医验案医话》)

(三)溃脓期

患者邢某,男,36岁,通渭县人。

主诉:疼痛恶寒,咳吐稠痰,加重3日。

病史:该患者突然疼痛恶寒,随之咳嗽气短胸部疼痛,咳吐黄稠痰量多,经服抗炎退热药,体温未退,咳嗽气短胸部疼痛未减,而咳出黄稠痰如米粥样腥臭难闻,出汗,不能平卧,气喘气急,急求中医治疗,小便亦黄而量少,大便3日未解,至今发病已3日余,胃胀,纳差,发呕。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就诊。

查体:体温40℃,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X线提示右肺呈大片浓密模糊阴影,边缘不清。

中医诊断:肺痈(湿热壅肺证)。

西医诊断:肺脓肿。

治法:清肺化痰,解毒排脓。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葶苈子20g,大枣10枚,薏苡仁30g,桃仁10g,鱼腥草30g,桂枝10g,芦根30g,黄芩10g,炙桑白皮30g,地骨皮30g,大黄3g,生甘草10g。4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4剂尽服后,自觉咳嗽、吐痰较前已有清稀,胸部疼痛、气短已轻,已能平卧一时,体温38℃,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大便已通,但还是较为干燥,小便黄,出汗较前已少,再宜前方加冬瓜仁30g,橘络10g,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此种病多由外感热毒,或风寒化热壅肺,肺受热灼,热壅血瘀,郁久腐败化脓所致。治宜宣肺逐邪,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葶苈子苦寒,能开泻肺气,且有泄水逐痰之功,治实证有奇效。加千金苇茎汤以清热化痰,逐痰排脓。如苇茎能清热生津,泄热滑痰;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祛瘀,泄血分之热毒。二诊加冬瓜仁消痈祛脓,且有醒脾涤痰之功;橘络以通胸肺之络,理气行气止痛。诸药共用,具有清热泻肺、渗湿祛痰、化痰排脓、止咳理气、通络止痛之作用。(《刘景泉、刘东汉医案》)

(四)恢复期

张某,男,55岁,农民。2009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咳痰1个月。

病史:该患者曾患肺痈,经治疗好转,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病情时轻时重。

查体:体温38℃,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两肺底可闻痰鸣音。

中医诊断:肺痈(恢复期)。

西医诊断:感冒。

治法:清养补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

沙参12g,玄参10g,麦冬8g,百合8g,玉竹12g,党参10g,太子参8g,黄芪12g,当归8g,贝母10g,冬瓜仁12g,生甘草8g,牡丹皮8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治宜养阴补肺,沙参、麦冬、百合、玄参、牡丹皮、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滋阴润燥,邪正兼顾,标本兼治。

三、临证备要

(1)脓液能否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痈脓破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桔梗为排脓的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若溃后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邪毒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2)防止发生大咯血。本病在成痈溃脓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慎温补,宜通腑。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4)痈脓流入胸腔者预后较差。痈脓破溃流入胸腔,可形成脓胸的恶候,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 白,脉细而数,其预后较差。当予大剂清热解毒排脓药,正虚者酌配扶正药。必要时可做胸腔穿刺引流。

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7tW4vgsKhhVj/uf0tSYev43uwqQiUZ+bYwy968FBj/nya5wMdXAcB9Va4db0a+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