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黄精的本草考证

(一)名称考证 [1-5]

黄精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中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记载:“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历代本草则以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的黄精为最早,“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首次以“黄精”正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中。历代本草文献中,黄精还有众多别名,如《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女萎”,《灵芝瑞草经》称“黄芝”,《五符经》称“戊己芝”,而《广雅》记载为“龙衔”。《名医别录》列举了一些其他别名,如“菟竹”“鹿竹”“救穷草”“重楼”“鸡格”;在《抱朴子内篇》中,黄精被称为“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本草图经》中提到“笔菜”“萎蕤”“仙人余粮”“苟格”“马箭”“白及”。另外,《滇南本草》将其列为“生姜”,而《本草蒙筌》中称之为“野生姜”“米脯”。《本草备要》描述为“山生姜”。《本草从新》中有“玉竹黄精”“白及黄精”之称。《本草纲目》载:“黄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及,一名仙人余粮。”《植物名实图考》提到,“古有委萎,或以为即葳蕤,目为瑞草;而黄精乃后出,诸书以委萎类黄精,然则古方盖通用矣”。《宝庆本草折衷》中还有“气精”,《灵芝瑞草经》中有“黄芝”,《救荒本草》提到“笔管菜”,《广西通志》称之为“野仙姜”,《草木便方》记载“土灵芝、老虎姜”,《岭南采药录》中则记载有“山捣臼”,《山西中药志》中提到“鸡头参”,《中药志》载“鸡头七、乌鸦七、黄鸡菜”等名称。

(二)基原考证 [6]

《名医别录》中记载,黄精生长在山谷,二月采集其根,并将其阴干。如今,黄精广泛分布,生长季节从2月开始,植株生长一枝多叶,这些叶子状似竹叶,但相对较短,根部则类似于萎蕤。与萎蕤相比,黄精的根部与荻根及草蒲的根部相似,均有平直的分节,但黄精根部分节较大,表面既干燥又柔软,有一定脂润。黄精的根、叶、花和果实均可食用,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服用方式,比如浸泡于酒中或制成散剂。

《雷公炮炙论》指出,凡使用黄精,应避免其与钩吻混淆,两者在外观上相似,但黄精叶片上存在两个毛钩,这是它们的区别之处,若混淆误服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黄精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为奇事。正如《唐本草》所述,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萎蕤肥根颇类其小者,肌理形色都大相似。今以鬼臼、黄连为比,殊无仿佛。又黄精叶似柳及龙胆、徐长卿辈而坚;其钩吻蔓生,殊非此类。《食疗本草》中提到,黄精,凡生时有一硕,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勋刺人咽喉。暴使干,不尔朽坏。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偏精。在《本草图经》中,黄精,旧不载所出外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来。叶如竹叶而短,两两相对。茎梗柔脆,颇似桃核,本黄末赤。四月开细青白花如小豆花状。子白如黍,亦有无子者。根如嫩生姜,黄色。二月采根,蒸过曝干用。今通八月采,山中入九蒸九暴作果卖,甚甘美,而黄黑色。江南人说黄精苗叶,稍类钩吻,但钩吻叶头极尖而根细。

苏恭注云,钩吻蔓生,殊非此类,恐南北所产之异耳。初生苗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采取尤宜辨之。《本草图经》还包括了10幅“黄精”原植物形态图,见图1-1。其中的“商州黄精”“解州黄精”“滁州黄精”“相州黄精”“丹州黄精”等5幅图显示,其形态与当前黄精属植物的叶轮生特征相符。然而,“永康军黄精”则与玉竹相似,其他图中所绘的植物明显不是黄精属植物,这表明当时的“黄精”主要指的是叶轮生类群,同时存在严重的混淆现象。

图1-1 《本草图经》所附黄精

图1-1 《本草图经》所附黄精(续)

