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都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排毒排瘀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称为中医排毒排瘀。故学习本法要先懂得中医的基本知识,如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等,才能更好地应用本法。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者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关系。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双方并不是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除、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人体中的阳气可以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而阴气能够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如阴虚阳亢型失眠。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同时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增长与削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者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减”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冷,此是“阴长阳消”的变化。另一表现为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阳之间又会出现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面亦增长的现象,例如春夏气温逐渐升高而降雨量也逐渐增多。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在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的“物极必反”。在疾病大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常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比如邪热壅肺的患者,表现为高热、面红、咳喘、脉数有力,属于实热证的阳证;邪热伤正,耗损正气,可导致正不敌邪,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的表现,转化为具有一派虚寒性表现的阴证。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于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自我维持平衡的能力。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相互联系又可以依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脏腑形体分阴阳,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等;经络系统分阴阳,督脉行于背,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总任一身之阴经之用,称为“阴脉之海”;疾病病变部分分阴阳;治疗部位亦分阴阳。
人体内的阴阳二气,清阳主升,出上窍;浊阴主降,出下窍;清阳主出,发于腠理、四肢;浊阴主入,走于五脏、六腑。人体正气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也正是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才可以推动和维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组织结构等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则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为用。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瘀、毒的发生即是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而引起。
分析四诊资料,可以通过色泽、气息、呼吸、动静、喜恶、脉象来判别阴阳;概括疾病的证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确定证候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核心,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阴阳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只有分清阴阳,才可以抓住疾病的本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均有阴阳之分。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恢复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阴阳偏盛的治则即是“实则泻之”及“损其有余”;阴阳互损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五行学说是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于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各具特性,“木曰曲直”,即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者现象均属于火;“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作用的事物或者现象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即存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即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图1)、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及五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其中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助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是指五行系统中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正是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与制化胜复的关系,才能维持五行结构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事物的生生不息。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异常的生克变化,主要用于阐释某些异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图1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
五行学说能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例如木具有生长、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所以肝属于木等。
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行学说不仅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排毒排瘀疗法应用中,可将五行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自然现象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其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于说明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例如肾属于水,肝属于木,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属于母病及子,临床表现为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导致的肝阳上亢证,或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的少腹冷痛证等。子病及母,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例如肝属于木,心属于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正常的克制。相侮是反向的克制致病。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相侮和不及相侮。
在排毒排瘀疗法应用中,对刺络放血的取穴中,可依据五行关系选取相应的腧穴。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做了相应的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客观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在确定五脏病变部位方面,五行学说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
