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的画家,特别是欧洲北部的画家,有种对于室内空间的偏爱,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人是如何运用空间的。他们会在客厅做饭、交谈、睡觉,在阁楼晾晒衣物、存放工具,当时对舒适的理解与如今并不相同。厨房是真正干活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切肉、准备药材。在城市里也会有的马厩混杂着排水沟的气味,与挂起的小锅里咕噜作响的沸腾声交织在一起,要知道,用来熄火、控火的金属锅盖要在100年后才出现。这些巴洛克风格的画家并不是风俗派画家,他们只是在画中描绘世界,描绘人们生活的环境。
一个家除了日常周转外,还面临其他实际的问题。除了平常的花销,还得为度过漫长的冬季做准备,让家里的水,无论打来的井水还是收集的雨水都不能结冰。换季的时候,水桶的板子经常开裂。研磨的谷物不到一个月就会变陈。柴火通常不会成捆地卖,樵夫拿来枝干,劈柴则要另外收钱。灯油很贵,蜡烛也价格不菲,它们在当时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当今天的我们看画的时候,房间里一抹昏暗的烛光被看成那个时期画作的典型标志。
1685年3月21日,巴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乐匠家庭。虽然父亲约翰·安布罗修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受市政府雇用做长笛手,但当时巴赫在爱森纳赫的家差不多就是前文描述那样的境况。与大多数同事一样,巴赫的父亲需要依靠住家学生来补贴家用。这种由来已久的模式一直到巴赫的时代都非常普遍,并且不仅在德国存在。它反映出与如今颇有差异的一种生活上的亲密关系。学生们一般住在最小的房间里,会参与老师的家庭生活。他们可以使用老师家中的乐器,使用藏书室中的众多优良曲谱,相应地支付一些并不算高的费用,再做些家务,比如给水池灌水,帮着修理房子,也会给访客演奏音乐。
当时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便是坚持誊写乐谱、练习乐器。学生们常常会改编旧曲,为创作新曲做准备,他们会学习一些书店里买不到的专著和曲谱,比如巴赫自己的作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习惯过度依赖音乐教材,特别是学生们已经具备良好水平的时候。为此,他在1738年前后创作了《四声部通奏低音或伴奏的规则与方法》(Vorschriften und Grundsätze zum vierstimmigen Spielen des General-Bass oder Accompagnement)。他写给威廉·弗里德曼和安娜·玛格达莱娜的键盘曲集也用于教学。《管风琴曲集》(Orgelbüchlein,BWV 599-644)同样用来教学,莫扎特钟爱的八声部经文歌《为上帝唱一首新歌》可能也用于合唱教学,要么是练习带器乐伴奏的合唱,要么是练习沃尔夫所说的无伴奏合唱。
从学徒到乐匠再到大师,一位音乐人一点一点成长,传递着行业的密钥。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出生地,木刻版画,1885年。
当巴赫出生的时候,爱森纳赫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摧残后的复苏重建阶段,居民总数大约为6 000人。爱森纳赫不断扩张,在1700年前后实现了人口翻番。很久以前人们便发现,现在面向游客开放的巴赫之家并不是巴赫出生的地方,但他可能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巴赫之家里陈列的很多乐器都是在1910年被收集或者捐赠过来的,也就是它作为博物馆开放的三年之后。捐赠人是收藏家阿洛伊斯·奥布里斯特(Aloys Obrist),他在德国的多座城市做过教堂乐监。幸运的是,巴赫之家在二战中保存了下来,但在1947年战后首次开放时,由于状况较差,不得不中止开放。发霉破损的墙壁,腐烂的房梁,遍布的裂缝,翘起的屋顶让巴赫之家在1973年前都无法再次开放。