A.永康军黄精;B.荆门军黄精;C.商州黄精;D.解州黄精;E.兖州黄精;F.滁州黄精;G.解州黄精;H.相州黄精;I.丹州黄精;J.洪州黄精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精其叶似竹而不尖,或两叶、三叶、四五叶,俱对节而生。”《本草崇原》中的记载为“(葳蕤)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如黄精,色白微黄,性柔多脂,最难干”。《植物名实图考》则提供了对药用植物形态的详尽描述;该书分别描述了“黄精”“黄精苗”和“滇黄精”,作者吴其濬对历代关于“黄精”的理解持怀疑态度,虽然他对药市上的“黄精”和“玉竹”药材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文献整理、野外调查,向土医寻求证据,但文中也没有明确给出“黄精”的概念。此外,《植物名实图考》除引用了《本草图经》滁州黄精和丹州黄精的原图外,还增加了“黄精”和“滇黄精”的描述,表明清代在保留轮生类群“黄精”的同时,互生叶类群逐渐成为主流来源之一。民国时期文献大多只记载了根茎形态,没有详细描述植株的特征,但结合产地考察来看,互生叶类群中多花黄精已成为主要的原植物之一。《药物出产辨》中有记载,黄精以湖南产者为正,形似菱角肉,色黑。其余连州、乐昌、西江八属、广西南宁均有出产……湖南产之正黄精,一片纯甜。

谢宗万等学者通过对黄精基原的调查和考证发现,现今市场流通的黄精商品主要为黄精属 Polygonatum 植物,其中滇黄精 P .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 P . sibiricum Red.及多花黄精 P . cyrtonema Hua是黄精药材的主流商品 [4] 。据明代兰茂所著《滇南本草》记载:“鹿竹,一名兔竹。味甘……根如嫩生姜色……药名黄精,洗净,九蒸九晒,服之甘美 [7]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滇黄精,根与湖南所产者同大,重数斤,俗以煨肉,味如山蓣,茎肥色紫,六七叶攒生作层,初生皆上抱;花生叶际,四面下垂如璎珞,色青白,老者赭黄。”其所描述的“茎肥大、茎紫色、六七叶攒生作层、花下垂如璎珞、花清白、老者赭黄”等特征与《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所记载的滇黄精 P . kingianum 根茎肥厚,叶轮生,总花梗下垂,花被粉红色的特征一致。另据《云南植物志》记载,分布于云南的黄精属植物有10种,经对比分析发现,符合上述“根茎肥厚,叶轮生,花下垂”特征的仅有卷叶黄精 P . cirrhifolium (Wall.)Royle和滇黄精 P . kingianum 两种。然而卷叶黄精花梗仅长3~8mm,没有“垂如璎珞”的特征,而滇黄精花梗长0.5~1.5cm,具备“垂如璎珞”的特征。据此推断上述文献所使用的黄精应为滇黄精 P . kingianum 无误。近代的许多文献亦记载滇黄精作黄精使用。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诸多学者在滇黄精作为黄精入药的观点是一致的,并且地方用药标准对于滇黄精作为黄精使用的记载也是比较一致的。

(三)产地考证 [3]