这主要表现在依据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指导脏腑用药;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研究为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藏象也写作“脏象”,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心、肺、脾、肾、肝,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腑的主要依据。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形同六腑而功同五脏。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该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血,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的作用,同时心具有生血的作用,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另一方面即指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流畅。只有心气充沛,血液才可以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若心气不足或者阴阳失调,经脉壅塞不通,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将会出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等症状。心藏神,是指心具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态、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于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为阳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通,又可以引起精神萎靡。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液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色泽表现出来。由于头面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例如心脉痹阻,则可见面色青紫。
心在窍为舌。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主要依据为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又极其丰富。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心在液为汗,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十分密切。
心气充沛,血液才可以正常运行,心的精气盛衰又可以通过舌脉来显现。在排毒排瘀疗法应用中,常取心俞、膈俞、血海,或循经取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腧穴以调养心脉,化瘀可进行刺络放血、重点腧穴拔罐、刮痧等。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即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运行、排泄。肺主行水功能失调,日久可产生瘀、痰湿。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肺气充沛,气机畅通,则血运正常;肺气虚弱或者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而产生瘀,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
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即调节呼吸运动,调理全身气机,治理调节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肺主治节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瘀滞不通而产生疼痛、胸闷等症状。
肺为华盖,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可以将卫气宣发于体表,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同时也因肺位置最高,与外界相通,故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为娇脏,邪必伤肺;肺为清虚之脏,不耐邪侵。肺气宣降,二者相互协调,维持着肺的呼吸和行水功能。宣发与肃降失常是相互影响的,也可引起肺气的肃降失常而出现咳嗽喘息。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即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它们依赖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对皮毛,一则可以通过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的功效;二则可以输精于皮毛,使皮毛润泽。皮毛于肺,一则可以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二则可以因皮毛受邪而内合于肺。如皮肤科病证,若卫气不足,营卫不和,则皮肤易产生风毒、火毒、湿毒等,致皮肤瘀、毒疾病。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为呼吸道的最上端,通过肺系与肺相连,具有通气与主嗅觉的功能;喉位于肺系的最上端,为呼吸之门户、发音之器官。若因各种内伤或者过用,耗损肺津、肺气,以致喉失滋养,发音失常,可见声音嘶哑等。如外邪犯肺,肺热壅盛,可致酒渣鼻等瘀毒性疾病,治疗应从肺着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于全身的主要脏器。人的生命活动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的功能。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水液的功能,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可以为精、气、血的化生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才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必然影响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产生痰、浊、湿,进而产生瘀。
脾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若脾气虚弱,气生乏源,气衰而导致固摄作用减退,则血液失去统摄而出现离经之血而成为瘀。
脾气主升。此指脾气的升腾运动以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及维持内脏位置稳定的生理特性。若脾胃虚弱而不能升清,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头晕目眩,中有浊气而将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泄泻。
脾喜燥恶湿。脾喜燥恶湿与其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密切相联系。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从而痰饮水湿内生,又可以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脾欲求干燥清爽。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肉,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二者相关功能的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肉都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其津液的营养滋润;四肢是人体之末,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则四肢痿软无力。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生痰饮、湿浊等病理产物,久则生瘀,流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而产生相关疾病。在排毒排瘀疗法应用中,常用补脾、健脾、醒脾、利湿等中药组方;刺络放血常取脾俞、胃俞、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或循经取足太阴脾经与其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或者选取胃肠穴区、背俞中穴区进行铺灸疗法;在调护时,可配合补脾健脾、利湿的食物食疗。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肝气郁结,多因情志抑郁,郁怒伤肝而致,临床表现为闷闷不乐、胸胁少腹胀痛等;另外可引起肝气亢逆、疏泄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或者血随气逆而吐血等。
肝主藏血。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其生理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调节血量,当机体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肝脏就通过肝气的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机体外周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又归藏于肝;濡养肝及筋目;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障;防治出血。
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肝具有疏泄的功能,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特性。
肝气升发,是指肝气的向上向外的升动和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而言。肝气升发,决定了肝气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一有疏泄气机、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心情郁闷、愁眉苦脸;气机不畅,则精神活动异常,气血不调,出现胸胁胀痛等。二有疏泄肝胆、助胃消化吸收的作用,若肝失疏泄,胆汁的分泌、排泄异常,胆汁淤积,则出现面色发黄,甚至面色黄染;胆汁排泄不畅,则消化不良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肝血瘀滞,则易产生疼痛等症状;肝为女子之本,与月经、孕育、内分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肝血不足,冲任失调,则会有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
肝主筋,其华在爪,若肝的疏泄失常,肝血不足,则影响筋的运动而筋弱无力,屈伸不利,甚则肢体震颤、面肌痉挛等;肝开窍于目,肝受血则目能视,若肝之气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两眼无神。
