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东起第一龛释迦禅定像(北魏)(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交通枢纽。敦煌拥有罕见的、辉煌的人类文化遗产,因其特殊价值和意义,闻名全世界。1986年底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石窟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中,敦煌是诸多民族生息、迁徙往来和融合发展十分频繁的地区。汉武帝时在敦煌设郡,与武威、张掖、酒泉同属西汉王朝所设的河西四郡,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和边防重镇。由于敦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汉唐等历史时期,敦煌成为连通欧亚大陆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中原和西域诸国的使者、僧人、商旅、艺人不断往来于敦煌,交流着各自的产品和文化,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在这里交流、交汇和融合,不仅促进了敦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形成了神奇的敦煌文化特色。佛教文化也是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它首先在西域扎根,经过敦煌而流入中原。
图1-3 莫高窟南区外景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到西方取经路过敦煌,在三危山上,看到金光万道,山披彩霞,乐僔和尚认为这是佛的旨意,他就遵从佛意,在这里开凿洞窟,化缘造佛,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纪元。
敦煌石窟,是敦煌附近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等石窟。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研究者将其共同归属于敦煌石窟艺术范畴,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敦煌石窟。敦煌石窟中首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莫高窟。自4世纪起,经过一千多年连续开窟,造像不止,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492个洞窟,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艺术遗存最集中的区域,现有保存的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北区的243个洞窟为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等的场所,彩塑和壁画很少。莫高窟堪称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好、石窟数量最多的佛教艺术宝库。
图1-4 敦煌莫高窟北区外景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彩塑是石窟艺术的主体,崇拜的主要偶像置于石窟佛龛,或中心塔柱龛,或佛坛的显著位置,并与周围的壁画内容相连,色彩和谐。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适于表现复杂的场景和丰富的内容。石窟的佛龛、四壁和窟顶,布满了色彩缤纷的壁画,与居于主体位置的彩塑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中原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保存完好享誉国内外,是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揭开了历经沧桑岁月沉眠千余年的珍贵文化瑰宝的神秘面纱。藏经洞保存了5万多件从5世纪到11世纪600年间古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字的文献写本,有汉文、藏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粟特文书写的佛教、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还有经、史、子、集、官私文书、古拓本、刻本、星图以及木刻画、绢画、剪纸、丝织品等。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学界。
这些包罗万象的古籍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敦煌学这门“显学”亦由此诞生,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中西交流、民族民俗、朝代更迭等提供了宝贵依据,从而使莫高窟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也使莫高窟沉寂近千年后凸显在世人面前,光芒四射。
敦煌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气势宏伟,融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内容极为丰富,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和了外来的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特色的中华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和不同时代的建筑、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往来、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壁画中存有大量的古代乐舞形象,可谓千姿百态。这些存在于绘画中的舞蹈姿态,新奇生动,细腻优美,传神动人,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舞蹈最直观、最有价值的资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舞蹈的精神风貌。
图1-5 莫高窟第71窟北壁阿弥陀经变之供养菩萨(初唐)(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壁画乐舞形象大多数保存在佛教经变画中,少数保存在佛传或本生故事以及供养伎乐画中。从内容来看,主要是表现佛教世界的乐舞,如大量的“天宫伎乐”“伎乐天”“飞天伎乐”和“力士(药叉)伎乐”的舞姿,还有礼佛娱佛的乐舞,同时也有一部分表现人间世俗生活的乐舞形象。敦煌壁画舞姿虽然是宗教艺术的体现,从属于宣扬和表现佛教义理,但是从根本上说宗教艺术也是历史上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其来源仍然是现实生活。天国的舞蹈实际上正是人间舞蹈艺术的形象反映,同时还注入了古代画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撩开宗教的面纱,我们欣赏的是美不胜收的古代人间乐舞艺术。
飘逸飞扬的伎乐天散花、奏乐,自由翱翔。多姿多彩的菩萨柔曼恬雅、亭亭玉立,景象使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离不开生活的蓝本,它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现实、信念追求、美好憧憬等。它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习俗、舞蹈形态和时代风貌。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资料极为丰富,涉及广泛,分布在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中,如在窟顶、龛楣飞舞翱翔的飞天,在天宫凭栏奏乐、舞蹈的天宫伎乐,在大幅经变画中居于显著位置翩翩起舞的伎乐天,在供养人行列中起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人形象以及那些富于动态美感的塑像力士、金刚等。这些舞蹈形象可分为人们臆想中神佛世界的天乐舞和人间俗乐舞两大类。天乐舞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经变画伎乐以及各种护法神如金刚、力士、药叉、迦陵频伽伎乐等具有舞蹈感的形象,反映礼佛、娱佛乐舞的盛大场面。俗乐舞包括供养人行列中的乐舞场面和佛教故事画中生活气息浓郁的舞蹈画面,这类舞蹈壁画,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乐舞场面和舞蹈形式。不论天乐,还是俗乐,舞姿皆栩栩如生,造型独特,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民族特色。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等也保存了相当丰富、生动的舞蹈形象。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莫高窟壁画艺术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及多民族舞蹈艺术碰撞出的火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