《本草经集注》记载,黄精“今处处有之”,表明其生长范围较广。早在唐代,一些诗人就描绘了采挖、煮食及种植黄精的情景,例如杜甫(黄精无苗山雪盛)、姚合(绕篱栽杏种黄精)、张籍(有田多与种黄精)、许宣平(两亩黄精食有余)、许浑(鸡笼山上云多处,自劚黄精不可寻)和韦应物(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等。这些诗作中提到的黄精产地,根据诗人的行踪可以推断出其大致位置。例如,杜甫提到的黄精采集地点包括甘肃成县和四川青城山等地;而姚合、张籍所描述的黄精产地则均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另外,许宣平的生活区域位于安徽南部,而许浑所描写的“鸡笼山”位于今天的安徽东部和县境内,韦应物所提及的“西山”指的是苏州的西山。这些信息表明,黄精的产地分布较为广泛,且在古代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草图经》记载,黄精以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和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市与金坛交界处)的品质最佳。书中指出,“黄精,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这一观点在宋代得到了医药学家的普遍认可,黄精以河南和江苏所产的为佳。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关于黄精道地项的记载也提到“嵩山、茅山” [8] 。此外,《救荒本草》《本草蒙筌》《本草原始》等书籍也有类似记载。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绘的10幅黄精图中可以看出,相州黄精(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一带)、商州黄精(今陕西商洛市商州)、解州黄精(今山西运城市及闻喜县地)、丹州黄精(今陕西宜川)、滁州黄精(今安徽滁州)均为轮生叶类群,所处位置均为长江以北地区。相州黄精、丹州黄精和滁州黄精,根据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可以推断为黄精;解州黄精、永康军黄精(今四川都江堰)为互生叶类群,叶狭椭圆形,先端尖至渐尖,根茎呈连珠状或近圆柱状,与多花黄精类似;洪州黄精(今江西南昌)、荆门军黄精(今湖北荆门)和兖州黄精(今山东兖州)的植物形态与现今黄精属植物有别。可推断在宋代,长江以北地区的黄精药材以黄精为主流商品,而长江以南地区则以多花黄精为主流商品。这一观点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结果基本一致。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收载的各地方志中,多次提及黄精。《植物名实图考》中还特别提到云南产的黄精,被称为滇黄精。民国以来,湖南产的黄精被认为品质优良。民国《药物出产辨》中曾有记载:“以湖南产者为正,其余连州、乐昌、西江八属、广西南宁均有出产,但种类不同,湖南产之正黄精。”据《湖南植物志》记载,湖南省黄精属植物有3种,分别为轮生叶的湖北黄精和互生叶的多花黄精、距药黄精。其中湖北黄精味苦,而黄精味甘,与记载不符;且距药黄精的分布范围较窄,仅生于海拔1000m以上,推测当时记载的应为互生叶类群的多花黄精。《中国药材学》记载了湖南、贵州的多花黄精品质优良,河北、内蒙古的黄精产量丰富,云南、贵州、广西主产滇黄精 [9] 。此外,徐睿等指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四川、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广西、广东、福建、江西亦产;以湖南、贵州产量大,品质好,畅销全国并出口。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区,以河北、内蒙古产量为大,销至华北、东北、西北、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并出口。滇黄精主产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多数为自产自销 [10]

(四)采收和药用部位考证 [2]

从魏晋至明代的多部本草书籍,包括《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集要》等10种,都详细记载了黄精的产地和加工方法,指出“二月采根,阴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963年版至2020年版的多次修订,黄精的采挖方式被规定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11] 。此外,《抱朴子内篇》中提到,“服其花胜其实,服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多得”,“花,生十斛,干之可得五六斗”。《本草图经》记载:“初生苗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采取尤宜辨之。”《本草经集注》记载:“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雷公炮炙论》则明确指出黄精花部优于果实,而果实又优于根部,尽管存在辨别困难;《本草纲目》提到“根、叶、花、实,皆可食之”;《证类本草》中详细描述了黄精不同部位的用途,指出“服其花,胜其实,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得,得其生花十斛,干之才可得五六斗耳……初生苗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图经衍义本草》引《食疗》载“根、叶、花皆可食之”。这些古代本草均一致认为黄精的各个部位,包括根、叶、花和果实都具备食用价值。

(五)药性考证

在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中,首次记载了黄精的性味,具体描述为“甘,平,无毒”,然而并未深入探讨黄精的归经。后续本草文献大多沿用“甘平”描述黄精的性味。明代《本草正》记载其性味为“味甘微辛,性温”。明代《雷公炮制药性解》首次记载了黄精“入脾肺二经”,后续的清代本草大多记载黄精“入足太阴经”“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此外,《本草求真》记载黄精归三经,“专入脾,兼入肺肾”,而《本草再新》则记载黄精“入心、脾、肺、肾四经”。这表明古代中医药学者对于黄精的归经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现代中药著作如《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黄精的性味归经被统一记载为“甘,平。归脾、肺、肾经”。