以上病症均从肝论治。在排毒排瘀疗法的应用中,常用养肝、保肝、疏肝利胆、理气化瘀的中药组方;刺络放血常取肝俞、胆俞、期门、阳陵泉、太冲等腧穴,或循经取足厥阴肝经及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还可以在背部膀胱经选择肝俞、胆俞重点拔罐、闪罐、刮痧;在调护时,可配养肝、疏肝、利胆、理气的食物进行食疗。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的本源,故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精藏于肾而不无故流失,主要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如果肾气虚衰,闭藏精的功能减退,可导致精的无故流失,出现遗精、早泄等失精的病理变化;但若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者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导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的精亏或者施泄不行的精瘀病变。
肾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具有促进作用,肾气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主藏精,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者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导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的精亏或者疏泄不行的精瘀病变。肾主水液,肾气化功能失调则可见水液聚集而产生水肿等疾病。肾开窍于耳,若他病及肾于耳,则听力减退,甚则耳鸣耳聋。以上病症均可从肾论治。常用补肾、养肾、补精髓的中药组方;刺络放血常取肾俞、命门、膀胱俞、关元、三阴交、太溪等腧穴,或循经取足少阴肾经或与其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在养生调护时,可配补肾、养肾、益精利水的食物食疗。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血化生。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致肝失疏泄,则发生黄疸。
胆主决断。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排入胃与肠,促进消化。若肝失疏泄,则可影响脾胃运化进而生痰、生湿、产瘀;若胆汁淤积,则见面黄、黄疸等。在排毒排瘀疗法的应用中,第一,要调情志,节饮食,以免伤害脏腑;第二,经常按摩胁肋部与阳陵泉,有疏肝利胆的作用;第三,常用疏肝利胆的中药调理;第四,放血、拔罐、刮痧等常取肝俞、胆俞、阳陵泉、膻中、太冲等。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主受纳。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胃气的受纳水谷,既是其主腐熟的基础,又是饮食水谷消化吸收的基础。
胃主腐熟水谷。胃气将饮食水谷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且由脾气传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肠道进一步消化。
胃气通降,即胃气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糟粕的生理特性。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
胃的功能正常,水谷得以消化,气血津液得以化生而避免生痰浊瘀血。在排毒排瘀疗法的应用中,第一,要做到饮食有节;第二,常用养胃、健胃、降气的中药调理治疗;第三,放血、刮痧、拔罐等常取胃俞、脾俞、三焦俞等,药物铺灸疗法选择背俞中穴区、胃肠穴区、神阙穴区等。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场所。小肠主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受纳,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共同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症状。
泌别清浊。小肠中的食糜在进一步的消化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传输作用输布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正常发挥,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是水谷精微,以营养人体,浊者是糟粕与水液而下传大肠与膀胱,排出体外。若小肠功能失调,不能分清泌浊,则会出现腹泻、便秘及小便短少,久之也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在排毒排瘀疗法应用中,第一,要重视饮食调养,做到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忌过食辛辣与生冷食物,慎防小肠受凉;第二,根据辨证,服用调理小肠的中药治疗;第三,放血疗法、刮痧等常取小肠俞、上巨虚、下巨虚等腧穴。
大肠包括直肠和结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器官。大肠主要传化糟粕,即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又称“传导之官”;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通过大肠的燥化作用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这一过程中,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为“大肠主津”。
长期大便秘结,毒素不能及时排除,可损伤大肠或其他脏腑功能。在饮食方面,多食纤维食物,如粗粮、青菜、胡萝卜、鲜豆类等;多运动或做提肛运动,经常按摩腹部,以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时常取大肠俞、支沟、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此二者依赖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肾气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作用和固摄作用减退或者失常,膀胱开合失常,即可出现小便失禁或者癃闭。
在排毒排瘀治疗应用时,第一,要适量饮水,促进代谢物的排出,同时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及时排尿,不要长时间憋尿,以免影响膀胱功能;第二,有膀胱功能失调时,可用中药、针刺、药物铺灸、刮痧等法及时治疗,以免日久影响其他脏腑。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六腑之三焦,大多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六腑之三焦,其功能为疏通水道、运行水液。部位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总体而言,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行诸气,运行水液,是全身上下水液输布运行的通道。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之气,由精化生的先天之气,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所化生的谷气相融合而成。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而肺为生气之主。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升、降、出、入,气必须有畅通无阻的运动。同时,气的运动之间协调平衡,这种状态称为气机协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即气机失调,如气滞、气逆、气脱、气陷、气闭等。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血液的化生是在各个脏腑共同作用的条件下完成的,其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二者又都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转输所产生的,所以脾胃是血液化生之源。心肺在血液的化生过程中,将脾胃传输至心肺的营气和津液,在心气的化赤作用下而成为血液。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的运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液的运行需要动力,这种动力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但是血液循行于脉中未溢出脉外,同样需要气的固摄作用。气的温煦与凉润、固摄与推动之间的协调发挥,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脉为“血府”,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特点,故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血液的质量,即清浊及黏稠状态,亦可影响血液自身的运动。若血液中痰浊较多,致使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血液运行从脏腑功能讲,心气的充足与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运行中起着主导作用;肺朝百脉,辅助心脏管理全身血脉,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肝藏血,可调节血量,同时通过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主津功能等,通过脾、肺、肾、肝等脏腑的传输作用布散到全身。脾对津液的输布,一方面,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再将津液布散于全身;另一方面,脾气也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于全身各脏腑,若脾失健运,津液输布代谢失常,水液停聚,或为痰饮,或为水肿。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肾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一方面,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肾脏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往往影响津液的输布,水液停滞,产生痰饮、水肿及痰气交阻的疾患。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入。