(六)传统功用考证 [12]

南朝梁时期,萧统所著《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西晋张华《博物志》也有记载,“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证实了黄精具延年益寿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名医别录》记载: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北宋时期的《圣济总录》记载,“常服黄精能助气固精,补填丹田,活血驻颜,长生不老”;《神仙芝草经》记载,“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载,“黄精,主五劳七伤,助筋骨、益脾胃、开心肺,能辟谷,补虚、添精,服之效矣”;《本草纲目》记载,“(黄精)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此外,《本草拾遗》记载黄精根如嫩姜,九蒸九曝,可以代粮,又名米脯。《抱朴子内篇》中也提到,“凶年可以与老小休粮,人不能别之,谓为米脯也”。《食疗本草》中描述“饵黄精,能老不饥”;《证类本草》引《道藏·神仙芝草经》描述,“黄精,宽中益气,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体坚强,其力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七)少数民族应用考证

经考证,我国有17个黄精属植物在24个少数民族中应用,涉及以下物种:卷叶黄精 P . cirrhifolium (Wall.)Royle、互卷黄精 P . alternicirrhosum Hand.- Mazz.、棒丝黄精 P . cathcartii Baker.、垂叶黄精 P . curvistylum Hua、多花黄精 P . cyrtonema Hua、长梗黄精 P . filipes Merr.、距药黄精 P . franchetii Hua、禾叶黄精 P . graminifolium Hook.、独花黄精 P . hookeri Baker.、二苞黄精 P . involucratum (Franch.et Sav.)Maxim.、滇黄精 P . kingianum Coll.et Hemsl.、点花黄精 P . punctatum Royle ex Kunth.、黄精 P . sibiricum Red.、轮叶黄精 P . verticillatum (L.)、湖北黄精 P . zanlanscianense Pamp.、玉竹 P . odoratum (Mill.)Druce和康定玉竹 P . prattii Baker.。这些民族主要用上述植物的根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筋骨软弱、肾寒、虚劳咳嗽、滑精、阳痿、肺结核、内热消渴、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衰弱无力、年老体弱、消化不良等 [13,14] 。其中白族、鄂伦春族、基诺族、拉祜族、蒙古族、怒族、佤族、维吾尔族、彝族和仡佬族使用的物种数为1种;哈尼族、毛南族、畲族和瑶族使用物种数为2种;侗族、傈僳族、苗族、羌族和壮族使用物种数为3种;朝鲜族使用物种数为4种;纳西族使用物种数为5种;土家族使用物种数为8种;藏族使用物种数为14种。

1.互卷黄精

藏族(然泥尔):根茎,治衰弱乏力,虚劳咳嗽,消化不良,脓疮,胎热,“培根”“赤巴”合并症。

2.棒丝黄精

藏族(惹尼):根茎,治“培根”“赤巴”合并症,虚劳咳喘,胎热,消化不良,疮疡脓肿,“黄水”病,衰弱乏力。

3.卷叶黄精

基诺族(河匹多革勒):根茎,治咽喉肿痛,咳嗽,产后体亏,精髓内亏。

傈僳族(义普跟勒):根茎,治虚劳咳嗽,头晕,食少,遗精,盗汗,崩漏,带下,产后体亏,吐血,衄血,外伤出血,咽喉肿痛,疮肿,瘰疬。

纳西族:根茎,治肺结核吐血,肺燥咳嗽,百日咳。

怒族(亏就):根茎,用于补益肺胃。

羌族(布务勒特、白勒得):根茎,治初期肺痨,老年虚弱,身冷胃寒,少年白发,肺虚燥咳,腰痛,消渴。

土家族(科书、鸡头黄精、老虎姜):效用同黄精;根茎,治肺痨干咳,气血不足,腰杆酸痛,大便燥结,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病后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筋骨软弱,精血不足,脚癣。

藏族(惹尼、拉尼、拉尼尔):根茎治“培根”“赤巴”合并症,虚劳咳喘,消化不良,疮疡脓肿,胎热,“黄水”病,衰弱乏力,子宫热,可祛寒,滋补心肺,补精髓,健胃,用于局部浮肿,寒湿引起的腰腿痛,瘙痒性和渗出性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营养不良性水肿;效用同互卷黄精。

4.垂叶黄精

藏族(拉尼尔、陆你):根茎,治局部浮肿,寒湿引起的腰腿痛,瘙痒性和渗出性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软弱无力,肺痿咳嗽,脾虚面黄,膝胫无力,产后虚弱。

5.多花黄精

朝鲜族(妈嫩高气东咕儿赖):根茎,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侗族(讯蛮岑、讯岑):根茎,治体虚,肺结核,风湿疼痛,葡萄胎。

仡佬族(你格、黔中方言、母保色改):根茎,口嚼,涂患处,治蜈蚣咬伤。

毛南族(姓那):根茎,捣碎,加米酒外敷,治淋巴结肿大。

蒙古族(查干-霍日、干-浩日、日阿尼):根茎(奶制),治身体虚弱,胃寒,腰腿痛,消化不良,“巴达干”病,滑精,阳痿,“希日沃素”病,体虚乏力,心悸气短,肺燥干咳,糖尿病,高血压,肾寒,下身黄水病,肾达日干病,寒性脓疡,未消化症。

苗族(山棍):根茎,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眩,须发早白,体虚羸瘦,肺虚咳嗽。

畲族(千年运、山姜、黄精姜):根茎,治痢疾,小儿腹泻,肾虚,血虚,胃寒痛。

土家族(虎尾七、鸡头黄精、杯七):根茎,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病后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筋骨软弱,精血不足,脚癣,关节疼痛,跌打损伤,体虚,肾虚腰痛,体虚,痨病,消瘦盗汗。

瑶族(铜毛双、黄精、老虎姜):根茎,治体弱多病,心悸气短,肺燥咳嗽,久病伤津口干,产后或病后身体虚弱。

藏族(拉尼):根茎,用于诸虚劳损,干咳口渴。

壮族(黄针):根茎,治体虚乏力,咳嗽。

6.长梗黄精

畲族(千年运、山姜、九蒸姜):根茎,治痢疾,小儿腹泻。

土家族(兵盘七、疙瘩七):根茎,治关节疼痛,跌打损伤,体虚,肺痨咳嗽。

7.距药黄精

土家族(虎尾七、老虎姜、鸡头黄精):根茎,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病后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筋骨软弱,精血不足,脚癣。

8.禾叶黄精

藏族(罗尼):根茎,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

9.独花黄精

藏族(惹尼):根茎,治“培根”“赤巴”合并症,“黄水”病,虚劳咳喘,胎热,消化不良,疮疡脓肿。

10.二苞黄精

蒙古族(巴嘎拉-其图-查干胡日):治身体虚弱,胃寒,消化不良,食积,泄泻,肾寒,滑精,阳痿,头晕目眩,腰腿痛,“巴达干”病,寒性“希日沃素”病。

11.滇黄精

朝鲜族(号苦引、乌嗯那母东咕儿赖):效用同多花黄精。

哈尼族(黄精、乎布达尼、太阳草):根茎,治肺结核,燥咳,痈疮疔肿,刀枪伤,异物入肉,病后体虚,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子宫脱垂。