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是互根互用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可以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需要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气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者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将会产生血瘀的病变。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可以摄血,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的统血生理功能中。血为气之母,血可以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又可以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气可以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如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等;气可以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和代谢等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气可以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津可以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津可以载气,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
在排毒排瘀疗法的应用中,一是以补气、行气、养阴、化瘀等为法,针对不同的气虚、气滞、阴虚津亏、血瘀等证型而治之。二是根据辨证,选用相关的中药、食疗、经络腧穴调理治之。三是要调理气机,以推动气化,如适量运动,使气机流畅;辅以调理法,如调呼吸,守丹田,以培育真气,推动气的运行。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经别及奇经八脉三大类。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别,又称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分别起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
脉、阳
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主要作用是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及加强与某些脏腑的关系。络脉系统主要有别络、浮络与孙络。连属部分主要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内属的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可以阐述病理的变化。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则联系调节、感应传导等作用正常发挥,可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形体官窍,起到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但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是病邪传入的途径。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通道。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以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临床上可以用经络学说阐释五脏六腑病变所出现的体表特定部位或者相应官窍的症状和体征,并且可以用“以表知里”的思维方法诊察疾病。经络也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经络系统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断。首先,循经诊断,依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例如两胁肋疼痛,多为肝胆疾病。其次,分经诊断,依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例如头痛,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相关,痛在颠顶与足厥阴肝经相关等。最后,指导疾病的治疗。针灸推拿是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常用治病及保健方法,经络不仅可以通气血,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形体官窍,协调阴阳,还是病邪出入的通道,运用针刺、推拿等方法,可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针刺处方中的配穴原则,也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取穴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耳针、头针、穴位注射、刺络放血也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横膈至胸中,属于肺脏,再上行咽喉,横行到胸部上方(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中到腕部寸口,经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2)。
图2 手太阴肺经
本经可用于肺经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症状,如咳嗽、气喘、胸闷、气短、咽喉疾病、缺盆痛、手臂内侧前缘疼痛等。
本经共有11个腧穴,其中,少商、尺泽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可刺络放血,也可刮痧。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内(桡侧)上行,通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走上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入属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在人中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3)。
图3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可用于大肠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牙痛、鼻塞流涕、鼻衄和上肢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
本经共有20个腧穴,其中,商阳、合谷、曲池、肩髃在放血、刮痧、拔罐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中一条大的经脉,其循行路线长,分支多。本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中,回出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左右相交,再向后沿着口腮后方,出于下颌大迎穴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胆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其分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向下进入缺盆部,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于脾;从缺盆直行一支,沿乳中线下行,向下夹脐旁(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的气冲。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内下行到气冲,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至膝髌,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另一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处分出,下行入足中趾外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4)。
图4 足阳明胃经
本经可用于治疗胃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发热、消谷善饥、口渴咽干、咽喉肿痛、鼻衄,以及胸、腹、下肢部位疼痛等。
本经共有45个腧穴,其中,地仓、颊车、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赤白肉际,经过大趾上行至内踝前缘,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内侧正中线上行,到了内踝上8寸的地方,交出厥阴之前,经膝股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络于胃,通过横膈上行,沿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于舌下。胃部的支脉,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图5)。
图5 足太阴脾经
本经可用于脾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嗳气、泄泻、便秘、身重乏力、水肿、黄疸等,以及妇科病、男科病和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证。
本经共有21个腧穴,其中,隐白、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常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应用。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下络小肠。从心系向上有一支脉,上夹咽喉,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从心系直行的一条支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腋窝部(极泉),下循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后,下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抵掌后豌豆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出其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图6)。