拉祜族(磨骂区):根茎,治肺结核干咳无痰,久病津亏口干,倦怠乏力,糖尿病,高血压;流浸膏外用治脚癣。

傈僳族(果义普、西南黄精):根茎,主治虚损寒热,肺痨咯血,病后体虚食少,以及筋骨软弱等。

毛南族(老虎姜、松醒檬):根茎,主治肺结核干咳无痰,脾胃虚弱,糖尿病,高血压,病后虚弱,产后气血两亏。

蒙古族(查干-霍日):根茎(奶制),效用同多花黄精。

纳西族:效用同卷叶黄精。

佤族(节节高、西格拿):根茎,治肺结核,干咳无痰,久病津干口干,倦怠乏力,糖尿病,高血压,虚损寒热,肺痨咯血,病后体虚食少,风湿疼痛。

藏族(然尼尔):效用同互卷黄精。

白族(大咳比洗):效用同佤族。

12.点花黄精

土家族(老虎姜、生扯拢):根茎,治痈疽疔毒,疥疮,头癣,外伤出血。

藏族:根茎,治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

13.黄精

朝鲜族(诅克呆东咕儿赖):根茎,效用同多花黄精。

侗族(山甜姜、甜黄精):根茎,治脾胃虚,口干纳食差,阳痿,早泄。

蒙古族(查干-霍日、查干霍尔):根茎,治身体虚弱,胃寒,消化不良,食积,食泻,肾寒,滑精,阳痿,头晕目眩,寒性“希日沃素”病,腰腿痛,“巴达干”病,下身黄水病,肾达日干病,寒性脓疡,未消化症;可壮阳,调胃火,开胃,收敛脓液,祛黄水。

苗族(老虎姜、鸡头黄精):根茎,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筋骨软弱,肾虚,头晕。

纳西族:效用同卷叶黄精。

羌族(毕哥禾对、布务勒特、白勒得):根茎,治初期肺痨,老年虚弱,身冷胃寒,少年白发,肺虚燥咳,腰痛,消渴。

土家族(鸡头黄精、九龙杯、罗汉七):效用同黄精;根茎,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病后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内热消渴,筋骨软弱,精血不足,脚癣,干瘦,虚劳咳,身体虚弱,气血双亏,久病体虚,食积,消化不良,咳嗽咯血,肺痨干咳,气血不足,腰杆酸痛,大便燥结。

藏族(拉尼、热尼、日阿尼):根茎,治诸虚劳损,干咳口渴,寒热引起的水肿,精髓内亏,衰弱无力,虚劳咳嗽,“培根”“赤巴”合并症,“黄水”病,虚劳咳喘,消化不良,疮疡脓肿,子宫热,肺结核干咳无痰,久病津亏口干,倦怠乏力,糖尿病,高血压,年老体弱,阳痿,肾虚,消化不良,关节痛。

壮族(京四、姜形黄精、棵很亚):根茎,治肺痨咯血,病后体弱,阴虚内热,发旺(风湿骨痛),阿肉甜(消渴病),高血压,久病身体虚弱,腰痛,干咳,虚汗,目赤。

14.轮叶黄精

纳西族:效用同卷叶黄精。

羌族(布务勒特、白勒得):根茎,治初期肺痨,老年虚弱,身冷胃寒,少年白发,肺虚燥咳,腰痛,消渴。

藏族(拉尼、惹尼、拉尼尔):根茎,治局部浮肿,寒湿引起的腰腿痛,瘙痒性和渗出性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衰弱无力,“黄水”病,“培根”“赤巴”合并症,虚劳咳喘,胎热,消化不良,疮疡脓肿,局部浮肿。

15.湖北黄精

土家族:效用同黄精。

藏族(啊罗足罗):全草,可清热,排便。

16.玉竹

朝鲜族(咚咕儿垒):根茎,治糖尿病。

侗族(尾参、铃铛菜):根茎,治热病阴伤,咳嗽烦热,虚劳发热。

鄂伦春族(昂地库热、玉参、铃铛菜):根茎,治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心烦心悸,糖尿病,虚咳,心脏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发热,小便涩,男女虚证,肢体酸软,自汗,盗汗,病后身体虚弱,咽干口渴,食欲不振。

哈尼族(沙浩浩布、玉参、尾参):根茎,治胃热口干,盗汗自汗,肺结核咳嗽,狂犬咬伤,糖尿病。

蒙古族(毛浩日-查干、查干-温都苏、毛胡日-查干):根茎(奶制),治体虚,肾寒,腰腿痛,浮肿,寒性“希日沃素”病,胃“巴达干”病,阳痿,遗精,气郁宫中,热病伤阴,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心烦心悸,糖尿病,心脏病,食积,食泻,“赫依”病,胃寒,体弱肾虚,营养缺乏症,下身寒性黄水病,少精。

苗族(玉参、尾参):根茎,治热病外阴,燥热咳嗽,咽干口渴。

纳西族:根茎,治胃热口干,心脏病,心绞痛,秋燥伤胃阴,小便淋沥涩痛,虚咳,赤眼涩痛,热病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心烦心悸,体虚,阴虚发热。

维吾尔族(沙卡库力、夏嘎古力米斯儿):根茎,治体虚阳痿,身瘦精少,早泄遗精,乳汁不下,尿糖口渴,阴虚久咳,心悸气短,咽干痰阻,视物昏花,四肢无力,腰脚酸软,大便秘结,小便短涩。

瑶族(竹书默):根茎,治头晕,产后虚弱,失眠。

彝族(佑摸窝、大玉竹):根茎,治阴虚发热,肺痨咳嗽,腰膝酸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老年尿频。

藏族(鲁尼、拉尼):根茎,治“黄水”病,“培根”与“赤巴”合并症,局部浮肿,寒湿引起的腰腿痛,瘙痒性和渗出性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软弱无力,虚劳咳嗽,消化不良,疮疡脓肿,子宫热。

壮族(棵而让):根茎,治头晕,产后虚弱,咳嗽。

土家族(母黄嘎那、尾参、玉参):根茎,治热病伤阴,燥热咳嗽,咽干口渴,虚劳发热,内热消渴,小便频数,虚咳,跌打损伤,体虚多汗,尿积病;全草,治体虚多汗,虚咳。

17.康定玉竹

藏族(洛尼):根茎,治局部浮肿,寒湿引起的腰腿痛,瘙痒性和渗透性皮肤病及精髓内亏,衰弱无力,“培根”“赤巴”合并症,“黄水”病,虚劳咳喘,消化不良,疮疡脓肿,子宫热,气虚心悸,肺燥咳嗽,腰膝酸软,年老体弱。

傈僳族(巴打俄):根茎,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

(八)食用考证

黄精在草药分类中位列上品之上,草部第一,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以诗赞美黄精的功效,诗云“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此外,《道藏》一书也记载了在饥荒年代,民众以黄精为食的历史。民间也将黄精当作食材用于煎汤炖肉,或是泡茶泡酒等。据清代赵其光所著的《本草求原》记载,黄精具消除黄气的功效,黄精叶可煲鱼肉食用。

(九)栽培考证

黄精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唐代诗歌《寄王侍御》“见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与种黄精”及《见李白诗又吟》“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馀”,均有关于黄精种植情况的记载。宋代苏颂编写的《本草图经》首次详细描述了黄精的生长环境,指出其根部最适合在二月和三月采挖,而入土深度应为八至九寸。《本草纲目》进一步阐述了黄精的种植方法,提到黄精野生于山中,也可劈根长二寸,稀种之,一年后即可茂密生长,其种子亦可种植。同时,《本草易读》及《本草乘雅半偈》也分别提到黄精的采收时节,以及一年生长一节的生长特性。可见,对于黄精的栽培和生长特性,古代文献中已有详尽的记载。 GxkHnFwqyCP7vRDT0rNf9lTUdw/RnNmIUOrM7nlglHREsau5lnDmwKreTlpGB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