图6 手少阴心经
本经可用于心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胸痹、神志病、心烦、口渴、手心发热、上肢内侧疼痛。
本经共有9个腧穴,其中,少冲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在大椎处与督脉相会,又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胃部,属于小肠。其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眼外角,转入耳中(听宫)。另一支从面颊分出,上行目眶下,达鼻根部内眼角(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然后斜行到颧部(图7)。
图7 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可用于小肠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耳聋、耳鸣、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背痛与肩臂外侧后缘的疼痛等。
本经共有19个腧穴,其中刺络放血、刮痧、拔罐可选择少泽、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本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额部,交于颠顶(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络于脑,复出下行项后部,沿肩胛部内侧,夹脊旁1.5寸,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联络于肾,属于膀胱。分出,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另一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图8)。
图8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可用于膀胱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小便不通、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目疾、头痛、项背、腰臀及下肢循行部位的疼痛等,并可防治相关脏腑病证。
本经共有67个腧穴,其中肺俞、心俞、肝俞、膈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膀胱俞、膏肓俞、委中、承山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出行于舟骨粗隆下,沿着内踝的后方上行进入足跟,再向上行到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于肾,络膀胱。还出入前,向上行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其支者从肺出来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接(图9)。
本经可用于肾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腰痛、腿脚痿软无力、精力不足、头晕耳鸣、阳痿、早泄、遗精、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以及男科、妇科及前阴病证、下肢后侧痛。
本经共有27个腧穴,其中阴谷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图9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有一支脉,沿着胸部行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再上行到腋窝中,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直达其指端(中冲)。掌中还有一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图10)。
图10 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可用于心包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胸闷、心痛、心烦、五心烦热、面赤、目黄、心悸、失眠、癫狂、喜笑无常,以及经脉走行部位的胁痛、腋下痛、上肢痛、手掌痛及麻木等。
本经共有9个腧穴,其中,中冲、曲泽、内关、劳宫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尤其刺络放血常选择。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至腕关节,出于前臂桡骨与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到肩关节,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统属于上、中、下三焦。本经有一分支,从胸廓向上,出于锁骨上窝,上走颈部至耳后,沿耳后上行至耳上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及眼眶下部。另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接(图11)。
图11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可用于三焦经功能失调而致的疾病、症状,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偏头痛、眼外角病、面瘫、面痛,以及胸胁、肩后、肩臂、肘外侧等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等。
本经共有23个腧穴,其中,关冲、阳池、耳门、翳风、支沟、外关常用在以刺络放血为主的排毒排瘀疗法中。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于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络于肝,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腹股沟动脉部,绕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环跳)。一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达目外眦后向下经颊车,在颈部向下与前脉会合于缺盆,从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经过季肋,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到外踝前,从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另一支从足背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图12)。
图12 足少阳胆经
本经可用于胆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胁痛、口苦、黄疸、耳鸣耳聋、外眼病、头痛、下颌痛、咽喉病,以及其循行路线的缺盆痛、胸胁痛、腹股沟痛、髋关节痛、下肢外侧与足外侧疼痛等。
本经共有44个腧穴,其中,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膝阳关、光明、足窍阴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大敦),沿着足背上行到内踝前1寸处,沿着小腿内侧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少腹,挟胃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交会于颠顶部。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在口唇内。又一分支从目出,通过横膈,上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连接(图13)。
图13 足厥阴肝经
本经可用于肝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胁痛、嗳气、呕逆等;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肝风内动而致的癫痫、惊风等;妇科病、男科病、前阴病;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本经共有14个腧穴,其中,大敦、太冲、膝关、曲泉、期门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
任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通过上腹,经胸部正中线至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图14)。
图14 任脉
本经可用于任脉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阴挺、阳痿、早泄、遗精、遗尿、睾丸,以及前列腺疾病、疝气、女性盆腔炎症及肿块等。
本经共有24个腧穴,其中,天突、膻中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以放血为主。另外,其他腧穴为铺灸穴区,可进行药物铺灸疗法。
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沿后正中线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5)。
图15 督脉
本经可用于督脉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症状,如腰脊强痛、头痛头重和癫痫、中风、惊风、痴呆、耳鸣、眩晕、健忘等。
本经共有29个腧穴,其中,百会、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在排毒排瘀疗法中常用,可刺络放血、拔罐、刮痧。同时,本经极其适用于药物铺灸疗法。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在排毒排瘀疗法的应用中,第一,要保证经络的畅通,以保证脏腑、组织、官窍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供应,故瘀、毒以疏通经络为大法。第二,放血、刮痧、拔罐等用于排毒排瘀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均选择相关腧穴或者阿是穴,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第三,根据经络辨证,辨相应疾病属何经,有针对性地用药、选穴,其效更佳。
(冯喜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